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博 程意然
摘 要:对身体机能与身体控制能力进行概述,研究肢体运动下的舞蹈方式,提出结论:科学的舞蹈训练即科学的运动。从舞蹈理论构建和不同舞种的训练方法入手,研究扩充舞蹈的训练手段,丰富舞蹈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促进舞蹈教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运动方式;科学方法;身体机能
一、身体机能与身体控制能力
从身体机能与身体控制能力来说,舞蹈是有关于身体运动的综合表达,是通过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传情达意的语汇表现,是对身体肌肉、骨骼、韧带等进行训练的运动方式。
(一)身体机能
舞蹈能够使人的身体机能得到增强,使人的肌肉力量不断增强。人类身体的运动表现离不开各个组织器官的协调。从医学角度看,舞蹈是人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更具有活力和耐力的生命活动。
对于舞者而言,其骨骼、肌肉、韧带、脏器等身体状态都要好于常人。例如,舞蹈的软开度训练是身体韧带组织的拉长和强化,高强度运动是对肌肉耐力、心肺功能等机能组织的强化训练。长期专业并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对舞者身体机能中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进行优化和“再塑造”。
(二)身体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是人的思维对于肌肉的调动能力,是舞者对身体的每一个组织部位的支配能力。肌肉的耐受力与控制力、韧带的张弛力等都是身体控制能力的体现。无论是何种控制,都是人体大脑对于各个肌肉群的支配和调动。通过不断的专业性舞蹈训练实现对身体肌肉群的高度支配,使大肌肉群、小肌肉群都能够有效配合自己的思维,是一个舞者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
二、肢体运动下的舞蹈方式
舞蹈本身是肢体不断变换的形式运动。将单一运动通过舞蹈特有的连接动势和符合情感表达的身体控制进行调配,进而产生的肢体感受和审美欣赏,就是舞蹈呈现的运动方式。从解剖学及运动学的角度分析,舞蹈是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及系统的有机结合运动,通过训练而达到绝对“高度”的组织机体运动方式的重塑。舞蹈中对身体部位的划分比较独特,相较于人体九大系统的划分来说,舞蹈训练中的身体部位划分就更具有舞蹈运动的代表性。舞者常常把身体按照关节来进行分类,将关节运动的灵活度,作为衡量舞者运动表现是否优秀的标尺。
在舞蹈训练中,可以将所有的身体部位进行拆分理解和训练,让舞者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肌肉控制能力和发力方式,具有身体的精准控制能力。
通常在舞蹈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把舞蹈动作按照身体部位拆分讲解,例如手臂的运动过程、身体的运动轨迹、腿部的屈伸、重心的放置、步法的运用等等,甚至会细化到头部的转向、眼神的位置、指尖的松紧等。通过这样拆分式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单一训练和整体思考,使学生能够在开发肢体动作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思维对身体进行控制调配,以及掌控舞蹈的细节性表现,从而更好地完成舞蹈动作教学。
在舞蹈肢体运动中,舞蹈方式的变换是不同舞种风格性的表现。比如四肢展与收的方法不同,所形成的舞蹈表现也就会不同。中国古典舞的手臂动作是以“圆”为审美特点的运动方式,是在手臂内旋或外旋前提下以肘关节为运动牵引向身体内核找寻的外化扩张运动,是在手臂形成弧线形态中的运动表现。而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国际标准舞拉丁舞等大部分民间舞蹈和西方舞蹈中,四肢运动则是以手指末梢带动的向外扩展的外化力量表现,其运动轨迹和舞蹈表现相对直接。同样是手臂动作,随着舞蹈技术和要领的改变以及风格等文化属性的不同,形成的舞蹈动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审美特点也会随之改变,同时肢体运动也会不同。对肢体运动的理解和肢体运动方式的差异,是影响舞蹈风格表现特点的绝对因素。
