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状况及应对策略

2023-03-31 17:21王玉婷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心理状况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

王玉婷

摘 要:小学生心理状况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如今,不少小学生在学习、自我认知、社交、情绪管理等方面暴露出诸多的心理问题,原因来自学生自身性格以及学校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及时落实到位,导致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协调,给美好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对此,教师和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明确小学生心理状况及形成原因,创建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以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共同目标,为青少年创建快乐的童年时光。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3-0024-03

家校共育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协同,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显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特别是对于心智不成熟、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受到自身性格、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运用家校共育模式,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关爱,凭借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塑造小学生健康心理、独立人格和正确三观,从而最大化发挥学校和家庭的育人功能,引导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長。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一)学习方面

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学业要求、考试评价以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不断增加的学业要求,同学间的激烈竞争,会让小学生感到压力倍增。再加上家长和老师提出各种要求,将其与其他同龄人进行比较,容易引起小学生的焦虑和紧张,担心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的成绩,或者表现不如他人,让家长和老师失望。久而久之,不少小学生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还有一些小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遇到难题就想退缩,抗挫折能力不高,甚至产生了自卑和厌学情绪。

(二)自我认知方面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个体特性愈发鲜明。部分小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偏好和价值观念,对客观事物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些小学生则出现了自卑、自大等不良心理状况[1]。自卑心理源于学生害怕失败,将自己束缚在条条框框之内,不敢轻易踏前一步,在学习和社交方面陷入被动,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自大心理源于盲目自信,自信心的过度膨胀会让学生将自己摆在较高的位置,反而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这些都是由于学生自我认知不清晰造成的。

(三)社交方面

社会交往是个体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然而对很多小学生来说,进入新的学校或班级、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新的同学建立友谊,都是不小的挑战。有些小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面对面地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会让他们感到紧张和不安;有些小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可能会陷入争执和矛盾,加重了他们的焦虑和困惑,产生了逃避社交圈子的想法,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很难产生合作意识。

(四)情绪管理方面

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会经历各种情绪波动,好奇、自信、快乐等积极情绪会让小学生更好地应对来自各个层面的挑战,愤怒、焦虑、自卑等情绪则容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而小学生通常不具备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这就导致他们在负面情绪的侵染下可能会做出不当行为,加深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瓦解彼此的友谊,不能有效解决学业和社交问题,责任意识淡薄。这些都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性格决定命运”,小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及采取的处理方式,受到其性格因素的影响极大。有些学生的性格内向,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接触外界,遇到问题很少与他人沟通,一味地藏在心里,加重其思想负担,一旦爆发,就会彻底压垮学生,酿成无法预估的后果。同时,还有一些小学生生理知识相对匮乏,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感到恐慌,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这种变化,这会直接反映在小学生的心理方面,严重威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在学校创造的社交圈子中学习和交往,其心理状态会悄然发生变化。部分学校或班级仍然采用张贴红榜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成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但也会加剧学生间的竞争,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焦虑和自卑情绪。除此之外,教师的态度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对待学生过于严苛,或者平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很难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在产生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时也不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这限制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一个充满关爱和平等互信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让孩子产生幸福感和自信心;反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经常争吵,会让孩子感到强烈的不安,从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是心理疾病。有些家庭的父母存在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特点,导致孩子或自卑自怜,或暴躁易怒,或冷漠孤僻,在班集体学习生活中极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和矛盾,甚至形成小团体,破坏班级的和谐氛围,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2]。

三、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家校共育意识

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在小学生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保证家庭和学校能携手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家校共育模式的优势,当务之急是要增强各类主体家校共育意识,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小学生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切实改善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说,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格局,使家长与教师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相辅相成,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助力。因为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目标、内容、方式的认识不够清晰,可能并不认同自身教育职责,所以教师要利用多种渠道与家长共同学习和进步,分配好各自的教育职责。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全面渗透家校共育意识,使家长意识到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获得家长对家校共育模式的认同,消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在家校共育模式下,教师先要明确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形成原因,然后针对他们各自的心理问题以及所处家庭环境、家长对家校共育的态度等多重因素,制订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放假期间要让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反馈,对孩子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延伸。

(二)创建家校共育沟通机制

创建家校共育沟通机制是有效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主动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塑造小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和听课,对学校环境和教学方式进行评价,积极采纳家长的建议并实施改革,为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教师也要定期进行家访,走进学生家中了解其成长环境,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有疑难的心理问题,可转由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发挥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价值。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交换和共享学生信息,打破了时空阻隔,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得以发挥作用。教师创建微信群,分享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及取得的成绩,专门面向学生家长发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一对一地与学生家长交流,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会让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提高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站位,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关爱,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3]。

(三)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活动

家校共育的大趋势下,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家校共育模式,开设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活动,整合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改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关心、鼓励、认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亲子游戏、家庭读书会、亲子作业等,为家长和孩子创造情感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更为稳固的亲子关系。这可以让小学生在相关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家长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幸福,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家校共育活动中的参与度,有利于小学生生成积极情绪,抑制了不良心理状况的产生[4]。其次,由学校组织牵头,邀请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前来讲座,传授家长和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巧,提出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和教育引导方式,促使学校和家庭能够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合力,运用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措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要结合家庭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植物园,也可去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做一日志愿者,为老幼群体提供服务,借此机会实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小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四)培养素质过硬的家校共育团队

家长和教师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小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和教师,在家长和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时感到沮丧、抑郁;还有些学生常常把老师的话奉为“金科玉律”,想方设法达成他们的期许。家长和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及平时相处也要掌握技巧,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为最终目的。在家校共育模式下,需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家校共育团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家长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他们的以身作则之下,培养小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使之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时都能以平常心对待,朝着远大理想不断前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应包含家长、教师及专职心理教师,通过定期对家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辅导能力,以便满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需求。邀请知名心理咨询师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及时为家长和教师解答疑惑,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鼓励家长在相关活动中分享教育经验,为其他家长提供有益参考,进而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让那些饱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小学生能够走出误区,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情绪享受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创新家校共育路径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创新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积极实施教育路径的优化,引入新技术、新思路,运用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软件、微信、微博等多平台,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专业化的指导,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完善的保障。第一,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的与时俱进,吸引小学生的视线,引导小学生敞开心扉,正确认识自我。第二,通过与家长沟通,获得学生的真实信息,建立学生档案,不断完善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心理状况等信息,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实施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術开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经常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用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力,增加家长对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及掌握。第四,学校可开设直播课程,引导学生和家长积极学习观看,确保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落实[5]。

四、结语

总之,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学校、教师、家长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合作,拓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和阵地,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为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创造有利环境。通过保持家长和教师的良好沟通,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效应对小学生复杂多样的心理状况,从而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喇雪梅.家校共育视域下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11):123-125.

[2]刘继荣.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3,9(01):59-62.

[3]程海燕.家校共育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J].家长,2022(22):49-51.

[4]薛琼.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探微[J].现代教学,2022(10):81-83.

[5]李彦.家校共育愿景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21(21):104.

猜你喜欢
心理状况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桂北地区长寿之乡永福县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