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荣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马院)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俨然成为高校马院建设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推动马院内涵式发展,2022年教育部等国家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背景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大思政课”建设,这都给高职马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如何实现高职马院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内涵建设成了新征程上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它在改革开放之初诞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自1992年4月,北京大学率先成立全国第一所高校马院以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已经有1440余家马院。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职马院近几年也有了迅猛发展。从2015年9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立了全国首家高职马院,到今天,已经有200余所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了马院,方兴未艾,形成高校马院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自己的规律和特点,融入区域、服务地方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属性,决定了高职马院有着区别于其他院校马院的职责使命。《方案》指出要集聚社会资源嵌入“大思政课”建设,施行“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作用,这些都赋予了高职马院更丰富深刻的内涵和使命。
政治引导上,既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更要围绕地方,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切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理论的大众普及化,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的认同感,擦亮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底色。学科育人上,要以教学为中心,紧扣课程思政,打破课堂局限,打通课上、课下,理论、实践,学校、社会的有机衔接,打造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社会要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按照地方需求,凝练育人特色,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持续输出大批“又红又专”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立足地方思政资源,讲好地方故事,助力地方文脉传承,构建兼具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践行高职马院服务地方的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高职马院建设势头强劲,展现出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发展特色,但由于建设起步晚、发展底子薄,在“大思政课”紧锣密鼓地布置下,迎来了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暴露出短板与问题。
不少高职马院是直接从公共基础教学部门抽离出来的,导致了部分马院没有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产生如开门办思政、对接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不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办法不够多,服务社会程度不够深等一系列问题。而建设过程中,过分依赖上级政策支持,过多依靠有关部门施行的制度保障[3],也是高职马院建设顶层优化的桎梏。如何从政策主导转变成政策支持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并改变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主要以评职称为动力,不断释放出马院建设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思政课程群“应包括两个层次的思政课程,第一个层次是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第二个层次是包括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选修课”[4]。不少高职马院在建立思政课程群方面,没有很好形成适用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没有打造好具有高职特点和优势的课程思政。在占领网络新课堂方面,利用移动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的办法还不够多,把自媒体时代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课堂的方法与形式也较为单一生硬,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差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时间线上教学的呈现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怠倦情绪。
普遍来说,高职马院服务社会程度相对较低,缺乏与政企地的深度交流及充分合作,面向社会开发现场教学,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服务“大思政课”格局的能力还不够。在深度挖掘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参与度还不够高,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有余,但争取社会资源,用好“社会大课堂”,担负起社会良知和道德建设重担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缺乏讲好地方故事、传播区域正能量的深度与新意。并且,不少马院青年教师从毕业到从业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和基层经验匮乏,缺少对重大现实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调查与研究,不利于指导帮助毕业学生就业、择业、创业。在服务地方发展,谋划有高职院校“精”“微”特点的智库建设中,存在着马院人才缺位现象。
同质化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形成的,是由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和大学办学所固有的内部规定性所决定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5]。高职马院肩负的特殊使命,具有高度的政治属性,决定其必须严格完成“规定动作”,同质化问题在所难免。但同质化的合理性并不意味同质化是高职马院未来发展的方向。“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一些高职马院在准确定位、培育特色方面还不够好,缺乏特色品牌意识和协同创新能力,因地、因校、因需采取的“自选动作”亮点不够亮,围绕地方特色资源和学校特色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够深,甚至少部分高职马院盲目跟风,直接照搬照抄本科马院建设改革方法和经验,学科建设重点不突出,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
作为高校马院的新生力量,高职马院建设决不能同过去的公共基础教学部或者思政部等同化,更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方案》内容及高职教育的特征,聚焦高职马院的政治功能、学科功能、服务功能,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职教育的跨界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构的服务性等角度出发,克服发展瓶颈,构建高职马院内涵建设的新路径。
