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 闻竺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劳育”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课程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宏观层面,劳动教育与社会环境相龃龉;中观层面,劳动教育与传统智育相冲突;微观层面,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相脱节?新时代劳动教育既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也是“通过劳动的教育”,还是“为了劳动的教育”?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把劳动作为教育内容,要坚持体力?智力?精神相结合;把劳动作为教育手段,要坚持新兴劳动形态与经典劳动形态相辉映;把劳动作为教育目标,要坚持社会发展需要与自我发展需要相统一?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体系架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全程坚持问题导向与价值引领?课程性质方面,必修与选修相辅相成;课程样态方面,显性与隐性相得益彰;课程形式方面,理论与实践统筹兼顾?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体系架构;大思政课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5.0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5-0161-08
新时代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育积极劳动精神,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目标,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独立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不同于“实践育人”,二者有内容交叉,但又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后者只是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展开,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引起了学界和教育界的反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好?处理好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的关系?“有劳动无教育”现象表明,许多学者深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准确领会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依然把劳动当作教育的“工具”而非教育“本体”?
劳动能否成为独立的“一育”?即劳动教育是否能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并成为独立的本体?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黄济先生立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体力劳动遭到学生和家长鄙视的现实逻辑,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传统的历史逻辑等三重逻辑,呼吁“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之中,把德?智?体?美四育增补为德?智?体?美?劳五育”[2]?瞿葆奎先生则从学术逻辑视角认为教育包含“心育”和“身育”两方面,德育?智育?美育属于“心育”,且分别对应心理学上的“意”“知”“情”,体育属于“身育”,对应“行”,而劳动教育则是“心育”和“身育”二者功能兼有,无法归为其中之一,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不伦不类”“不副逻辑”[3]?正如黄济先生所言:“在各育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不独在劳动教育中存在,在德?智?体?美各育中也无不存在,以此来否定劳动教育的独立存在,其理由也难以站得住”[4]?各育独特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核心功能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各育之间毫无关联,甚至相互排斥?恰恰相反,各育之间也具有相互贯通的综合育人价值?例如,智育的核心功能是增智,但同样具有树德?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德育?体育?美育也具有增智的价值?同时,“德智體美”四育本身都兼具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而不是为了逻辑自洽的简单一一对应关系?况且,身心二元划分本就是阶级社会脑体分裂?对立的结果和体现?班建武教授基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唯物史观,针对人的素质结构的抽象的身心二元划分标准,认为“人的素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应当依据生活尺度构建人的素质结构;按照此划分标准,德智体美四育分别指向道德生活?理智生活?健康生活?审美生活的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则指向创造生活的素质的培养,从而为劳动教育成为独立一育找到了一种学理基础?[5]我们赞成劳动教育“独立一育”的地位?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示精神,本文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培育劳动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参加劳动实践为重要途径,以提升劳动素养为根本任务的独立的劳动教育体系?除“有劳动无教育”之外,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乱象?张威?王林指出关于劳动教育的五大误区:一是窄化为“体力劳动教育”,二是异化为“惩戒教育”,三是简化为“技能教育”,四是虚化为“可有可无的教育”,五是误读为“劳动工作”[6]?仔细分析造成以上误区的原因,都与尚未建立起独立的相对完善的劳动教育(劳育)体系有关?
劳动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课程体系?师资体系?教材体系?考评体系等,其中课程体系居于核心地位,课程体系是建立其他体系的基础?中央要求“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7],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在学习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考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体系架构?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有学者基于覆盖广泛?类型多样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自劳动教育被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劳动教育课程在开发?实施?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与此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意识层面,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理解不清,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实施层面,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实践活动开设不足,且停于表层?流于形式,非但没有发挥育人功能,反而成为学生负担;资源层面,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严重匮乏,实践类型陈旧单调,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步伐;主体层面,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数量不足?能力不高,家长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配合不足?[8]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把握?
