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育人特点与原则探析

2023-04-05 14:26
智库时代 2023年7期
关键词:平等性受教育者教育者

郝 磊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生活生产方式,也促使相关领域的思维模式和呈现形式发生了改变。现代教育也正因为与网络的相融合获得了深远发展。在此背景下,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有效融合成为了新的研究生长点。因此做好网络育人必须摸清其规律和特点,运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一、高校网络育人特点

和传统的育人工作相对比,网络育人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主、客体的关系与育人主要内容及方式方面进行考虑。

(一)主客体的特殊性和平等性

首先,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所体验到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在这个世界中,网络育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平等性。他们的状态是自由的、自觉的、能动的。

1.特殊性

之所以说网络育人的主体与客体具有特殊性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在网络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信息获取的方式是相同的。同时,二者之间也是同步进行的。在现实社会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具有社会属性。故而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二是网络育人主客体要练就理性的网络辨别能力。大学生们要逐渐学会自己对某些权威理论内容和教学要求等进行正确合理的科学判断理解与思考,练就理性的辨别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在学校课程结构设置、教育思想内容、教育活动模式、校园环境营造等几个方面提出要切实以如何培养引导和积极促进未来大学生理性思考的现代思维方式能力为主攻方向,正确树立引导新世纪大学生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2.平等性

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主体客体由网络虚拟世界所带来的结果上。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通过网络学习交往技能的教学过程体系中,网络教学的自由虚拟性也使得学习者主体可以和教学客体间不需要进行任何面对面性的互动交流,网络主客体学习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传统教育者主体与现代受网络教育者群体之间固有的教育身份、地位、年龄、性别间的任何差别,每个教育个体最终都将可以平等自主开放地接受选择与思想政治与教育相关信息,体现出了教育主客体教育者之间法律地位的平等性。二是平等是强调教育者本身和所受影响教育者之外的主体平等性。主体平等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网络活动的主体,在平等的环境中共同探讨问题。

(二)内容的开放性与丰富性

网络的特殊性和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让网络的内容充满开放的可能,变得越来越丰富。

1.开放性

互联网提供了多种信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库。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且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多元化的信息给网络育人提供了开放性的内容。从这一方面而言。网络育人的内容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可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网络育人在内容上具有共享的特点。开放性的网络平台让平台上的所有人都能直接而便捷地获取到网络信息。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都是共享的,全民可获取的。其次,网络育人在内容上具有联通的特点。网民思维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是因为开放性的网络文化赋予了它们更多的思考空间。相较于传统的沟通方式,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民族的限制。按照其意愿和需求,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最想要的核心信息并根据该信息发布自己的观点。在互联网中,他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与风俗习惯都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得相关信息。此外,在互联网上,大学生可以搜集到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知识。他们所受到的精神洗礼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开放的网络文化中,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从而实现网络育人的最终目的。

2.丰富性

从内容上而言,网络育人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从互联网上,教育者可以从多个信息渠道获取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有效地补充课本教材。丰富的网络育人内容和互联网开放性的信息获取是密切相关的。网络育人内容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育人信息丰富。这是因为互联网上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大批量制造的网络终端和网络平台对信息的传播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传统育人相比,网络育人更方便,更快捷,更及时。二是网络育人信息具有丰富的形态。从互联网上所获取到的相关信息,既有文字又有图像,既包含声音也包含视频,这些丰富的形式让大学生享受了多种类型的片段信息。再加上,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多样的,大学生可以从中接受海量的信息洗礼。通过对信息的对比,筛选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部分,从而实现信息的获得感。网络育人丰富的内容资料与知识可以从互联网平台上实时获取。故而高校教师在网络育人的教育路上要尽可能地拓宽教育范围和教育内容,实现一点聚线,以线成面,以面带面的扩散性教育效果。在实践中努力增强自身的理想与道德信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高校日常精细化、规范化工作管理。

(三)方式的自主性和交互性

根据网络育人主客体的特性,网络育人方式具有自主性和交互性。

1.自主性

正如网友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由于文化历史的演变与经济技术文化变迁力量的汇聚,我们国家已经全面进入一个社会经济互动和经济社会组织发展的纯社会文化模式中.这似乎是另一个文明新时期存在状态的一个开端,事实上又是文明新时代的一个开端,即进入信息时代,其最为独特之妙处则乃是文化相对独立于我们自身生存繁衍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获得到了自主性。”[1]网络育人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网络信息接收时,主体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互联网平台上,主体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和特点制定学习方案时遵循一定的计划和目的,实现自主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学习计划,从评价和总结方面对自己认识更为具体。这种方式更加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二是网络育人内容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性。在网络育人的过程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选择。自己切实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既可以选择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也可以选择技能性的专项训练,还可以选择特殊的心理辅导。在互联网上,网络育人的主体所获取到的信息具有共享性。

2.交互性

交互性育人是指网络与学校传统单一的传统育人活动方式相比,网络中育人实践工作形式的具体开展活动及宣传引导活动更注重具有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时间上,网络育人交互的主体具有双向性和高速传达性。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网络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实现情感的互动。大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事件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二是从空间上,信息融合是交互的。利用网络平台,网络育人可以拥有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主体与客体之间既可以在线上互动,也可以在线下互动。针对网络平台上搜集到的社会热点事件,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展开实时交流分析。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实现了师与生之间的交互式互动。

