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赋能高职院校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究

2023-03-24 16:09汪佐丽
电脑迷 2023年21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五育融合教育模式

汪佐丽

【摘  要】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理论根基和实践资源,高职院校将非遗文化融入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建设中,旨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过程中实现五育融合教育体系构建,具有积极的探索价值和意义。文章对非遗文化赋能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实践的相关内容及实施途径进行研究,并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四维融合”德育建设新模式和“新六艺”素质赋能新模式为例,倡导非遗文化与五育的有机融合,探索非遗文化赋能五育体系构建的实践运用和价值。

【关键词】 非遗文化;五育融合;高职院校;教育模式

一、非遗文化融入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性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是我国首次以两办名义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文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内容,非遗文化被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表演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工具、工艺品或者文化场所等等。根据2021年公布的数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361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其中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2项。非遗文化是活态的文化,既守护着本土文化又释放出国际魅力,对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非遗文化的五育价值更不容忽视,中国人的品行道德源自数千年优秀文化的冶炼和陶造,非遗文化本身就是优秀文化的表现,可促进新时代青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

二、非遗文化融入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的标志,凝结着千百年的智慧,为今天的青年人积累了引以为豪的文化财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基石,非遗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着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可避免文化迷失,增强文化自信,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扎实。非遗文化的五育价值体现在多方面,育人育德是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主要价值追寻。

(一)思政品德方面的运用和价值

德育内容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可将显性德育和隐形德育有机融合,实现文化润德、修心养德、活动蕴德、实践载德目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构建“四维融合”德育建设新模式、“新六艺”素质赋能新模式将非遗文化融入第一课堂教学,打造精品大学生行为礼仪与国学礼仪教育课程,促进大学生懂礼守德、德行双修;开设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班,探索非遗大师课堂传艺等方式,将非遗传统技艺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实现非遗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课堂,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磅礴的创造力、民族力、凝聚力深深熔铸在大学生心中,培育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构建“六艺”素质赋能课程体系,传承古代“六艺”中的教育精髓和逻辑,实现技能训练和价值观传递。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塑造良好品德,深化爱国爱家的民族情怀,例如木兵棕编、徽州剪纸、彩献根雕、陶艺等诸多形式都可以融入爱国主义素材进行加工,并以全新的形式向青年学生展示,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引领、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教育,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校园风气,踏踏实实修好品德,使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二)智力开发智慧结晶方面的运用和价值

“智”即知识、技能、智慧、本领。学院打造精品大学生行为礼仪与国学礼仪教育课程,开设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棕编、剪纸、陶艺、根雕、皮艺等,在课程培训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学生拓宽知识、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培训积极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和社团活动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助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剪纸、陶艺作品展览,举办非遗文化科普讲座,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主题艺术作品展览活动等;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梦广场”,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创新思维,大胆突破,创作新颖别致的非遗文创作品,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造性转化。这一系列行动可打牢大学生科学文化基础,发展学生智力,迸发新的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智慧,凝聚智慧结晶。

(三)体育运动方面的运用和价值

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南山射箭、昆仑太极拳、花毽、华佗五禽戏等体育类非遗项目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开设南山射箭课程增强臂、腰、腿部的力量,发达胸、背肌肉,促使人体机能和肢体整体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同时练习注意力的集中和长久性,既能提高射箭技艺,又可以增强体质;学习昆仑太极拳可消除压力,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以此磨炼意志,敢于拼搏,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活动,在体育活动竞赛过程中,可让大学生学会合作、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提高每个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培养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为将来面临事业打拼、生活波折打好一定抗压能力和培养良好逆商基础;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集中展示体育项目,展现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示体育类非遗项目的运动魅力,营造浓厚的体育竞技氛围和强身健体文化,引领新风尚。

(四)美学艺术方面的运用和价值

依托学院顶层设计,以第二课堂为契机,充实第二课堂,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品牌项目。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学校邀请非遗棕编传承人亲自教授棕编手艺,定期开展棕编作品展;举办红色文化剪纸活动,用双手体验中华剪纸艺术的趣味和魅力;开设陶艺、根雕、皮艺等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班,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创作品文化内涵、艺术水平的设计层次;周期性地开展红色文化剪纸活动、棕编作品展、剪纸作品展,以及在重大事件时间节点和节假日,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开展“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剪纸作品展,学生作品围绕党的光辉历史进行创作,使非遗文化剪纸走进学校, 通过身体行为的体验、感悟和表现,感知中华“美”,展示中华“美”。在“六艺”声乐、舞蹈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沉浸在美妙音乐和舞蹈中,感悟自然之美、创作之美,促进大学生美育创新,教育引导大學生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做有美感的大学生。学校还进行美育建设,以文化长廊、宣传展板等形式进行“非遗文化”阵地建设;以校园之美、文化之美陶怡学生,提升美艺素养,温润心灵。

