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恒 陈冬阳
摘 要: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环境?主题和任务,思政课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其思维?内容和方式?技术的特点是赋能,数字技术作为这个时代有力的引擎和工具,能够切实推动思政课理念“新”起来?资源“多”起来?方式“活”起来?效果“强”起来,契合了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但数字技术在赋予思政课“大平台”“大课堂”“大师资”等新动能的同时,也面临着育人主体数字理念认识不足?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数字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数字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等现实困境?要依托数字技术,在理念创新?主体参与?内容供给?方法采用?环境保障等方面着力,系统推进数字化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
关键词:数字技术;“大思政课”;实施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5.01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5-0089-0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蒙以养正,圣功也?”“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更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这一“现实”蕴含了中国社会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的客观事实?因而,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要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一?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思政课建设理念的转变?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创新了思政课“打开方式”?提升了思政课育人效果,成为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载体?数字技术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数字化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1.数字技术助推思政课建設理念“新”起来
伴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广泛渗透,数字社会新形态持续升级?数字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3]?短视频?直播正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网购?外卖?在线教育……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出现,均表明互联网革命开始进入下半场,数字化转型时代正在开启?数字化转型推动社会全面变革,也推动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思政课自然要顺应数字化时代要求,树立“数字思政”理念,确保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等数字技术的运用?数字技术特点是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交互?共享?合作和普惠?育人主体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和平台,盘活思政课“打开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他们学习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乃至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的塑造也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数字化时代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具备数字化思维,立足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时代”,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思政课“大平台”?建构思政课“大课堂”?打造思政课“大师资”,这在理念上契合了“大思政课”建设需要?
2.数字技术助推思政课教学资源“多”起来
数字化时代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和案例,满足了成长在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一代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需要?研究动态?时事新闻?热点问题甚至是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论文库?数字图书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应有尽有,而且随时都在更新?从中既能够选取与实践相辅相成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建立数字化知识图谱,也能够选取贴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数字化情境,使课堂真正大起来?内容真正多起来?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将不同时期的各类文化印迹设计和制作成视频和图片资料,或通过校内外固定场馆运用高清大屏?资料查询屏?滚动播放屏等媒介播放,或运用微信?微博和QQ等社交媒体给学生分享?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学生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幅地提升了思政课育人实效?因而,在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必将在教学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展示?传播等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内容上不断满足“大思政课”建设需要?
3.数字技术助推思政课“打开方式”“活”起来
数字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为思政课“打开”了多样化的方式?数字化时代,思政课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有机系统?思政课的开展不再仅仅局限于一间教室?几支粉笔?一块黑板,而是要置身于网络“大课堂”中?不仅思政课教室集移动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教室等软硬件于一体,而且思政课教学也集新媒体?数字技术等新手段和新平台于一身,形成各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管是何种形式,都能将理论通过光影电声图等鲜活地表现出来,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将VR技术融入思政课中,开设虚拟仿真思政课程,就为学生提供新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因而,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结合起来,精准的数字化打造,有利于把学生带到一个立体的网络环境中,给学生以新形式?新学法?新体验?既能消除年代隔阂感,顺应数字化时代学生习惯于寻求个性解放与创新,热衷表现自我?追求新兴事物的需要,又能给学生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改变了思政课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激发了思政课自身的活力,在方法上满足了“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
4.数字技术助推思政课育人效果“强”起来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思政课育人主体和对象聚合成多个“线上线下”群落,消除了“空间”上的隔阂,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更为高效?便捷?因而,数字化时代,通过多媒体?慕课?校园教学平台?虚拟仿真等数字化载体“搭台唱戏”,实现“线上线下”?课前课后的有机联动,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强”起来?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现场”,积极参与课前?课中?课后“线上”分析讨论,主体意识得以凸显,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体验”?互动和讨论中,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传统课堂中无法展现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成就?总之,运用数字技术动态记录“教”与“学”的相关信息,对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达到“大思政课”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育人要求,拉近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科学评价教学过程与成果,实现对思政课的“问诊把脉”,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数字技术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因素?通过大数据画像和智能计算,更能准确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更加深刻认识思政课建设规律,提升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在育人效果上满足了“大思政课”建设需要?