1.宏观:劳动教育与社会环境相龃龉
学校不是超然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和“桃花源”,而是社会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组成要素,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受社会影响?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价值观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9],根源在于劳动教育与劳动现状之间的龃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四个指标,劳动观念可以通过教育“灌输”进学生的头脑,但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能力的习得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则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内化与外化,而劳动教育与劳动现状的咬合程度会深刻影响内化与外化的效果?“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10]?劳动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目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1]阶段,劳动被异化为外在的谋生手段?从事不同劳动的劳动者获得的物质利益不同,占据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造成了区别对待不同劳动和劳动者的社会现状?最开始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后来是“高端劳动”与“低端劳动”的分工,现在是“不劳动的资产者”与“无资产的劳动者”的分野,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打工人”“划水”“摸鱼”“佛系”“躺平”“摆烂”等“反劳动”文化[12],不仅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现实社会的劳动风貌,也严重消解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
2.中观:劳动教育与传统智育相冲突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一切教育都为可计量的考试分数——传统智育(知识本位)让路?虽然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和高考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过程中,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不仅劳动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开展了多年,但与传统智育相比仍然处于“靠边站”的尴尬地位,而且本来指向素质教育的德育?体育?美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传统智育?因为人的素质是内隐的,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外显出来才能评判,那就只有实践和理论两个途径?相比实践考核,理论考核更为便捷,而理论考核就容易趋向知识考查?劳动教育也存在同样问题?家庭方面,家长为了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考试学习,主动承担了本应由其独立完成的劳动,导致部分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长大后不懂劳动?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方面,囿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受到历史现实原因的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把劳动教育等同为劳动技能教育,把劳动教育课程上成纯粹的劳动技能课程,没有真正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完整内涵?总体而言,劳动教育与传统智育相冲突且处于弱势地位?
3.微观: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相脱节
自中央的号召发布以来,劳动教育开展截至目前有3年时间?虽然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出了指导意见,但落地到实际依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硬件部分:一是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劳动教育本科专业2022年才开始在个别学校招生,距离大批专业师资的形成还有较远的距离;二是缺乏优质教学教材,市面上流行的教材大多内容雷同?形式陈旧,针对性不强,落后时代发展;三是缺乏精良示范课程,多数课程创新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足;四是缺乏多元实践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种类单调且停留于农业体验?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常规实践类型?软件部分:一是缺乏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本质内涵的深刻认识,许多学校和教师依然把新时代劳动教育当作“实践育人”而非“独立一育”;二是缺乏课程标准的清晰界定,导致各地区?各学校?各教师无章可循?自成一派,教学效果无从考量;三是缺乏师资队伍的专业培训,多数教师“无证上岗”,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四是缺乏教学效果的科学考评,上好上坏一个样,教师没有认真备课?上课的动力?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通过劳动的教育”“关于劳动的教育”“为了劳动的教育”三方面内涵,前者把劳动作为教育手段,中者把劳动作为教育内容,后者把劳动作为教育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需要,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分别强调了不同方面的内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知识分子通过参加体力劳动接受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强调重视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教育,新时代主要强调劳动精神的培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3]?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代玉启等将“社会运行”理论引入“大思政课”建设领域,提出“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呈现出自运行?协同运行和依托运行三种样态?自运行是“引社会入思政”,主要强调思政课堂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协同运行是“引思政入社会”,主要强调将思政小课堂嵌入社会大课堂;依托运行是“融思政于社会”,主要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社会各领域?如果说“引社会入思政”和“引思政入社会”还是以思政课为主导,那么“融思政于社会”则主要依靠社会各系统自觉遵守主流价值体系,“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思政课育人追求的最高理想状态?[14]
劳动精神既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须在劳动实践中培育提升,还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也是“通过劳动的教育”,还是“为了劳动的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在内容上,要注重劳动精神的培育;在手段上,要关注劳动形态的变化;在目标上,要关照发展需要的满足?
