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23-03-24 12:10邓玲芝
电脑迷 2023年21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计算机应用中职教育

邓玲芝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文章以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对象,结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探索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校内教学与校外环境之间的联系,深化课程改革,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迈进新的发展阶段,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中职教育;岗位能力;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

一、计算机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而言,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背景下,此类人才的就业选择空间相对较大,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具体工作则划分得更为细致,包括网络信息收集与整理方面、计算机系统维护方面、管理信息领域、数据库应用同操作方面、计算机软硬件销售方面等。

从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订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文件来看,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认知能力,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及功能软件,尤其是办公软件等。第二,网络构建能力,包括网络布线、配置与维护,安装网络操作系统并维护,灵活运用网络管理工具监控并维护网络,加强网络风险防范、保证网络系统。第三,制作网页能力(包括动态、静态两种),图像与图形制作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数据库。第四,平面设计与动画制作能力,根据需求加工影视媒体素材。第五,建立网站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与管理的能力,面对持续化更新的软硬件,具有组织、安装与调试能力,针对各类计算机故障均可诊断和维修。

二、基于岗位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为提升自身办学与育人实力,中职院校不断推进课程教育改革。新时代背景下,为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完整和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应结合时代发展探索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协作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一)定期调查市场需求,细化专业课程体系

为使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切实与社会人才岗位需求相对应,确保培养方向符合岗位能力要求,中职院校应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依托于分析职业岗位群,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以此为基础细化课程体系,将职业化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

1. 职业岗位群市场调查分析

中职院校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信息采集量更大的市场调研工作,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明确人才市场需求,并分析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和变化。以某中职院校为例,为强化课程体系育人效果,院校首先对当地计算机及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从构建了合作关系的企业入手,获得第一手资料,对比分析过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岗位能力,总结变化,发现岗位群可总结为计算机操作员、企业事业单位局域网络操作与维护人员、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人员、影视制作与多媒体加工制作人员、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与调试人员、电脑广告设计类工作人员。根据企业规格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分工存在差异,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而言,他们更注重一线员工的突出能力,对规模较小、实力一般的企业而言,他们更注重员工能力的多面性,希望计算机型人才能够同时胜任不同岗位。在该情况下,该院校将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课程确定为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多媒体技术,二是办公自动化与计算机维护,三是网络广告设计,四是网络管理。

2. 细化专业课程,开发核心教材

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转化为专业教学模块,细化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得以对标岗位任务、职责,进而从能力和态度两方面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在细化专业课程过程中,院校可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的鉴定,与校方合作的企业工作人员共同设计、开发课程,从院校特点与发展现状出发,依据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该章节引入的案例院校,在确定上述教学目标后,围绕工作岗位设置主要课程与核心教材,即:(1)计算机操作员。根据合作的企业与市场调研发现,对口岗位主要是一些计算机基础应用岗位,比如企事业单位文员、专业打字员、统计人员等,所以设置的主要课程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核心教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2)网络管理员。根据调研结果与分析,此类工作岗位包括企事业单位中局域网操作岗位、维护岗位、管理岗位,因而设置的主要课程为网页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核心教材为《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3)IT产品营销员。根据调研结果与分析,此类工作岗位包括计算机设备营销岗位、办公设备营销岗位,因而设置的主要课程为计算机组装、网络营销、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与维修,核心教材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4)计算机设备维护员。根据调研结果与分析,此类工作岗位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软件组装与维护,因而設置的主要课程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常用工具软件使用,核心教材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使用》。(5)多媒体应用技术员。根据调研结果与分析,此类工作岗位包括动漫设计、多媒体产品开发、数字影视制作,因而设置的主要课程为动画制作、多媒体应用技术与数字影视制作,核心教材为《动画制作案例教程》《多媒体应用技术》《数字影视制作》。(6)电脑广告设计员。根据调研结果与分析,此类工作岗位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岗位和图像处理岗位,因而设置的主要课程为平面广告设计案例教程与Photoshop案例教程,核心教材为《平面广告设计》《图像处理案例教程》。

(二)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融入岗位化、职业化内容

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来看,中职院校的该专业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专业文化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为对标岗位能力,院校需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分析现有课程设置缺口,增加职业化内容,以此优化课程体系。