二?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在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育人主体数字理念认识不足?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数字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数字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等困境?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现实挑战,才能顺应数字技术发展大势,精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1.数字理念认识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5]数字技术为发挥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各自优势,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提供了机遇?然而,随着数字化深度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还显得相对滞后,数字化时代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还未形成,学校?家庭?政府?社会仍然缺乏数字化时代要求的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育人意识?数字化时代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未结合学生深度“数字化”了的实际?数字思维缺乏?不能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的思政课往往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学生不感兴趣?听不进去,“抬头率”和“点头率”就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但有些教师还未真正意识到原有课堂生态系统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缺乏容纳和拥抱数字技术的意识和主动性,不懂甚至反感数字化教学形式和语言;也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的趋势和优势,但在观念上仍与数字技术革命对思政课的现实要求存在距离,并未充分领会融媒体语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实质,在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尚未意识到承担网络舆论引导的职责?数字赋能“大思政课”理念不足,缺乏对数字化时代敬畏的价值理性,将消解思政课作为“时代大课”的时代性?
2.数字素养参差不齐
数字化时代,要从海量的资源中挖掘提取思政资源,需要育人主体具备过硬的数字素养?尽管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绩显著,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主体数字素养存在“掉队”风险,数字技术运用“欠能”?有的思政课教师出现“不会用”“不敢用”“不善用”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或是对数字赋能“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畏难,对于数字工具和资源的应用较为表面化,抑或颠倒了数字技术和课程内容讲授的主次关系,将更多精力放在“炫技”而非内容的讲授上,喧宾夺主?没有良好的数字素养,就不能有效驾驭各种数字技术平台和工具进行数字思政资源的传递?在线答疑和共享,就难以跟上数字化时代发展要求,让数字技术为思政课赋能,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数字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兼具理论功底和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欠缺,终将导致思政课虽有海量资源支撑却难以“善用”,数据潜力难以充分释放的“尴尬”境地?因此,提升思政课协同育人主体数字素养不仅是培养数字化时代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3.数字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数字化时代,数据信息资源不断被思政课应用?然而,由于数据信息的“碎片化”和“私有化”的特点,导致一些思政资源整合难度增大?一方面,数据的“碎片化”现象存在,使得育人主体很难对有效实时动态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地“过滤”,丰富的数据资源或是在内容上难以转化为“思政大课”,或是转化后的内容多而不精?广而不深,缺乏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视野广阔的思政资源?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有内涵?有视野?有温度?有趣味的教学内容的匮乏的矛盾,阻碍了数字化时代思政课应有的说服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數据信息资源的“私有化”现象存在,破坏了“思政大课”所需数据资源收集和提取的完整性?准确性?目前,校际校内各部门大多采用相对独立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思政课所需教学资源信息散落于不同机构和系统中,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并且,不同机构与系统数据资源具有不同分类边界和使用范围,缺乏统一的数据规划,导致各机构和系统数据流动不畅?协同合作程度不高,出现“数据壁垒”“数据死结”?
4.数字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
数字技术在赋予“大思政课”势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异化和伦理失范等风险,冲击着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获取出现“越私人订制越封闭狭隘”的现象?处于“信息茧房”中的人会不断重复和强化固有认知与观念,一切异质性信息和异己表达都被隔离在外,受众对“信息茧房”内部的群体认同甚至超越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削弱了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一些自媒体则利用学生追求个性?好奇心强而鉴别力?敏锐性较弱的特点,专门在热点事件上寻找做流量生意的“卖点”“爆款”[7],无底线地歪曲事实?放大社会矛盾?不仅如此,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输入AI,数字技术的分析和利用已成为人们逐鹿意识形态的新场所,一些承载数据信息的虚拟空间“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8],冲击了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一些教师还因此视数字技术为“洪水猛兽”?此外,对师生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获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问题突出,涉及的伦理问题亟须规范?
三?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路径
思政课是“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9]面对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思政课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大趋势”,切实从理念创新?主体参与?资源整合?方法采用?环境保障等方面协同推进,建设好“大思政课”?
1.树立数字“大思政课”建设理念
要强化数字化时代的认识?数字化时代,海量的资源数字化及其应用平台的搭建,将大大推动形成教育新形态?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我们立足这一全新时代,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时代“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10]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不断深化思政课建设理念创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政课中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要坚持系统思维?把思政课放在数字化时代大环境下,对思政课全面思考,统筹谋划,使各要素有机统一于数字化时代的思政课大系统之中,实现思政课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特别是要强化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加强方向引导和统一认识,充分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11]?按照“平台支撑?开放共享”的思路,构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联通,学生愿接触?爱学习?可影响的思政“大课堂”,真正触发“大思政课”建设革命,实现课堂形态向数字化教学形态转变,课堂场域向适配“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多场景转变?