(五)劳育劳动生产方面的运用和价值

非遗文化遗产是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在生产生活的劳作中总结提炼、不断创新,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得以传承的技艺,每一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而工匠精神是指手艺人对手工艺研发制作精雕细琢的态度,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传承非遗文化和弘扬工匠精神实为一体两面。每一项非遗文化均有较长的历史传承,由于非遗本身不能使用文字或是固化形态进行留存,这就要求每一代非遗传承人必须通过口传心授来保证技艺的延续。学校通过开展非遗文化故事讲述、演讲比赛、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工匠精神,强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感,主动弘扬工匠精神,在校内形成向劳动模范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多彩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让“工匠精神”走进每个学生心中,真正做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今,追求金钱至上、一夜暴富的“网红”文化侵蚀着青年的精神世界,为应对浮躁的社会风气,倡导“劳动最光荣”的风尚,非遗文化的价值愈加凸显,学校应引导学生生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努力奋斗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育人效果。

三、非遗文化赋能高职院校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建设之路

(一)课程建设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新六艺”素质赋能建设新模式秉持“习六艺、赋能量、育全人”的理念与做法,建立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以及做人做事联动的机制,开发现代学校的教育功能,设置专业选修课时每期32学时,以“经典、愉悦、生长”的教学活动体系,滚动循环开展教育工作,充实“素质赋能”内涵,加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立德树人特质的品牌效应和辐射作用,将学习者人文素养培养与专业技能学习创新体系化、数据化。

(二)课程应用

学校每年定期开展规模化的非遗文化科普展示活动,将科普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放在各类院校学习者及企业素质拓展服务,提升教师和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品质,润泽学习者的专业技能;积极打造“科创筑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平台建设和服务,在“科创筑梦”平台开设“双减”专栏,汇聚、宣传和推送各类面向重庆西部沙坪坝区和科学城中小学的优质非遗文化教育活动资源。目前,“新六艺”素质赋能建设新模式构建非遗文化赋能科普核心课程体系,以一流的科普展示水平、传播能力、创作能力,服务于重庆市西部沙坪坝区和科学城各小学、中学、大学,广大企业和社区,参与者的文化素养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课程组织实施

1. 课堂教学线上线下交互融合

学校借助智慧职教平台,课前,学生进行知识预览和自主学习,教师学情调查与教学设计;课中,发布案例讨论、投票、思考等任务,与线下课堂场景交互;课后,学生知识回顾与作业巩固,师生互动交流。

2. 技艺学习与自然四时同步

将修习内容划分四季菜单组合,春季学期则以“春分、清明、夏至、端午”、夏季学期则以“中秋、国庆、重阳、除夕”等时令节气,将技艺学习与自然变化同步,以天地四方为教室,打造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的“体验式”教学。

3. 文化感知与技能训练结构并行

课程模块按照“传统文化感知+现代技能训练”的教学结构,联合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操作演示、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将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现代财经管理技能融合。

4.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微观上,采取知识考核、技能考核与思政素养考核三个维度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价值引导贯穿学习环节;宏观上,借鉴实施围棋九级段位晋级制,实行积分晋级,形成习艺的进阶、认定和激励机制,培养学生“正心笃志”“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课程改革成效

《中国青年网》、《重庆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多次报道相关内容,高度肯定“新六艺”素质赋能模式的育人价值成果;“六艺”素质赋能馆被评选为重庆市沙坪坝区2020年度优秀科普基地、入选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线路科普基地,在202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单位;团队教师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承担教育部、市教科院、沙坪坝区科协等政府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

四、结语

非遗文化融合五育建设尽显中国特色,促使高职院校引领职业教育形成全新模式。非遗文化所展现的工匠精神正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也应是高职学生的价值追求。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等内容,都与非遗精神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学生可以从非遗文化中汲取灵感,感悟职业教育的真谛,懂得每一份成就都需精细打磨,领悟非遗的精神所在,各高职院校在五育建设中也形成了全新的培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姚瑶,杨慧,黄燕. 非遗文化进高职校园的实践与推进方向[J]. 中国民族教育,2023(05):30-32.

[2] 于林林. 非遗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1-4+9.

[3] 黃旭欣,刘伟奇. 非遗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文化响应式教学的实践路径[J]. 公关世界,2023(09):142-144.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五育融合教育模式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