在日常训练中,舞者思维对身体各个肌肉和关节的控制能力,是影响舞蹈表现的重要因素。训练舞蹈动作可以理解为训练思维对肌肉和关节的控制能力,其能力的高与低是直接影响舞蹈表现是否细腻、独到、更有感染力的直接因素。下文从三个身体部位进行举例分析。
(一)腿部脚部训练
在腿部和脚部动作的环节,有几个关键词比如“伸直”“延伸”“绷脚背”“下蹲”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口语词汇。首先,可以理解这些词语都是动词,是关节、肌肉以及韧带等机体组织的机能反应。舞蹈训练就是要将对思维控制状态下的机能反应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舞蹈表现的具体审美特点。比如,在中国古典舞中有吸撩腿跃这一跳跃性动作。前人对动作的归纳非常到位,“吸”“撩”“跃”三个关键词,总结了这一动作的运动方式和舞蹈技巧,其是以腿部动作为核心,先吸后撩,再发力跳跃,进而形成的舞蹈动作。
对身体每个部位掌控能力的提升训练,是完成舞蹈动作表现的前提。在舞蹈教学中,单一性的拆分训练是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和舞蹈表现力的过程,也是增强舞者的运动幅度、灵活性和感染力的过程。例如,吸撩腿跃这一动作可通过直立单吸腿加90°控制、把上吸撩踢腿等动作训练,让舞者在拆分的状态下完成整体运动方式的模拟训练和思维构建,提升舞者的感知和控制能力。这既符合舞蹈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也让舞者更为准确地了解每一身体部位的运动方式和发力特点,科学并有针对性地完成身体训练和塑造,以肢体动作解读舞蹈表现的特征。
(二)中段训练
中段部位作为身体中心部位,是连接腿部与肋部的重要身体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运动中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发力部位。中段主要由骨盆部位、胯根部位、腰腹部位组成,在舞蹈中起决定重心位置以及核心发力的作用。中段部位在舞蹈中相较于腿部与胸背部位的动作是比较少的。但它的运动作用大大高于表现作用。舞蹈的重心、重力以及身体内在反作用力的产生都离不开中段部位的运动,甚至身体的垂直与大幅度前屈后仰都离不开中段部位的运动。舞蹈过程中的“沉气拔腰”是对于中段部位的最直接诠释,既体现出核心发力,也体现出重心放置的重要性。
(三)胸肋部训练
胸肋部的训练对于舞蹈的表现力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不光承载了中国古典舞中“提、沉、沖、靠”的身韵感受,还承载了大部分西方舞蹈的后背运动、空间延展以及引带动势。运动形式可分为外在形式运动与内在反应运动。从分析可看出,胸肋部的运动既有舞蹈表现的作用也有舞蹈动势发力的作用,是舞蹈表现的综合体现。
舞蹈不光要完成肢体动作,更需要对肢体运动状态下产生的运动主导方式进行探究和训练。手臂、肩颈、胸肋背以及中段等身体部位在运动中所需要的肌肉活动是舞蹈表现所需要的运动要领,也是运动系统下的舞蹈情感表达。
三、科学的舞蹈训练即科学的运动
科学的舞蹈训练即科学的运动,其实就是在探寻科学的运动方式和符合身体运动规律的动作训练,是按照人体骨骼结构、肌肉发力方式以及运动规律等进行的训练。
例如在肌肉训练当中,笔者较为注重舞者对身体每一块肌肉精准控制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参与舞蹈表现的每一个肌肉群,实现对其的精准控制以及灵活运用,便是增强舞蹈表现科学性的重要训练过程。而对肌肉调动能力的强与弱,则是舞蹈能力是否优秀的体现。
从“极致”一词可看出,舞蹈训练是开发肌肉调动和支配的能力,也是对肌肉耐受力和运动强度的训练。为了达到舞蹈表现中肌肉运动的极致,在训练中舞者可以进行舞蹈的素质训练。比如在素质训练中,将降低体脂率、增强肌肉负荷能力、增强肌肉调动能力、增强心肺机能作为主要任务。这种训练都是在正式学习舞蹈前的基础性训练,是为了更好的舞蹈表现而做的准备工作。
在舞蹈运动中掌握舞蹈技巧需要同时进行动作模仿和肌肉发力运动。因为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肌肉和骨骼的运动,所以找到每一块肌肉的正确发力方式,对于舞蹈教学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舞蹈动作科学性的体现。
