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高校思政课本质的现实语境?内在规定和实践向度

2023-03-16 04:38:57田宇杨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田宇 杨威

摘 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中掌控话语权等要求,为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创设了生动的现实语境;从理论维度看,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包含讲清事实之理?讲深原理之理?讲透价值之理?讲活方法之理四个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定;从实践维度看,高校思政课如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不断深化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组织实施,强化真理感召力?增加情感吸引力,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现实语境;内在规定;实践向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5.01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5-0082-07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观摩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首次明確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强调“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这既为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指明了方向?有鉴于此,深刻领会“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论断提出的现实语境,深入剖析思政课“质料”中蕴含的内在规定,深切把握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实践向度,对于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全面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现实语境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变化特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思潮典型样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进程,立足党和国家阶段性中心任务,放眼国际形势,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政课改革?与纵深发展相适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亦要求高校厘清思政课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横向关系?这为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创设了生动的现实语境?

1.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经五次重要调整:一是以“78方案”为标志的全面恢复期?1978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强调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明确高校不同学科均应开设的四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并首次提出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领导体制问题?二是以“85方案”为代表的调整重建期?历经拨乱反正,当时党和国家一方面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严格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85方案”明确规定大中小学开设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为此后10年的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指南?三是以“98方案”为标志的规范建设期?“98方案”分学段确立了明晰的普通高校两课课程体系,其涵盖课程名称?基本内容?开设时间?课时量等,示范性教材编写和普及性师资培训提上日程?四是以“05方案”为标志的加强改进期?这一时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作出全面部署,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确定更为优化的四年制本科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结合新形势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五是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标志的“深化创新阶段”[3]?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推动思政课建设步入改革创新的新阶段?该计划标志着思政课改革实现了系统化与创新性融通共进的新转向,从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学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此后,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2020年实施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使上述体系逐级细化?深化?系统化?

由上述可见,高校思政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演进过程亦体现了单向度资源累积到全要素协同配合的建设格局转向,充分彰显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4]的改革导向?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性?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复杂性不断推进思政课的建设?改革和创新过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诠释即“讲道理”是其内在要求和一以贯之的主题,目标指向思政课教学效果,亦即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二,思政课系统化建设意味着要素丰富?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机制健全?目标协同?复杂的样态往往与其丰厚的内涵相伴而生,具体表现为力求获得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立体化的教材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等,但无论样态如何拓展,都不能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即讲道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本质的论断划定了发散与收敛兼备的时空坐标原点,不仅为思政课系统化改革创新找准基点?画出最大同心圆,而且能够为协同各要素回归“初心”辨明发力点?

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5],“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6]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这即体现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而该任务最终又通过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发挥领航作用而实现?1995年印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之一?至此,国家在政策层面厘定了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统领地位?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7],为此,如欲持久有效发挥其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能否通过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道理,使得思政课本真内容与学生认知达成统一,进而增强其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审视自身所学专业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当前,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他者认同度不高等现象,表面看是由重理论轻实践的偏見所引起,实则是因为讲理不到位所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列宁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8]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类既有知识的扬弃关系?其鲜明的实践品格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就哲学传统而言,西方笃信“本体比现象更重要”的形而上学,尊崇抽象的精神世界,看重理性思辨;而中国信奉儒家“内圣外王”的“入世”哲学,主张学以致用?理论回归现实?然则,思政课教学从某种程度上传达给学生重理论抽象轻实践应用的刻板印象,这一疏离中国思想传统的“偏见”无疑削弱了教育对象的认同感?综上所述,思政课本真内容与他者认同的偏差出在“讲道理”这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本质的论断,抓住了这一“脱嵌”问题的关键,有助于扭转认识上的上述偏见,强化用思政课内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真内核引领其他课程的硬实力?

3.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中掌控话语权的现实要求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无法规避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9]科技进步?物质生活富裕?世界文化交流碰撞为当今各类社会思潮的出现奠定了现实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等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鉴于社会思潮容易在知识分子中滋生且与知识文化传播相伴的生成规律,高校往往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由此也赋予思政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0]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思政课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关注社会思潮的主动意识;其次,引导学生认清社会思潮无法超越一定阶级?民族?群体利益的内在本质和一经形成便积极寻求社会认同扩大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规律;第三,教会学生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即人民立场,敢于斗争?善于批判?勇于抵制错误思潮;第四,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引导进步思潮的实践?上述要求均饱含激烈的思想较量,而“思想斗争同其他的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方法”[11],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一个面向全体学生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说理的平台?换言之,社会思潮激荡交锋的意识形态斗争背景为思政课讲道理创设了生动的现实情境并提供鲜活的资料素材?

