郭山清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群众观点(即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之一,群众观可理解成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及态度。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且该群体也是社会未来变革及发展的 “中流砥柱”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群众观是最为基础且核心的内容之一,要学习群众观点,并秉承着为群众负责的态度来执行。与此同时,马克思经济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中一大突出证明,它反映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当前学术界关于该思想中群众观的研究较少,本文围绕两项核心观念内容详细阐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丰硕成果,而以马克思论著为载体的 “马克思主义” ,则在我国近代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基于亚当·斯密《国富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研究成果后, “马克思经济思想” 应运而生。它在基于众多研究成果后提升了相关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不仅是重大的政治思想理论,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占关键性地位[1]。在该思想内涵中,马克思围绕着相关方法、主题、形式等全面开展研究,形成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观,同时也为近代、现代经济思想创新、发展搭建起具体的框架。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论》围绕该思想的核心观念加以论述,其相关理论研究也对新时期下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总之,诸多学者认为,迄今为止该思想内涵仍然具备极高的借鉴价值,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及思想成果后再结合我国国情,能够提出更具操作性、可行性的经济思想理论和模式,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经丰富过程。首先,18 世纪欧洲封建王朝处于社会统治地位,当时封建经济遭受巨大破坏,农民土地被占据,在长期之后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农民反抗及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封建制度没落。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初具雏形,资本主义占领导地位,封建主义被淘汰。其次,在19 ~20 世纪初,欧洲社会生产力迅速提升,资本主义的不足开始暴露,人民群众被不断压制在最底层。工业生产扩大导致许多工人被迫处于盲目且超负荷的工作中,甚至有资本家雇佣幼童参与生产。工人艰苦工作反馈甚微,马克思曾提出: “身形健硕老年人提前变老,儿童出现过度衰老,甚至不满16 岁因结核去世。” 基于上述背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开始逐步产生,探究其发展历程,包括了萌芽(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发展(19 世纪上半叶)、中国化几个阶段,在该理论中,指出了人民群众的 “三大主体” 地位,分别是历史主体、利益主体、实践主体[3]。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见证者,也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诸多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群众在财富创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通俗意义上讲,该创造过程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人们由此也累积了相关经济学观念。在以往西方的主流经济观念中,对于 “群众” 的定义往往是片面的,认为此类群体和社会精英相反,存在目光短浅、盲从、缺乏判断力等特征。在诸如此类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理论中,如何实现资本主义的最大化利益成为其核心思想,却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更难以谈及对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挖掘。此思想是错误地将人看作和土地、机器等别无二致的生产要素,忽视其在历史创造中可能发挥出的巨大价值。正因存在此错误思想,才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未能透彻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经济思想中融合了 “群众观” 的内涵,立足于群众的角度来分析,让理论能够为无产阶级、劳动大众来服务[4]。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前提在于人们能够创造历史,那么应当满足其基本需求及相关资料。恩格斯也随之提出,人们必须要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要求,才能从事于政治、艺术、科学等工作及活动。劳动群众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中坚力量,也是各项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组成。基于 “劳动价值论” 等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被提出,且提出诸多论证。在现代化背景下该思想理论认为群众的立场才是该思想的逻辑和起点,必须要重视群众基本需求,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稳定发展。
经济学研究方法指通过各种经济现象来分析,并由此窥见经济发展的本质。研究方法不仅是重要手段,也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经济观点的判断产生巨大影响[5]。伴随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类经济学分析方法层出不穷,再加之计算机技术等发展,经济分析的方式也越发先进。但从内涵上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要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切入分析。但由于不同人的社会地位存在差异,因而即便是处于相同阶层,对待相同社会经济问题也可能提出不同观念。在大部分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中,很少分析 “阶级性” ,多是论证当前社会和谐和阶级的调和。此方法用看似科学的方式进行论证,却忽视低收入群众。马克思经济理论结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原理,融合辩证思想、唯物主义等,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以此来关注和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在马克思经济思想中,基于阶段分析法提出了对应观念。亚当·斯密也指出 “劳动者的普通工资,取决于劳资两方签订契约……长远分析,雇主需要劳动者和劳动者需要雇主的程度也许相当,但劳动者相当更迫切。”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在诸多研究中均观察到权利不平等所带来的问题,并认为此不平衡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源头所在。马克思在结合了阶级分析法后,认为社会生产的结果包括资本家财富和工人阶级贫苦的双重累积,工人阶级实现解放就要建立社会主义[6]。
经济学能指导人们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发掘其中规律。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群众如何看待自身经济地位,又如何改写现状则是值得深思的课题。马克思经济思想之前所提出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大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底层人民群众利益被剥削的情况。马克思在基于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等理论基础上,通过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变更趋势,提出了要建设共产主义这一决定性的道路。马克思经济思想中,认为广大群众需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其自身根本利益。首先,马克思经济思想揭示了经济学规律,并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提供了坚实的信念支撑。其次,马克思提出人民群众实现利益主要依靠力量是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是该规律创建者。从道义上分析,工人阶级具备了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继而便能找寻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倚靠能量,符合人民群众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最后,马克思提出建立公有制的重大路径[7]。