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祝浩栋 李玉芳
【摘 要】目的: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终末期肾病(ESRD)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调查表(MCM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对83例ESRD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作调查研究,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83例患者共发现焦虑44例、抑郁27例,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1.8%、32.5%;(2)焦虑与消极应对方式高度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中度负相关,与社会支持高度负相关;抑郁与负性应对方式高度正相关,与社会支持高度负相关;(3)年龄、性别、病程、婚姻状况与焦虑、抑郁总分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6,-0.112,-0.12,0.09),文化程度与焦虑、抑郁总分有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P<0.05)。结论:进行血透治疗的ESRD患者,有必要加强心理社会干预,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状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由于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身问题,开始血液透析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其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1]。本研究通过对开始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进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状态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对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从而为临床上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83例病人均为在我院血透中心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终末期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68 岁,平均45.8±13.4岁。文化程度:小学19例、初中24例、高中20例、大学20例。工人18例、农民15例、干部21例、个体14例、学生5例、无业10例。所有患者无智力和认知障碍,能自己回答量表问题,且均为自愿。
1.2 方法
(1)所有血透患者在我院血透中心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后1个月时,由经培训后的工作人员发给病人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应对方式采用Feifel编制的医院应对量表(MCMQ)[3]:分面对、回避和屈服3种应对方式量分。该量表在国内已多次使用有一定的信、效度;社会支持使用Zimet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4]: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3种量分,本文以支持总分参加分析。该问卷也已多次在国内使用。以上所有问卷的测试都符合心理测验的标准化要求。(2)所有调查资料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患者一般情况赋值:性别:男=1,女=0;婚姻状况:已婚=1,未婚=0;文化程度:小学=1,初中=2,高中=3,大专以上=4。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发生率
以总粗分>40分为判断焦虑、总粗分>41分为判断抑郁的分界值,83例患者共发现焦虑44例、抑郁27例,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1.8%、32.5%。
2.2 焦虑、抑郁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焦虑与消极应对方式高度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中度负相关,与社会支持高度负相关;抑郁与负性应对方式高度正相关,与社会支持高度负相关,见表1。
2.3 血透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因素与焦虑、抑郁总分的相关性
年龄、性别、病程、婚姻状况与焦虑、抑郁总分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6,-0.112,-0.12,0.09),文化程度与焦虑、抑郁总分有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P<0.05)。提示文化程度越高的血透患者其焦虑、抑郁症状表现越轻微。
3 讨论
本组血透患者中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1.8%、32.5%,这说明血液透析作为一种生活事件,将使病人产生明显焦虑、抑郁反应,这一结论符合现代身心相关理论。所有透析患者都发现自己可怜地依靠一个程序、 医疗设备或一组医务人员而生存,经受着多种压力, 面临着许多问题,同时也不能参与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患者常表现出持续消沉的情绪等[5]。其中焦虑、抑郁得分高的病人采取的应对方式多是易陷入回忆和幻想,迁怒于别人而经常发脾气;喜欢将自己的情绪压在心底不让其表现出来,但又忘不掉;对自己的烦恼有时想痛哭一场,以及在苦恼时喜欢一个人独处。因此,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关注病人的心理反应,否则的话焦虑和抑郁将影响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和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本组病例中,血透患者的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而积极应对方式仅与焦虑呈负相关,这说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本文结果还显示社会支持与住院病人的焦虑、抑郁呈明显负相关,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病人的焦虑、抑郁分越低。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朋友、单位的关心和生活、经济支持,频繁的社会交往、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是获取SS增援的基础[6],ESRD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心理障碍的影响,社会活动及人际交往明显减少甚至于受限,SS水平低于健康人群。ESRD患者将在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的同时,不得不承受疾病造成的社会角色转变和心理压抑,所以仅对ESRD患者的临床治疗加以重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他们的精神生理康复和社会适应,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仅仅是对一组血透患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其心理状况影响的初步总结分析。凭借本研究结果还不能判断本研究的心理社会因素对血透患者心理状况发生的影响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对本研究样本继续追踪观测及对观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后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杜兰玉,段幼萍,张新荣,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11-14.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8-41,34-38.
[3]张君,李红兵,张司蕾.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227-228.
[4]BLUMENTHALJA.Social support,type A behavior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07, 49: 339-340.
[5]孙淑慧.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4:160-161.
[6]王浩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医临床研究,2010,2(2):109-110.
[7]山广宏,张颖,吕超群.1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41-142.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