贯彻党的全面领导是高职马院建设的根本保障。高职马院建设必须在“马”用“马”,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者,把为青年学生上好思政课作为首要任务和立院之本,自觉批驳社会和网络上错误思潮,引导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领域中走向自信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涵养高职学生的精、气、神。必须在“马”兴“马”,抢抓当前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机遇期,找准方向、锚定重点、深耕主业,聚焦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问题,深耕理论的阐释与研究,启发学生自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通过拓展马院的政治功能,使之直接参与对其他二级学院或部门的思想意识特别是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监督与考评[6],把高职马院切实打造成红色育人“大阵地”和思想意识“新高地”。
思政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不能简简单单停留在传统的填鸭灌输层面。要破除壁垒限制,把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打造成一个综合有机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效用,共同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调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有组织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谋划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联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联合组建岗位交叉、学科交叉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搭建思政桥梁,通过与当地中小学,特别是与中等职业教育,携手搭建资源平台、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研修备课交流等多种活动,实现不同学段融通育人的良好效果,展现高职马院的地位和作用。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阐释与研究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高职马院科研大众化扩大了受众面。一方面,理论研究与阐释要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要同他们的信息浏览偏好和理解能力结合起来,要将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事例有效嵌入课堂教学,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的辅助功能,增强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同时,学术理论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热点难点,要能够紧扣现实化和通俗化,反哺社会大众,用深入研究的深度厚度,通过创新精品微课,诠释好群众身边的“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把学术语言转化成大众语言,推动学术成果和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职马院服务功能的作用程度,是检验其政治功能、学科功能发挥状况的有效衡量指标。耦合高职教育应用型特征,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应用导向,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平台”、用好“大课堂”、做强“大师资”,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要主动投身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潮流,运用多样化手段,弘扬好主旋律,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课程,保证学生素质培育体系符合社会对高质量技术人才的需求。
内涵与质量是马院建设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马院内涵建设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一般性规律,也要注重思政教育的特殊性规律,要在共性中彰显个性。因此,我们既要领会落实党的“大思政课”建设方针,又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马院发展现状,找准问题,正视短板,抢抓机遇,凸显特色,实现高职马院跨越式发展。
实现高职马院内涵发展要紧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这个主业,加强课程群建设,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核心地位,综合应用高职马院的政治功能、学科功能、服务功能,形成“学校小课堂+社会大实践”的教学模式。要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上下狠功夫,严把教师队伍的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鼓励思政教师下沉基层、实践研修,激发思政教师发展成长的内生动力,奋力打造出一支信仰坚定、理论扎实、基层经验充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中,特色品牌是促进高职马院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明确理论研究与宣传的切入点和创新点,围绕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蕴涵、办学理念和价值体系,把教学和研究内容“与学校所处地域的发展历史、产业现状、文化习俗相结合”“形成‘一本多案’的内容体系”[7],把特色优化与内涵提升相融合,上好“大思政课”,打造出一批思政“金课”。课程思政方面,马院要积极参与策划推动“一院一品”“一课一思政”等个性化专题方案,达成课程思政特色发展目标。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激活高职马院建设的新动力。要善用数据手段,充分利用好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教育部门建立的海量存储教学资源数据库,让“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大”起来。融合线上线下智慧,推动思政教学数字化改革,建设思政课专属数字空间,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呈现能让学生沉浸体验的历史场景,在充分感知党的百年征程筚路蓝缕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让“大思政课”“燃”起来。
高职马院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同向性,与其他二级学院携手开展翻转教学与集体备课活动,深度挖掘专业教学的思政元素,把价值观塑造融于细微。在思政课上引入专业教学案例,打造富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思政课程,推出富含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教育套餐。
高职马院可以积极引进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深化同政企、科研等机构的合作交流,搭建“政、产、学、研”的联合平台,聘请党政领导、老同志、先进模范、科技人员和知名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思政教师,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社会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不仅如此,高职马院还要以服务社会为使命,紧贴地方发展实际,研究和宣传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例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积极组建、参加各类宣讲团,促进服务社会和内涵建设同力同向发展,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党的二十大把青年工作纳入战略性工作。在新的起点机遇下,高职马院的内涵建设要紧紧围绕“大思政课”建设任务要求,耦合高职教育的特征,聚焦新使命新要求,深耕主责主业,立足区域特色与需求,拓宽发展新思路,深化整合政治功能、学科功能、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关系,释放数字技术改革新动力,培育好时代高职新青年,服务好地方事业发展的“大战场”,全方位实现高职马院的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