1.内容:体力?智力?精神相结合
在中国传统社会,劳动被分裂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部分,并催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阶级观念,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群众的教育?择业观念产生深远影响?时至今日,脑力劳动者是“人上人”,体力劳动者是“人下人”的观念依旧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只重视文化學习,轻视体力劳动,毕业后求职也是非“体面”的脑力工作不做,主客观原因所限找不到理想职业,于是选择“慢就业”甚至“不就业”,此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十分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1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作了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16],而劳动力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7],因此劳动是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不存在单纯的脑力劳动,仅靠意念无法让客观世界做出一丁点改变;而单纯的体力劳动也是不存在的,人只有在意识的驱动下才能从事劳动,如果没有意识,例如,植物人状态是无法从事劳动的,而且只有借助智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劳动效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智力在劳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前三次科技革命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因此,劳动并不天然分裂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它是阶级社会分裂的结果?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必将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完美结合?“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8],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积极推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由分裂走向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等错误思想的滋生和蔓延?针对这些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发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进入关键时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9],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要特别注重劳动精神的培育?
2.手段:新兴劳动形态与经典劳动形态相辉映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伴随着手作为工具的使用,人类从猿进化为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社会形态的演进也离不开劳动工具的发展?石器被青铜取代,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青铜被铁器取代,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铁器被机器取代,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现今我们依然处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轮番兴起,机器不断更新换代,国际格局也随之发生三轮调整?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使未来社会是否还需要人类劳动的争论日益增多,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人工智能是更高级的机器,但本质上仍是机器”[21]?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得如何强大,其本质仍是人类从事劳动的工具?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人工智能的威力,它就像所有劳动工具一样,会逐步淘汰落后的劳动形态,但不可能代替人类劳动?就像青铜取代石器?铁器取代青铜?机器取代铁器,但依然需要人类劳动一样?而且“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2],只要有需要,就会有满足需要的新的劳动种类不断产生?因此,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旧的劳动形态逐步消失的同时,新的劳动形态也会被不断创造出来?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纸质媒体?实体销售等传统劳动形态受到重大冲击,但也催生出网络购物?在线教育?线上诊疗等一系列新兴劳动形态?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在逐步取代部分人类劳动的同时,还会有新的劳动样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为提升学生的未来竞争力,劳动教育课程要积极关注新兴劳动形态?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劳动形态虽然客观条件上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由于关系到生命价值和伦理道德等人之为人的本质问题,以及民族基因和文化传承等独特的精神标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仍然需要亲力亲为,例如,基本生活技能?集体劳动?公益服务?传统技艺等,本文将这类劳动统称为经典劳动形态?劳动教育课程也要注重经典劳动形态的传承和创新?如果说关注新兴劳动形态是适应进化的需要,那么传承经典劳动形态则是遵循伦理的必然,因为人既是“自然动物”,也是“社会动物”?
3.目标:社会发展需要与自我发展需要相统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自身阶级立场与宗旨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立足战时国情在高校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这是党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起点?理论层面,既面向未来着力人的自我发展和解放,也立足实际制定了促进劳动教育实施的相关方针,并将“学与用一致”作为指导思想;行动层面,在劳动教育的组织?计划?形态及文化等多维度开展了创新实践?观其成效,不仅克服了解放区的物资困境,更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量实干型革命先锋,扭转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劳动价值观,强化了与劳动人民的情感?[23]延安时期党的劳动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劳动教育在终极和根本的意义上,是“教育为了劳动”,而不是“劳动为了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其他劳动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认为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根本标志,只有实现了劳动解放,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在私有制下,劳动的性质只能是“异化劳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每一个人“自由的生命表现”和“生活的乐趣”[24]?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有一个过渡时期,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度,劳动还不能成为自由自觉的选择,“每个社会的成员都完成社会所必须的某一份劳动”[25],但伟大导师对这个阶段的劳动样态并没有像对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着力描绘,需要后人自行探索?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新经济政策,但不幸夭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前途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再加上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些弯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终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业制度也由国家“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在此背景下,就业市场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风向标?劳动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更为紧密,对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反应自然也要更加灵敏?同时,虽然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时刻不能忘记社会主义性质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尊重学生多元需求,助力学生全面發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的需要进行过多种划分,其中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和“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6]?只有首先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资料,才能追求自我实现需要?因此服务社会发展是追求自我发展的前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体系架构
现实困境提出了问题,基本原则明确了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指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要从课程性质?课程样态?课程形式三方面着手用力?