在肌肉发力和舞蹈动作技巧的双重概念下,笔者以“轨律”一词总结舞蹈动作构成。“轨”指的是舞蹈动作的轨迹、路线和动作技术,“律”指的是动作规律、动作动律以及技术限定。例如,传统的中国古典舞专业日常教学比较注重动作的轨迹路线,即整体运动从哪来到哪去,注重身体运动过程的连贯性。同样,在国标舞等西方舞蹈当中,笔者認为其是以同样的运动方式进行舞蹈动作构成,区别在于身体肌肉发力更注重爆发力与向外空间的力量输出。两类舞蹈的动作构成方法一致,表现不同,在转化肌肉发力方式的基础上以动作规律、舞蹈动律以及舞种技术限定为区分,形成具有差异性风格的舞蹈表现特点。
舞蹈轨律对于任何舞种的舞蹈表现来说,是运动方式也是舞蹈技术概念,是在肌肉运动的基础上,找寻肌肉发力方式和舞蹈技术特点的过程。软开度训练、控制能力训练、舞蹈感受训练、空间把控训练等等,这些所有辅助于舞蹈表现的训练手段,都是基于人体运动系统和舞种技术形成的舞蹈运动和持续运动。科学的方法要有科学的训练,构建肌肉发力和控制、舞蹈轨律以及舞蹈风格技术的过程,便是舞蹈科学性训练的过程。
四、构建肢体运动(舞蹈)的科学训练方法
(一)肌肉的控制能力
人身体的所有肌肉都是在大脑神经发出信号(电传导)的刺激下进行控制,从而产生肌肉对肢体的控制运动。肌肉的控制能力对肢体运动的幅度、方向、力度大小都产生着影响,从而使肢体在空间路线的转变上千变万化,同时其也对舞蹈表现时节奏、质感以及力量变化等产生影响。舞蹈表现时的快慢对比、动作幅度的大小转换以及不同运动力量产生的轻重缓急,都离不开肌肉的控制能力。
对肢体肌肉进行单一练习,以增强大脑对肌肉的支配能力,是舞蹈学习中较为重要的训练环节。可以采取静态训练、动态复合训练以及单一动势重复训练的方法,使舞者掌握并提升自身的肌肉控制能力,全面提升运动灵活性、肢体表现性以及情感演绎性,超越身体常态控制,体现舞蹈训练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科学性的肢体运动训练,不是表面的不受伤、不痛苦、不费力,而是更深层次地理解肌肉训练的方式与方法,采用不同训练模式,达到统一训练的目的和作用。科学性的肢体运动训练,应该更具有专业素养的支持,思考舞蹈训练的意义与手段。
(二)正确的发力方式
通过对肌肉的控制,使肌肉以正确的发力方式对肢体的关节部位进行控制和引导,可以使肢体在空间中形成舞姿变换及运动技术发力,以正确的发力方式引导舞蹈动作的产生。
“力效”学说是拉班动作分析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将人体发力的方式分为砍动、压动、扭动、滑动、弹动等等,每种发力的方式使肢体产生不同的力量质感和情感色彩。不同发力方式的运用,使舞蹈本身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也使舞蹈动作的塑造更符合人体科学。舞蹈动作本身就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需要有科学的训练方式,使肌肉能够在正确的发力下完成动作塑造。
(三)合理的运动构成
肢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通过肌肉控制和正确的发力方式使人体在空间中合理、流畅、完整地运动。合理的运动,从舞蹈运动与欣赏角度看,都应该符合具有风格特点的舞种特性。例如,中国古典舞以“圆”为运动的路线轨迹,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的动势表现,并且中国古典舞的肢体运动通过呼吸带动肢体,使身体的气息与身体的运动合二为一,以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美学趣味。
(四)身体耐受力的增强
为了更好地完成舞蹈表现,舞者的身体需要更强的耐受力和承载能力。身体素质的增强,是完成高难度动作表现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耐受力的增强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一日之功的爆发,需要经过长期的科学训练。
科学的舞蹈,是一种健康的状态。使舞者在健康的状态下快乐地舞蹈,是今日舞蹈教师所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温柔.舞蹈对视觉认知的影响及健康与治疗价值的f MRI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1):104-110.
[2]温柔.对舞蹈人体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71-74.
作者单位:
武博,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程意然,山东大学(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