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开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攀比之风日益盛行,大学校园攀比之风也随之愈演愈烈。学生的吃、穿、用、行等都在可比之列。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就会偏离,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本文将从大学校园“装”文化存在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认识其危害以及如何“hold”这种现象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竞争的身心。
关键词:“装”文化;攀比之风;价值观;健康身心
攀比是当代社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份文化、一种心理、一处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日渐改善,攀比之风在生活中日益盛行,大学校园攀比之风也随之愈演愈烈。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路上,攀比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是指那些没有目光,盲目与其他人比较,且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长远的目标、不顾成长要求的现象,可称其为“盲目性攀比”;另一方面包括那些有正确的进取性目标,有意识性的、积极健康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可称其为“理智性攀比”。汉语对攀比的词释意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条件,具体情况,盲目的同高标准相比。”
一、大学校园“装”文化存在的现象
一是比吃喝、穿戴。当今的学生从头到脚可谓是被名牌全副武装,有的女孩子在当年的“流行风”中疯狂购物,将能存放衣物的地方挤得满满的,可到了第二年,衣服就全部被淘汰了,浪费极大。家长给的一个月的生活费在月初就全部花光。远远超出了一个学生的花费标准和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力。
二是比时尚、比排场。很多学生并非完全看中手机的方便,而是将手机当做是炫富的工具,更为严重的是将手机用来考试作弊。有一篇文章《我庆幸,我是大学的孤家寡人》,文中的主人公为了参加同学的聚会,给女朋友过生日一次又一次欺骗父亲,以至于父亲最后到了卖血跳楼的地步。排场有了,付出的代价却太沉重了。
三是比休闲娱乐。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但在青少年中不少人总是把玩放在生活的第一位。比着上酒吧,比着去K歌,比外出游玩,最后不堪负重的是自己的父母。
二、大学校园“装”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和“超强的虚荣心”为基础,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拥有,别人没有的时尚东西,我也要有”,以彰显我和你有“公平”待遇,甚至从我比你好、我比你时尚,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渴望被人肯定。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非常渴望被领导认可、被师长关注、被同学赞许,他们开始渴求体现自我价值。但是,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再加上对身边成人的效仿及家长过分过多的的物质奖赏,让他们以为手机等物质品是展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想通过这些展示,来给自己明码标价。但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体现,应该来自于内在修养。青少年也应该意识到,他们真正的内在价值,比这些外在物品要珍贵得多,关键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发现;
二是从众的心理。很多青少年担心自己被群体孤立,于是大家怎么做,我就去效仿别人怎么做。别人攀比,我也要攀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融入某个群体内。因此,我们发现,在亲密的朋友圈子里,会有相同特征的现象。其实,真正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有自我主见,有积极思想,不盲目攀比。
攀比是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它不是比认真学习、比勤奋刻苦、比文化修养,比团结互助,而是变着花样儿比吃、比玩、比穿着。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不良的攀比之风往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令人担忧。若不将此现象加以正确的引导,虚荣心会逐渐膨胀起来,心理价值产生偏移,必然导致缺少理性的盲目性攀比。
三、有效弱化大学校园“装”文化的措施
一是有序统筹规划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功能,使学生的知识与聪慧、意志同能力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现高校领导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主导作用,宣传社会正能量,表彰先进典型。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来,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盲目比较。
二是制定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和措施,把校园精神展示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校园文化活动里。使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战胜负性攀比造成的心理障碍。
三是大力推行感恩、诚信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开展以诚信、感恩为主题内容的校园文化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发挥校训凝聚力的作用,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用优秀校友的亲身实例来激发大学生们立志成才的坚定决心。
四是学生本人要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此刻的自己和过去相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及改变,以积极进步的心态去鼓励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总之,追求美好生活之心是对的,爱美之心也无可厚非。但凡事有“度”,大学生应量力而行。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摒弃要面子、讲名牌,相互攀比的畸形消费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社会实践锻炼上,这样的大学生活才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克奇. 新世纪高校德育目标前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2] 周宏岩. 论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及对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 黄山,秦彧.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8)
[4] 董烈霞.创造性人格及其教育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 高立宽 当代青年学员虚荣心理探析 [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