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伟青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守护好大学生的健康安全的职责,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其中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数量显著提升,无论是社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学生内在需求的发展多元化,都给现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这要求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需要厘清突发事件的成因及特点,围绕大学生群体安全稳定这一核心目标,把握住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角色定位,从突发事件应对的科学策略入手,构建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机制,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高校突发事件类型包含了上述法律中的内容,但其内涵更加丰富,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严重危害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等特点。[2,3,4]本文所述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涉及的危害主体为大学生群体,即对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当权益具有危害的突发性事件,不限定于校内或者校外,可由人为、自然或者综合性因素引起。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分为自然灾害类、安全事故类、公共卫生类、日常管理类、心理安全类、互联网安全类等类型。[5,6,7]但在实际情况中,突发事件一般并非单独出现,单一突发事件的非妥善处置可能连带引发或者转化为其他突发事件,影响会进一步扩大。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由地理、气候、环境引起的突发灾害事件。这一类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破坏性、特殊性。在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放大下,高校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缺陷和硬件设施不足会进一步显现。2016年8月,徐州暴雨,当地某高校三名暑期留校考研学生在校内通过积水路段时触电,造成两人遇难一人受伤,有学生反映暴雨来临前未接收到学校的预警信息,学校事后通报称事故由地下电线经雨水浸泡漏电引发。
该类事件多由人为因素引发,主要体现为火灾、交通事故、触电事故、实验室安全事故等。[5]具体成因有学校硬件设施配备维护不当、学校安全管理缺失、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违规实验操作等。该类事件具有显著的危害性和突发性,一旦发生,人员疏散困难,影响会进一步加重。该类事故不仅限于校内,还可能发生于学生群体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时,多因管理组织不当,学生安全警惕性不高所致。
互联网安全类事件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社交、购物、娱乐等活动的过程中,信息辨识能力不足,在个人情感方面遭受伤害、遭受网络诈骗损失财物、使用互联网违法乱纪等事件。该类事件具有隐秘性、危害性和敏感性。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且具有双刃性,近年来,因为互联网安全引发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高校公共卫生类事件主要为校内群体性食物中毒、流行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事件。高校人员集中居住,因集中授课、科学研究等接触紧密,为疫病传播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传染病类事件一般存在潜伏期,初期不易察觉,爆发时传染迅速,影响甚广。食物中毒等事件具有突发性,多发生在食堂内。该类事件一次性覆盖学生人数广,情况摸排和相关人员的救治难度都较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日常管理类突发事件是指在平常的校园管理中出现的,因管理失当、不尊重学生群体合法权益、学生民主管理权力体现不全面等出现的突发性群体事件。该类事件一大特征就是突发性、群体性,一旦发生便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如若不妥善疏导处置,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关注,极易产生不良影响。如2020年春,武汉疫情暴发之际,武汉部分高校宿舍被征用为临时医疗点,但一些学校在征用学生宿舍前通知不及时,征用过程中未对学生的私人物品及隐私进行保护,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了学生的不满,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选择常常引发大学生对于未来、人生、感情等问题的担忧。若没有及时的疏导和排解,极易使得学生个体产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和不适,产生一些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这类事件的处置往往会被学生群体过度关注,处理不当易引起不当效仿和次生问题。
突发事件的影响存在相互转化的趋势与可能,如对自然灾害类事件的不当处置或者信息公开的迟滞性可能引发互联网安全类等事件的发生。系统性的不足还表现在各方力量配合与职能部门协同方面,突发事件的处置涉及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多个群体力量,牵扯到不同的职能部门,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实施主体,还是沟通各方力量的纽带,平时工作独立承担,“战时”虽有工作组成员分担职责,但临时负责人员相关情况掌握不全面不深入,处置起来难免存在滞后和差错。
突发事件的处置应重在预防,现有的工作机制多为日常一套,“战时”一套,平时建立工作小组,制定应急预案,一旦突发事件出现时,又重新建立工作组,集中力量迅速响应。但总体上,无论平时与“战时”,相关人员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大多只能通过实际的处置进行积累。在这之中,高校辅导员平时的工作内容本就较为繁重,加之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边界不甚分明,其工作头绪颇多却又难以全面顾及。平时的预防工作无法抓在实效,而“战时”的处置工作响应及时性和质量效率也得不到保证。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不可预见性,部分突发事件前期还具有隐秘性,这决定了在其处置过程中信息的掌握成为关键性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关于事件本身和学生主体的信息搜集掌握和研判将决定处置工作的方向和内容,决定最终的处置效果。当前的工作机制内,信息沟通多集中在处置工作小组内部,从保护当事学生、确保知情范围以免扩大影响的角度上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严密的信息封锁也会阻断其他潜在有效处置措施和关键人员的介入。另外,合理适度及时的信息公开也能稳定学生群体的情绪,可获取其对于整个处置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生活技能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使其不足以完全独立面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因而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学生对于自我本身处于突发事件中的主体角色定位不清晰,往往会错失及时展开自救,及早脱离险境解除危机的时机。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自身职责所系,务必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在“授人以鱼”——给予学生安全保障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安全自救”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心求稳,规避学生不当反应处置的风险,倾向于选择“授人以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自我的发展和认识。