1. 设置岗位化专业课程

提高课程体育的导向性与针对性,院校应将职业素养、核心素养自然地融入课程体系中,注重新案例的补充,在不同章节课程中结合恰当企业实例拓展知识,以此强化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使其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在融入企业实例时,主要以企业岗位信息、人才需求与岗位职责等内容为主,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时,院校应从自身发展现状与实力出发,综合分析自身的教学情况、办学实力、经济水平,尽可能选择低成本、双方互赢的方式引入、利用企业资源,汲取社会岗位营养。比如,院校可聘请业内资深教授,以挂名、兼职等方式引入更加专业的育人资源,或是借助外力引导课程设置,落实“双导师”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使得教学偏差降到最低,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提高育人效果。

2. 落实模块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内容至关重要,所以为实现课程培养目标,进一步加深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对接,中职院校应重塑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同时梳理体系内容,以此解决现有不足。基于岗位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最为关键的是使课程内容与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岗位人才需求相对接。所以首要任务是将衔接不畅、模糊不清的课程内容清晰化,将较为滞后的内容删去,补充计算机型人才岗位要求。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可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加强小组管理,通过专业教师人才的分析,将现有问题细节化、丰富化,并通过试点班级的落实深入到教学实践中调整,总结实践经验,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持续化调整课程内容,直至问题解决后校内推广落实。需要注意的是,课题组也应当考虑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工作内容、课程内容模块化,后续再进行统一的整理和规划。为使课程内容模块化,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院校与教师可将学习性任务转化为工作任务,将前期引入的岗位工作标准纳入任务标准当中,从而确保岗位能力培养能够落实到具体教学细节中,这一举措发挥空间较大,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校企合作均可实施并扩充,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思维,锻炼职业能力,更好适应、满足岗位要求。

(三)增加实践化课程活动,加强专业训炼

对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而言,实践活动占比颇高,所以,在调整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同步调整实践课程内容,尤其是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衔接以及活动形式的创新等,以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如中职院校可落实“岗位导向、项目引领”的现代学徒制实践课程体系,依托于校企平台与企业实际项目,使专业化、职业化实践课程得以顺利落实。

对计算机相关行业而言,其主要特征为服务行业多样化、行业工种多样化。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需要大量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人才。所以,在构建“岗位导向、项目引领”的现代学徒制实践课程体系时,学校可立足于校内外环境,运用不同的课程方法,校内为“教中学”,校外为“做中学”,依托于工学交替优化实践课程、完成职业人才培养。在落实这一实践课程时,可借助常见的学徒制度,让学生(学徒)在实际项目的引领下掌握专业领域知识、锻炼实际工作技能。

在这一实践课程落实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认知方面,围绕企业招生与招工需求,签订学徒协议书,将实践课程与企业项目相结合,明确规定学徒期限、内容等,新生入学后由企业派遣导师作为师父,完成专业基础课教学后由校外导师进行岗位认知课程的教学,其间结合企业内部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岗位认知。第二,参与方面,当学生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后,在第二学期或是暑假阶段,开设“岗位实训”课程,将课程与项目相结合,尊重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合理部署项目任务,使学生参与简单的项目任务以积累经验,帮助学生明确岗位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并在下一次实践实训课程中组织学生双向选择。第三,实践方面,在第三学期或是寒假阶段,根据学生的双向选择分配项目中,开展“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做好相关协议的签订,确保协议内包含项目周期、岗位权利、岗位责任与具体酬劳等内容,任务完成的同时意味着学业完成,给予相应学分。第四,在岗方面,学生经上述实践课程具备岗位技能,这一环节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项目,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岗位能力,使其适应社会职业生活。通过这一实践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弥补院校办学不足,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还能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良性运作,达到共赢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为强化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培养效果,应优化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包括校内课程体系与校外实践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做好市场调研与校企合作,从而优化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家骏. 岗位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微项目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2):125-127.

[2] 李靜,孙伟,高建,等. 对接职业岗位需求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与研究[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7):142-143+148.

[3] 周卫红,蒋作,江涛,等. 以人工智能及编程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新工科教学改革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02):105-109.

[4] 邹丽珊,吕学松,陈晓柱. 基于“岗位导向,项目引领”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4):47-51.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计算机应用中职教育
诠释CFC精髓的大数据时代医学案例
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有关问题研究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点思考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浅谈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