(四)过程的选择性和效果的即时性与多样性

1.选择性

网络育人的过程是长期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复杂的网络环境的影响,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多样化的网络主体,普及化的网络信息,让网络育人的方式变得更加鲜明。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育人的切实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网络育人方式。这主要体现在网络空间中,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相关的网络信息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筛选与判断,选择与网络育人信息相关的核心信息,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与消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主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而教育者可以因材施教,选择有针对性地育人方案,开展网络育人工作,使之更有计划性、步骤性、针对性。

2.效果的即时性与多样性

主要是由网络通信的时间特性决定的。通过网络平台,将一些国家政策、思想理论、科学知识和社会热点事件以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给网民,实现实时在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网络教育的即时性还体现在网络教育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中进行。传统的育人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需要在双方时间的前提下进行;在在线教育过程中,在线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将重点知识发布到网络,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巩固知识。学生的想法也可以被老师和其他学生看到,引发共同的思考和讨论,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共同进步,实现网络教育的目的。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组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情况,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时,除了受试者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外,还需要进行差异化分析和多因素思考。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详细教育计划。原因的多样性导致育人过程的差异,网络育人的最终效果也是多样的。传统的育人方式在各个方面都有局限。教师只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保证知识的全面性,也不能保证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而互联网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能达到较好的多元化教育效果。

二、高校网络育人原则

在民族传统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中,教育者角色和直接受教育者关系也表现出为严重不对平等性。教育者是主体,是育人方法的实施者,具有权威性。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在主体权威的指导下具有受控性和被动性。网络形成开放自由的空间,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隐匿性与虚拟性打破了时空界限,模糊了主客体界限,因此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育人工作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坚持平等自主原则

在网络这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高校网络育人方法的实施应遵循平等自主的原则,即尊重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性及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一是尊重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性。“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包含反思性与互动性的因素,主体共同从事着意义、精神方面的重新建构并达成相互间的积极影响和理解。”[2]在全国高校网络课程育人年活动开展中,网络课育人活动方法上的具体实施者应当与所有受教育者应互为权利主体,在法律政治、人格、地位社会等四个方面应当都能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在课育人的活动进行中,方法实施者首先应切实树立主体平等教育意识,充分学会尊重每个受课教育者应有的主体地位,承担起自己的角色真正关心受教育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二则是充分尊重被受访教育者的选择自主性。教育者首先应该接受教育,在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中,育人者首先也应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方法的有效实施,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学习与接受。对于广大受教育者们而言,在参加网络远程育人服务的学习活动学习中可以拥有着更多选择的充分自主权,只有做到充分与尊重所有受课教育者自由选择的教育自主性,才能更好调动发挥他们工作的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坚持主导主动原则

高校网络育人要遵循主导主动原则,是指高校网络育人主体的主导性发挥与客体的主动性发挥。主体学校在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活动建设中应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发挥起着绝对主导作用。育人主体在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思想意识的灌输等方面必须起到导向控制作用。教师主导性作用是对指导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开展发挥教师有很重要地作用,教师应在各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活动工作中分别作为一种领导者、组织者、开发者与统筹协调者,承担起着如何确定学校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内容的主体内容、整合使用各种公共教育活动资源、组织或协调全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等任务。教师主体在与作为学生主体之间的师生双向教育互动实践中,教师主体必须在坚持充分自主发挥出自己学习主导性特点的前提同时,更特别要高度注重有效调动为学生客体服务的教学主动性,同时努力激发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者的教师主动组织学习实践的主动积极性,不断努力提升师生自身教学的有效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和与的自我学习调控能力。

(三)坚持互联互通原则

高校网络育人要遵循坚持互联互通原则。思想政治理论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进行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上逐渐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在高校网络育人活动中,施教和受教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教育者的引导、教育与受教育者的接受在施教与受教过程中构成双向互动的过程。高校网络育人方法的实施遵循互联互通的原则,表现为明晰主客体关系的合一,以及线上线下的结合。一是高校网络育人主客体相互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一个特定的认识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展开的内在机制。教育者本人和所有受教育者之间在同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系统领域中既彼此相互的对立,又密切统一存在于各种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过程。在网络环境中,主体和客体的身份被隐匿,网络空间成为公共话语领域。二者关系由单向传输向平等对话和交往模式转变,这一动态过程要求在网络育人活动中坚持互联互通及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高校网络育人活动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育人方式的结合,线上资源丰富,信息传播灵动快捷,将线上资源与线下工作的开展结合起来已发挥出网络的独特育人优势。

三、结语

当前,我国正逐步推进并完善着中国各类大学高校系统间的教育整体网络环境及高等教育信息化服务系统等建设,大学生人群中,对先进大学网络技术理念的积极普及和使用意愿及使用热情等都已日渐趋于理性高涨,但却由于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国多元高等教育信息文化体系带来的诸多激烈和冲击,也难免也会同时存在各种思想困惑中与各种自我选择迷茫,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的发展状态等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许多复杂和不确定性。我们如今处在这样急速发展中的互联网时代大社会的环境与影响下,摸清网络育人的特点与规律,在学校内更好地把握住当今学生们上网后的种种实际思想动态,引导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优化高校网络育人系统中的整体的着力程度及队伍建设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平等性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孟子性善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平等性原则在法国公共服务基本法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