在现今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中,不但存在着“轻预防,重处置”的问题,还有着重建反馈工作被事实性忽略的问题。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处置重在“安人息事”,从突发事件处置原则出发,首要确保学生安全,减少事件影响这一点十分重要,但重建反馈对于工作机制的改善和运行也具有重大意义。突发事件的恢复和评价往往也会因为事件平息后出于息事宁人、保护高校声誉等原因而进行的消息封锁所替代。现今,高校辅导员一人对接学生群体数量庞杂,日常性事务繁重,在倾尽全力联合各方处置突发事件后,又需迅速投入到平时的工作当中,事实上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进行重建反馈和评价,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突发事件重建反馈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的处置已经不仅限于某一单一类型的事件,各类型事件之间存在相互发展转化的潜在可能性和趋势,这对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看,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核心是大学生群体,处置主体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其他涉及力量包含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等为主要参与实施者,工作目标是保障学生健康安全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作用环境不仅限于校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突发事件应对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1]基于前文所述对高校突发事件类型与成因的分析,结合高校实际与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按照突发事件发展阶段事前、事中、事后,发展性的构建高校辅导员“保障与预防——响应与控制——研判与处置——重建与反馈”的突发事件处置闭环工作机制,进一步补充和拓展完善现有工作机制。
1.条件保障
以往的工作机制中,对于条件保障的内容强调不足,充足的条件保障是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条件保障主要包含人员安全意识强化与专业技能培训、硬件设施建设、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等内容。首先是聚焦主责主业,抓好本职工作,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意识强化。其次充分发挥辅导员主体能动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对可能涉及的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的掌握与评估,发现潜在的危机,其中要特别注意构建长效的信息保障体系,完成物质准备基础。在上级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完成人员和物质准备的基础上,需要积极主动构建保障体系,联合学校行政、学生工作、心理干预、后勤、保卫、宣传等部门,发挥保障体系的有机联动作用。
2.预防预警
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应采用预防与应急工作并重的原则。预防预警工作建立在条件保障的基础上,落实在高校辅导员的平常性学生工作之中。第一是要在日常中完善学生情况的摸排掌握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尽可能跟踪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第二是对学校所在地区及学校内的整体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隐患排查。第三是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与组织相关应急演练,在演练中确保有关人员对预案的了解掌握和应对处置的经验储备。第四是利用信息保障体系及时做好突发事件预警,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准备和预警,为处置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处置工作应在对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了解掌握的前提下进行,在辅导员的处置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在条件保障里建立起的信息保障体系,及时获取掌握学生信息及事件情况,迅速研判局势,迅速调动协调各方力量应对处置响应。应急响应首先要做好确保学生安全的工作,尽可能将学生与危险源分离,控制事态进一步扩大,为后续稳定事态妥善处置提供条件。这一阶段需要确保信息的畅通,及时稳定学生、家长情绪,同时也要关注到过度的响应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过多力量的集中加入不仅会增加协同的难度,有时可能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影响处置效果。
对于信息的研判应贯穿于突发事件处置始终,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个人情况、社会关系、学习生活掌握最为全面,在响应与控制机制作用发挥后应对信息进行全面的汇总和研判,并与其他参与处置人员进行充分沟通,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结论,为下一步关键性的消除危机提供明确的方向参考和内容指导。处置过程中,辅导员需要以学生健康安全为本,从全局出发充分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合理配置资源,这一阶段内信息管理和舆论管控也是需要注意的。
突发事件是非常态事件,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需要得到及时的恢复,在其中,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渐降低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状态。这一阶段在应急处置之后,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估损失查明原因并计划落实恢复正常秩序,对涉事学生进行及时心理干预,消除应激影响。二是联合学校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中发生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安置好相关人员,在调查明确事件起因和研判应对处置工作开展效果的基础上,奖惩并行,处理适当。三是事后总结与反馈,这一部分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置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为预防与保障机制的构建完善提供极具实践意义的参考和指导,重点在于需要高校辅导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梳理整个突发事件从产生到处置恢复整个过程,分析在这过程中各类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研判应对效果,提出改进性的建议,有方向性的重点抓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本文系统归纳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在此基础详细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现存的问题发展性地构建了高校辅导员“保障与预防——响应与控制——研判与处置——重建与反馈”的突发事件处置闭环工作机制,为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该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对于机制中的人员连接、工作保障等还需要更加系统筹划,将在今后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