2.形成数字“大思政课”育人合力
数字化时代,实现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贯穿于“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离不开学生?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家长等的协调配合?要以强化数字引导为方向,推动更多育人主体走向数字空间?通过数字赋能,积极探索建设由地方党委成立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牵头,宣传?网信?学校等部门协同配合,各方角色定位和分工明确,“线上线下”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上下一心齐助力,符合当地实际的思政“大课堂”?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数字素养来适应数字化时代教学的转型与变革?数字化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打牢教学基本功?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职业素养,讲好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也要通过积极学习掌握数字技术,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与多媒体互动交互教学能力,用好新技术?新手段,着力将理论话语与网络语言相融合,让教学语言更加“时尚化?潮流化”[12]?针对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不足的问题,要积极开展讲座?研讨?教学展示等形式的数字素养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数字思政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引导思政课教师“会用?敢用?善用”数字技术?
3.聚合数字“大思政课”教学资源
数字化时代,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3],需要善用数字化技术聚合“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内容,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思政资源库?既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融合云教材?云班课和云平台,打造数字课程?数字教材,也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字化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字化国家规划教材等优质线上资源,获取实时“学情”数据,打造多种模拟环境的数字资源应用场景?既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挖掘和采集身边的思政资源,如理论文章?时事政治?校园生活?社会新闻?热门话题等,为思政课提供充足的内容供给,也可利用数字技术有选择性地选取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难点数据信息,通过“线下”理论分析和“线上”资源分享,立体式推进教学内容的精细化?精准化,还可以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优势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对学生有不同价值和效用的实时动态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处理?将学生喜爱的事?人?物等作为素材,如丰富的红色资源,向上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流行作品等,加工成学生喜聞乐见的内容?将“学”到“教”全过程进行可视化?场景化?立体化分析呈现,不断解决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4.创新数字“大思政课”“打开方式”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4]?思政课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就是要紧贴数字化的时代特征,实现手段和模式的革命性重塑?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一体化数据教学平台,为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打开方式”的创新提供更多的硬件支持?既要联通学校各部门的数据平台,将思政课教学部(院)?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工处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平台相互联通,形成学校全域数据共享地图,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各方的数据平台,加强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高科技主题公园?数字化发展下的红色旅游新图景等公共数字文旅平台建设,实现与学校的共建共享,将思政课所要传达的理论?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数据的流通?交换与共享中建设好思政课?要积极开发?探索?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课堂+线上+实践”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参与度,实现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自主学习?问题导向学习?要更加凸显渗透式?参与式?沉浸式学习,注重发挥各类教育资源?方式的优势,促进人机协同?时空融合,积极推进红色故事系列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红色精神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学校思政课体验中心建设,带领学生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深度体验历史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式”和“沉浸式”课堂的乐趣?要更加注重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通过数字赋能,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师生间?学生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集体讨论机制,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
5.完善数字“大思政课”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数字保障体系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是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关注网络影响下的学生的思想动向?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画像”,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数据信息进行层次化和序列化处理?化被动为主动,勇于直面各种挑战和问题,通过“线上”“线下”课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纠偏网络舆论场各种“噪音”“杂音”,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弘扬正能量?对于其他育人主体而言,要加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完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明晰数据范围,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流通?交换与共享?要秉持“技术向善”理念,关注数字伦理?要完善和制定数字技术应用相关的制度保障,出台并完善有关数字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明确数字技术应用的界限和范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避免陷入数据独裁和智能依赖;谨守伦理原则和法律红线,收集和使用学生的个人数据信息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充分尊重并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法律规章的执行力度,对学生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管?保密和安全防控,防止被他人用于谋取私利?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数字技术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提供了有效助力,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适应数字时代“大变革”,才能有效搭乘数字技术“大平台”,打造数字时代“大师资”,建构数字时代“大课堂”,建好数字时代“大思政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8-9.
[4][6][13]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7] 郝雨,李娟.自媒体恶意营销放大舆情风险的防范与治理[J].新闻爱好者,2021(3):29.
[8] 習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9] 赵春玲,逄锦聚.“大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99.
[10]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11]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14.
[12] 罗仲尤,刘玉立.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6):116.
[1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