二?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四个内在规定

作为我国特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和为素质教育铸塑灵魂的主要课程,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具有四个内在规定:讲清事实之理筑牢思想根基,讲深原理之理提升理论素养,讲透价值之理强化使命担当,讲活方法之理陶炼创新思维?其中,事实是起点和表象,原理是理性认识和本质,价值是意义增值和情感纽带,方法是逻辑抽象和能力延展;基本原理为事实判断提供理论依据,客观事实为原理阐释和价值引导灌注实践质料,方式方法的掌握又会助力客观事实的阐发?促进实践发展?四者的辩证统一赋予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当代问题的科学思维,塑造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讲清事实之理筑牢思想根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唯物主义认识论将实践作为认识世界?获取新知?追求真理的起点?思政课所讲事实之理即实践或陈述性知识,侧重感性的?经验的?直接知识的累积?讲清事实之理解决“道理从何而来,从何讲起”的问题?具体而言:首先,讲清事实之理意味着从实际出发,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的生动的伟大实践,符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是思政课讲道理的逻辑起点,也是唤起爱国情?强国志的生长点?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能够有目的地改造世界,但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13]创造历史?观照中国教育现实,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4]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必须洞察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境遇,通过接受思政教育引导实现个人思想自觉与时代发展的“和解”?第三,事实之理包含正在进行和业已完成的实践活动过程及结果,讲清事实之理应勾勒时间纵轴上历史和现实的继承与弘扬,呈现空间横轴上国情与世情的概括和延展,在教学中达到过程演进事实和阶段发展事实的有机统一?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应融入“四史”教育;重点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包括党建?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对比讲授国内外形势变化;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动态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

2.讲深原理之理提升理论素养

原理之理是经由抽象?判断?推理,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的科学知识?思政课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5]?思政课是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面向高校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兼具素质教育层面的通识课和政治教育层面的专业课双重属性?独立的学科专业都有其界定知识边界?生成知识体系的母体和基础,即基本原理,在课程体系中表现为学科或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样由科学系统且扎实深厚的基础原理生发而来,并以系列思政课为表现形式?因此,既定学科的专业性与其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把自身蕴含的科学而深邃的原理讲出来?“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6]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丰富且与时俱进,而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社会情境应用达成阶段,思维更具独立性和判断性,因而其对事实本身可靠性的认知需要更多“为什么是这样”的理性支撑?为此,思政课讲道理,一方面要通过讲原理让被事实遮蔽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则要破除本本主义,在理论讲述中呈现事实知识的底层逻辑和内蕴的社会历史架构?具体而言:其一,阐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阶级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等重要观点;其二,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其三,理解观点?规律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剩余价值学说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这一结论之间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作用等?只有将浅表的事实宣讲与透彻的学理分析相结合,思政课才能吸引人?说服人,达到铸马克思主义灵魂?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

3.讲透价值之理强化使命担当

知识是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的經验和认知,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知识的目的性?同时,知识的传递过程亦无法规避主体对知识内容有意识的组织和剪裁?这使得知识的生成?传播过程都凸显出鲜明的价值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17]知识的价值属性决定思政课所讲事实原理与价值之理不可分割?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揭露资产阶级的学校“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而把工农的年轻一代培养成“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18]?这表明任何国家社会均依托学校通过知识教育达到价值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一般规律要求社会主义大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思政课要发挥好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在原理的学理阐释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认知?强调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事实材料讲解中,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思想观念?锻造政治品质?塑造道德人格?增强法治意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并且,通过练就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掌舵,进而保证社会主义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必达?

4.讲活方法之理陶炼创新思维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9]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接班人?与国家战略发展相适应,高校培养的人才未来将从事学术研究回应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实践保驾护航,或投身各行各业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并付诸实际行动?由是观之,无论学术型还是专业型人才,都应具备反省和超越生存现状的品质和能力,即运用既有知识解决新时代新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及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决定了思政课一方面应为这种能力的使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要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层面的思维训练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并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前者解决所有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专业知识”和“知识应该用到何处”的价值问题,后者则为“怎么运用既有知识”和“如何获取新知”提供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达过这一观点,强调“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20]?列宁曾言:“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21]因此,思政课讲道理,要以承载事实原理的教材和经典文本为载体,来与思想家进行对话,并通过把握社会历史变迁体悟思想家在时代潮流中的切身价值体验以及为解决时代问题所作出的理论想象?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思政课专业性的认知,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创新提供思维范式,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党和国家应对问题?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

三?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道理的实践向度

讲道理饱含阐释学意蕴?海德格尔认为,解释是人生在世的重要活动,其目的不是把某种意义的价签强行赋予某物,而是去除事物的遮蔽展示其本质?同时,人总是以既有知识为基础去理解新生事物,因此,解释活动是一个从“先行具有”到“先行见到”再到“先行把握”的过程?[22]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政课教师讲道理即是依托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思想状况?民族心理等,面向高校大学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客观存在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过程?“讲深?讲透?讲活”反映去表象遮蔽?揭示道理本质的程度,其一方面受制于思政课教师的“先行具有”,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前者是基础和内化过程,源于教师长期丰厚的知识积淀和道德涵养,后者则是途径和外化过程,依托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技艺的钻研?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23],不断开辟“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实践路径?

