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点思考

2016-11-23 09:45胡曰瀚
东方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专业建设计算机

胡曰瀚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根据岗位要求、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运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动计算机专业建设。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要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建设;岗位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内容得到了深化,质量得到提高。深化计算机专业“校企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解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适合本专业本层次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计相应的课程标准,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成为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确,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学校特点及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没有走出去了解企业及社会的需要。有的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还停留在上机专业形式上。

2、课程标准更新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中职教学以实用技术为主,尤其是各种新的应用技术、软件、操作管理技术等的出现,由于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校企合作深度不能,学校的课程设置通常要多年后才能更新,而且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3、计算机教学及实训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中专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针对性不强,专业课程内容简单笼统,部分专业课程是为了完成教学时间而开设,与学生就业关联性较差。许多实用性专业性强的课程、一些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课程也只是象征性开设,部分教师的业务能力欠缺,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和实训任务。整个教学中没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不注重培养人文素质。

4、课程教材、教法陈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习的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尴尬在许多中职校都存在。然而此专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能力要求是什么,却被忽视了。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考

1、明确定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计算机组装、调试和维护技能,具备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有较强服务意识的能适应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群的中等技术人才。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电脑硬件组装和软件安装与组网的技能,具有维护电脑软硬件与网络能力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很好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并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的高素质的人才。采取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教、学、做”合一为总体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工作岗位群的任务、职责与能力为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岗位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结果以岗位工作考核要求来进行评价。

2、加强专业调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编制课程大纲,以任务驱动法进行目标教学。

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根据企业的岗位群,按工作模块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模块,利用企业岗位群的任务编制出校本教材,选用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参考教材不失为明智之举。

因此,专业建设应该按照企业调研→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的思路。即根据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逐步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比如我们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划分如下,

办公自动化操作员(办公室文员、仓管、统计、收银等)

公司内部局域网的操作维护

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

计算机硬件检测维护、调试安装

影视制作、多媒体加工制作

电脑广告设计类工作

3、改革专业课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课程改革、突出技能培养。

中职计算机专业就是以应用技能为主,提高学生的操作速度和应用水平。特别是在硬件、网络、图形处理3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该根据这个目标进行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突出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是非常适合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并将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就感,这对中职学生尤其重要。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课程的学习紧密围绕“项目”开展,并且项目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着重传授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工作的相关流程,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就顺利进入职场。

4、建立完善的课堂—实践—社会岗位考核的计算机课程评价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注重动手能力培养,评价体系也更应该以实践考核为主,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种。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可以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实践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社会和岗位评价可以通过职业认证考试来实现,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测验,这对教师对专业设计技能的掌握和题目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提出较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在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设置上,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方法、全身心的投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需求来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专业建设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