1.课程性质:必修和选修相辅相成
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指向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四大核心要素?必修课程主要聚焦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塑造,选修课程主要围绕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因为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是统一的,而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则应该因人而异?一方面,开设针对性强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一是劳动价值观课程?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只能是培育劳动价值观?[27]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入细致地分析,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人类历史?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通过对“五史”故事声情并茂地讲解,使学生领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前辈创造的劳动果实;通过对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等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讲述,使学生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通过对大千世界普通百姓日常奋斗的分享,使学生明白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情感?二是劳动法律道德课程?绝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但主要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和基础法律知识普及,并未专门涉及劳动相关的法律和道德知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求职陷阱和违约事例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三是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整合原有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掌握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的科学方法,树立理性平实的就业观念,培养敢闯敢创的奋斗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立志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开发丰富多彩的劳动技能选修课程?一是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既有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不可控因素,也有结构性就业矛盾等内在原因?就业市场“两头”抢手“中间”冷的现象愈加突出:知名高校博士生?技工院校和优质职教本科生抢手,而毕业人数最多的普通院校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则求职困难?[2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招工难,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更是在2.5以上?[29]普通院校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围绕当地行业产业需求开设劳动技能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满足学生协调发展需要?外职业生涯与内职业生涯的平衡是人协调发展的基础?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必需,以个性发展需要为目标的课程则是内职业生涯发展的必需?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现阶段还无法做到完全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需要,但可以尽量满足其共性发展需要,在充分调研共性需要的基础上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选修课程,例如基于对美的需要,开设园艺?美妆?设计等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资源的日益丰富,个性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将不断增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不断得以实现?
2.课程样态:显性和隐性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0],这也是对劳动教育课程样态的要求?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专业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主要任务是系统传授某一专门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因此也具有劳动技能习得性质?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劳动精神,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主要是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精神元素,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教育”两字本就蕴含教书和育人两层含义,全体教师都肩负教书和育人双重责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进行价值引领?各学科专业可围绕自身创立发展的艰辛历程?奠基人和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在国家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目前存在的短板不足等,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第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1]?优良的环境对教育具有促进作用,低劣的环境对教育具有消解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劳动教育提供正向支持?文化建设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做好教学空间?生活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的卫生清洁和美化工作,让学生感受?珍惜?维护美好环境;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班团等组织建设和宿舍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就是学生除家人之外最近的榜样,以身作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第三,在传播媒体中强化积极的劳动文化宣传?偶像剧?明星节目和娱乐新闻正成为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在传播媒体中,偶像和明星似乎都不用辛苦工作却过着衣食无忧?奢华时尚的生活,这显然与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存在冲突,要加强对传播媒体的监管,为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32]偶像剧和明星节目要聚焦积极正向的奋斗主题,而不只是恋爱和消费等靡靡之音;娱乐新闻要全面反映偶像明星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奋斗过程,而不只是安逸享乐的表象;传播媒体要多关注正能量偶像明星及其正面新闻,而不只是热度和话题度,要广泛宣传平凡人不平凡的奋斗事迹,让这些人成为真正的偶像和明星?
