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3-03-31 19:25惠志锋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实践探索双减

惠志锋

摘 要:“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挖掘教材,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符合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分析“双减”下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途径,旨在为其他教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数学问题;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3-0198-03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本质是在数学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挖掘教材,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符合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双减”下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意义

“双减”下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健康成长。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和学习内容,从而避免了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受到打击的现象。同时,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造成学习压力增加。而在“双减”背景下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能够保障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其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其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双减”背景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而通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其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学科的应用非常广泛,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中都有数学的身影。通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其五,培养创新精神。“双减”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通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二、“双减”下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动手操作,探究数学新知

学生动手操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可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平移的概念,并利用实物操作验证平移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摆弄、旋转,直观感受图形平移的全过程,从而指导学生,学会从图形平移的变化过程中找出平移规律。动手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是抽象出来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它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把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知识;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使单调乏味的结论变得形象直观。通过动手操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有效情境,促进知识理解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形象直观的数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表象特征,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应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先创设购物情境,其中一件上衣60元,一条裤子40元,要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钱?通过提问和计算,学生能算出60×5+40×5,因为都乘以5,因此可以写为(60+40)×5,这一过程就是乘法分配律形成的过程。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乘法分配律,而且能把这个知识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点,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下“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表象。

(三)借助操作辨析,完成抽象概括

抽象概括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抽象概括是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某些事物的共性概括出来。教师在教學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按所讲方法进行操作:用手比划、用尺子量一量、用模型摆一摆;进行分组实验,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变化;再对比实验前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变化。最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长方形进行平移,会有什么变化?这样通过操作,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能体会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教师要在课堂中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数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这样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实现以“动”促“学”的目标,真正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然后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等活动,进行操作辨析。最后再引导学生从操作辨析中,找出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此能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加深对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通过深入思考,建构数理规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容易出现肤浅或错误的认识。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通过找规律等活动来发解题关键并形成正确的认知。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所给的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讨论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三个问题都涉及了等量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直接写出等量关系即可;第二个问题是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等式关系,然后再写出等量关系;第三个问题涉及了等量关系,要具体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入和全面。

(五)通过直观教学,提升数学素养

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空间想象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直观化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通过板书等方式给学生展示各种图形,导致学生难以直接感受到图形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直观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图形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直观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感知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对三角形进行展示,通过多媒体将三角形的边长、面积等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学生能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关系,以及相应的线段长度关系。

第二,运用实物教具,建立空间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化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实物、教具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先让学生在纸上剪出不同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将剪好的图形进行分类。通过观察不同形状图形之间的大小变化关系,在直观认识中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借助尺子和量角器等工具,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图形的边,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图形之间差异,从而对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数量关系。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逐步实现的,其在形成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并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打破思维定式。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将一些纸片剪成相同的三角形,并将其围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可分割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在生活中有很多长方形都是由三角形组成的,那么它们间有什么关系呢?”再组织学生对相关生活物品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图形之间关系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第四,加强课后练习,设计直观化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利用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小学数学知识较多,而且知识点较为零散,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往往会将知识点划分为多个小模块,这样不仅使学生难以及时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还导致学生出现作业难以按时完成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将知识点进行直观化呈现。

(六)引导反思总结,促进知识内化

大部分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问题本身,而忽略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反思总结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一是创造反思环境。教师需要创建一个安全、舒适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他们的想法。这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认可以及使用鼓励性语言等方式来实现。二是利用问题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反思他们的思维过程。例如,“你觉得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合适?”“你能否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你的答案?”三是鼓励自我评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例如,可以让他们评估自己的解题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能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等。四是提供反馈和纠正。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纠正,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寻找改进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分数加减法知识,反思并总结出“分母相同”“分子不变”情况下的加减规律。

三、结语

綜上所述,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必须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积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掌握解决数学问题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新探索[J].小学生,2023(12).

[2]陆秀梅.小学数学低年级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3(06).

[3]宋树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20).

[4]刘筱晴.“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讨[J].小学生,2023(11).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实践探索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