马克思坚持生产力标准,并认为要彻底消除私有制,指出要将生产工具都集中到无产阶级手中,便能尽可能强化生产总量,消灭阶级差距及私有制。正是由于马克思具备的大局观念,建立起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理论,提出相关路径,才为更多群众的利益维护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1.群众观重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古以来,甚至很多杰出的人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马克思《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榨本性,而《共产党宣言》则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着无产阶级进行了一场变革和一场颠覆资本主义体制的运动。没有了这些杰出的人才,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会变得缓慢。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角度考察,要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出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正确地理解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为社会主义服务。
2.群众史观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论意义
要把马克思的群众观点贯彻落实到群众的根本上,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使人们能够过得更好,更好地生活。但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国家,却处处以自身为中心,与我党的目标截然相反。为此,我们要从群众自身、文化观、价值观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来深入挖掘群众史观的重要意义。
尽管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的科学技术力量和世界上的位置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我国还有许多问题,如贪污腐败和生态问题。要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必须要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最好的体现。
1.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和决定着历史的变化
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必然。要想使经济发展顺利,就得靠广大人民的共同奋斗。历史发展的过程取决于广大人民的长期利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人民的最基本和最长期的利益出发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促进国家的正常运转与发展。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的合法权益和需求,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我们在深化群众观念建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发展得越来越好。
2.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
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一个社会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生产力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因此,要使人民的需求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以后,还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起来,以适应整个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求。要把社会主义的民主发展起来,使大家都能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工作中来。积极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增强人们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充实。比如,我们可以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实现社会福利的平等,让人人都能养老,并不断健全我国的健康保险体系。在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的主体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使其具有最大的创造性、生机和活力。
3.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需要的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存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人类的需要导致了生产模式的重大变革。在原始时代,生产力很低,人们的生产水平很低,只能靠自己过日子,靠着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而在现代,随着机械的发展,新的生产工具和交流方法也随之产生,人类的生存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的发展本质上是区分、引导、扬弃、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一个进程。因此,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把群众的要求完全符合,在广大的党员和干部当中,广泛地进行群众的思想和路线教育。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思想中的最好的东西,经过处理、改造、创新,按照我国的情况、政党的要求和国际形势,不断地增加充满生机的新内容。
从理论意义上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创新。理论观点初衷是能为现实生活服务,理论观点应该与时俱进,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并不断完善,从而具备更深刻的内涵。同样,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群众观也不可脱俗。随着时代发展,该观念也亟须得到创新,拓展内涵。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群众观还能为执政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确保执政党能尊重群众的意愿。从实践意义上分析,由于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未深入了解到马克思群众观,抑或观念淡薄,存在认知有偏差等矛盾。因此,重新审视和学习马克思经济思想群众观,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首先,有助于强化执政党和群众的关系。该观念可充分发挥出载体功能,让人民群众和党的建设间保持紧密联系,让群众真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8]。其次,利于推动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学习群众观,能有效解决其信仰缺失问题,使其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核心价值,继而强化党的自身建设。最后,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上文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开拓者。学习和深入分析群众观点,能进一步凝聚群众的创造力,提升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日常语境中 “群众” 指普通民众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指除剥削者、压迫者以外的群体,其共同点在于具备推翻当前压迫和剥削现状且建设新社会的动力。 “群众观” 从本质上概括,很大程度上隶属于政治学的范围。马克思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组成内容之一,同样体现出了群众观的内涵,成为支撑该思想发展的灵魂和基石,也是其重要标志。要从动态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从静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实条件,来把握人民的思想。要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就需要依靠群众,依靠人民的主体性,只有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我们的社会才会建设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