3.课程形式:理论和实践统筹兼顾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内容”,“要两者兼顾,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在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同时,要兼顾劳动的传统形态与新形态[33],因此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涵盖传统劳动?常规劳动?创造性劳动三种类型,其中常规劳动是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实践项目?第一,深入推进传统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4]?传统劳动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扛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劳动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体验当地传统劳动?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罗了以陶瓷?纺织?印染等为代表的当地传统手工技艺?学校要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体验,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二是紧跟社会潮流,吸引学生关心热心传统劳动?例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古装剧”“仙侠剧”和“穿越剧”,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带动传统服饰?首饰?妆容?香道等技艺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学校要借势而上?顺势而为,积极开展相关劳动实践项目,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三是密切结合学科专业,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传统劳动?例如,建筑学科在关注现代建筑科技的同时也要认真研究我国传统建筑技艺,翻译专业在引进外国科学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把我国传统技艺文化宣揚推介出去?第二,广泛开展常规劳动教育?常规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各学段;同时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各学段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首先,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学前和小学教育阶段,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要形态,充分调动家长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家庭集体劳动?其次,社会是最好的学校?初中阶段,以培养公共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为主要目标,以服务性劳动和工农业体验为主要形态,密切联系周边社区和当地企事业单位,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和工农业生产?高中阶段,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树立职业意识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态,组织带领学生开展真实职业体验,为大学专业选择积累经验?最后,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大学阶段,以培育劳动精神和提升劳动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为主要形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主动参与国家社会重大事件,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意识;建立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训,增强专业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三,大力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区别于重复性劳动,不仅是“探索?发现?使用人类不曾使用过的知识?技能?手段?材料?工具,创造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以更高的效率从事生产的劳动”[35],也是人类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和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36]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性劳动教育就是创新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7]?学校作为创新的重要阵地,青少年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必须大力加强创新教育?一是引导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二是传授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是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实践,增强创新能力,锤炼创新品格;四是鼓励学生紧跟时代变革,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现实需要,立足学科专业背景,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创新,并推动成果转化?
总之,新时代劳动教育绝不简单等同于“实践育人”,而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独立的教育体系,是“大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培育劳动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参加劳动实践为重要途径,以提升劳动素养为根本任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坚持内容上体力?智力?精神相结合,手段上新兴劳动形态与经典劳动形态相辉映,目标上社会发展需要与自我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体系架构方面要做到课程性质上必修和选修相辅相成,课程样态上显性和隐性相得益彰,课程形式上理论和实践统筹兼顾?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推动立德树人事业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報,2020-03-27(1).
[2][4] 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2,22.
[3] 瞿葆奎.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5-9.
[5] 班建武.基于生活逻辑的劳动教育独立性辩护——兼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2(4):65-70.
[6] 张威,王林.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问题导向?价值省思?实践路径[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6.
[8] 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24):30-32.
[9] 李珂.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63-186.
[10][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8,38.
[11][16][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10,207,195.
[12] 陈培永.新时代劳动理论十六讲[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23:184-200.
[13]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4] 代玉启,李济沅.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理路创新研究——以社会运行为主要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6):133-134.
[15] 刘猛.劳动教育:从陶行知到毛泽东[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
[18][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501.
[19][3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24,19.
[21] 肖峰.《资本论》的机器观对理解人工智能应用的多重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6):57.
[22][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9,172-173.
[23] 吴叶林,潘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校劳动教育的构建逻辑与实践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01-205.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26] 马拥军,陈志超.从需要角度重新审视价值体系概念[J].哲学动态,2013(5):15.
[27]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8.
[28] 邓晖,李晓,陈之殷.“盼就业”与“愁招工”,断点在哪里[N].光明日报,2022-05-24(1).
[29] 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坚持就业优先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J].求是,2022(12):51.
[3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4.
[32] 班建武.新时代劳动教育社会支持的现实挑战及应对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5.
[33]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34]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5-6.
[35] 冯俪.创造性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公式的补充[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7.
[36] 陆文强.创造性劳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J].求是,2006(11):52-53.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