1.深化教师思想认识,不断完善教学实施过程,把事实原理讲深

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讲深事实原理的前提?“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24]?首先,思政课教师应以扎实的知识功底不断深化对思政课功能及内容的理解?高校思政课旨在不断缩小当今社会发展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同大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差距?从思想政治素质结构看,思政课不仅应锻造大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等,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表现形式的思想观念,涵育高尚的道德人格及增强其法治意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5];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思政课教学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教学组织实施是将深刻的事实原理展露出来的关键?目前,思政课教学逐步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日益灵活多样,教育技术不断优化升级?但新颖的教学形式应成为挖掘教学深度的得力工具,而非代替教师教学或将严肃深刻的道理讲授变为华而不实的形式表演的手段?因此,关注课程教学全过程,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反馈全程联动,双主体无缝对接,是充分运用上述教学要素挖掘讲道理深度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须课前向学生布置准备任务,包括预习新内容中可能与已学课程重合的部分?阅读简单的事实材料?查询背景资料等,可通过自行搜集或观看指定慕课?微课等方式进行,旨在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主题,适当压缩课堂上讲解简单事实知识的时间;课中重点讲事实背后的原理,同时围绕学生课前准备时产生的困惑,开展深度教学;课后针对课中师生互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再通过收集资料?讨论求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更加深刻的事实原理?

2.强化真理感召力,增加情感吸引力,把价值之理讲透

与专业教学提供和行业?职业直接相适配的工具性知识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催发学生对人生?知识?社会关系的价值反思,澄明是与非?善与恶?真理与谬误的评判标准,引导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既有赖于真理的感召力,又要依靠情感的吸引力,因为只有情理结合方能实现同频共振?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感受真理的精神伟力,一方面要回到历史中探寻,即思政课教师应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讲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讲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中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还要置身于现实中进行思考,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身边的人和事,化枯燥的理论说教为真切的生命体悟,通过讲授扎根西部大地的大学生?奔走抗疫前线的逆行者?冬奥赛场台前幕后的追梦人等故事,刻画心系祖国志存高远,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代新人形象,用平凡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鲜活案例点亮大学生心中的价值信仰之明灯?其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透彻的理论?严密的逻辑都是理性因素,情感这种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亦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一是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到自身从事的事业是用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构筑的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万里长城,坚定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理论的强大自信;二是要有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三是要有仁爱之心,平等对待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张教学相长而不是倚仗教育权威,视教学为崇高事业而非小民生计,言行一致而非心口不一,进而于潜移默化中启智润心,夯实学生的信仰之基?

3.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把方法之理讲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德经》)如前所述,思政课教学既要讲事实原理,又要讲方法之理?其作用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批判和抵制与社会主义本质?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本质不相符的东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本领;另一方面,锻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维,习得研究思路和知识原理的迁移能力,不断推进融合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源于教与学的点滴积累,“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26]?授学生以科学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师应首先明确自身讲道理的目标定位,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设计,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注和研究?

具体而言:其一,眼中应有高校课程育人大视野?“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27],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課?专业思政课程三类?其中,思政课是主渠道,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地位;通识课涵盖心理?国防?劳动教育等公共必修课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在基础性和综合性知识的传授中渗透价值塑造;专业思政课程是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旨在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比如科学家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保持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应置身于高校思政课程育人大格局中,充分认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讲道理的框架与核心?其二,心中应有思政课程内容小逻辑?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大学本科阶段应开设的五门思政课程,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各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可见,现有文件对各门思政课程及其内容均作出明确界定,思政课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定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讲道理的着力点?以系统观念来看:如果将思政课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是本体论课程,旨在阐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是思政课讲道理的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理论逻辑,重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脉络和成果内容,揭示其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思政课讲道理的核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历史逻辑,在梳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确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形势与政策”则是实践逻辑,重在解析现实的人处于何种社会环境及由此应坚持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其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明确思政课在高校育人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具体课程在思政课体系中的地位后,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和历史事件?人物中选取与课程定位相符合的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其内蕴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而观照现实,思考其当代价值和意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经由组织实施,便成为持续性的逻辑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

注释

① “78方案”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

② “85方案”指《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③ “98方案”指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

④ “05方案”指《<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2][23][26] 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3] 骆郁廷,秦玉娟.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69.

[4]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5][6][17]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3,75,78.

[7]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8][18][21][25]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99,297,299,332.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8.

[10][11]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231.

[12][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11.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14] 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人民日报,2020-09-23(1).

[15][2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14.

[19]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

[22] 胡自信.海德格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53.

[24]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10(2).

[27]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5.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科教导刊(2016年35期)2017-04-01 02:00:20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科技资讯(2016年30期)2017-03-30 02:30:05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科教导刊(2017年3期)2017-03-14 22:33:15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考试周刊(2017年2期)2017-01-19 10:20:46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43:34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09:33:26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42:06
论专题化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