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天 郭玲玲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观点与方法?将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阈中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是深化文本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双重需要?其以“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逻辑起点,从自然存在性?现实具体性?社会历史性等角度阐明了“现实的人”的性质,为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进而以“统治阶級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为逻辑重点,其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以意识形态性为本质规定性提供了实践指引,揭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立场;最后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逻辑终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和终极价值提供了目标指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5.011
中图分类号:D64;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5-0070-07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奠基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阐述,为无产阶级运动和人类解放事业提供了“精神武器”?《形态》阐释的大量论述蕴含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观点与方法,为把握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起点?以“意识形态”为重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身,在系统梳理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逻辑推演理路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阐释及思考,从三重逻辑向度揭示其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发展明确逻辑遵循?
一?逻辑起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哲学的视野”的研究模式[1],以社会为“元点”,在“社会需要论”的基础上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价值性,而未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本身,忽视了个体的利益?发展和需要等个人价值,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软弱无力”[2]?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明确把“现实的个人”及其生产活动作为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进而科学划分和系统梳理了人类历史演变进程,有效破除了笼罩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阴霾,使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的人类历史显现出清晰的结构和线索?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寻,必须以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为基础?
第一, 从人的生命存在的角度出发,“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的人,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5]在确立唯物史观前提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其中,人类历史活动的第一步即进行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资料的生产,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满足人们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基本条件?因此,“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便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所必须的资料”为开端,即进行物质生产,使其自然需要得以满足?物质生产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对这一客观事实的全部内涵和意义予以充分重视?作为自然存在的“现实的人”,其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发展的内在需要,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层需求,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协调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关系,为实现其生产目的和根本经济利益服务;其次,促进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动员和协调社会成员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再次,凝聚物质生产实践主体的社会力量,提升物质生产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协同性和创造性;最后,提高物质生产实践主体的素质,使劳动者的精神境界?精神动力等情感和意志要素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其应有之义?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好促进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从个体走向社会?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作用?[7]
第二, 从人的现实具体性的角度出发,“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有血有肉”存在的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8]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柯蒂纳等“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批判,实现了对德国哲学以及全部旧哲学的思维方式转换?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对理论及实践问题的准确把握,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作为从事感性的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其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应当被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关注和满足人的需要,不仅包括作为“自然存在的人”的相对基础的需求,还包括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处于相对较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人的实际需求问题结合起来,并以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其吸引力?此外,通过关注个体即“现实的人”之差异性和主体性,立足于他们在心理?生理?精神的差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社会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在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文化规范关系中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个体在现实的活动中,不断证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主动性,其不仅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还要激发“现实的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开发功能,使“现实的人”的内在精神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塑造,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尽可能寻求个体在社会基础上的?真正意义的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 从人的社会历史性的角度出发,“现实的人”不是孤立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9]在历史性视角下,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深刻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关系是指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特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即为生产力?由此可知,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这一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状况?因而对人类历史的考察分析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关系成熟度相联系加以分析?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它是一种当下的“在场者”和过往以及未来的“非在场者”?那种认为人是超历史的?永恒存在的观点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非真实性的表达?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其同样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性建构,并且要求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探求永恒的本体论证明,并引领社会历史生活发展?在社会性视角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现实的人”的论述,是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对象即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本质的基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单一主体或者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和实践模式,导致其难以把握人的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进而扭曲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并使其缺失交往维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扭曲?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断裂等?[10]“现实的人”不同于施蒂纳的“唯一者”,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1],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世界能够与其他生物世界进行区分的根本条件,其得以使人的存在成为“现实的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不断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作为社会公共实践活动,始终关照人在社会活动中显现的公共性维度?[12]“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13]因此,无论人的个性如何,其得以发展必然具有“社会”这一因素进行作用?
综上,“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5],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真正逻辑起点作出了精准概括?不同于改造自然及客觀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服务和服从于“做人的工作”,通过对人施加思想上的教育和影响,基于政治信仰?精神品质?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多层面对人进行教育和感化[16],引导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认识人的最高本质?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17]因此,“人”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逻辑起点”,而“人”即《形态》中的“现实的人”,其为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
二? 逻辑重点:“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导致价值观领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表现为“价值观的分化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价值观物化?低俗和价值观秩序的紊乱与颠倒”[18]?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致力于意识形态工作,为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提供保障?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基本理论,对意识形态的界定是丰富而多元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最重要文本?《形态》中意识形态相关理论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新时代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新形势和新问题,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重点?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市民社会时提出,市民社会“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19],“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在内的“意识的各种形态”,是“从人类历史的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事物,各种形态不是独立的[20],因此在《形态》中常与“思想”“观念”“意识”等词交替使用?
第一, 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意识形态依赖于物质生产,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其立足于“现实的人”,在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中得以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深受黑格尔影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指出其”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21],即“从天国降到人间”[22],颠倒了现实关系,因此其意识形态具有虚幻性与伪善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批判,阐明自己的哲学立场和理论基点,通过“从人间升到天国”[23]的方式,与过去的意识形态家划清界限,在批判的基础上重构“意识形态”概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分工理论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发生机制,即如何由“意识”发展至“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日益复杂化,人们之间由单纯简单的自然分工发展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真正的分工”[24]?为维护“权威者”的既得利益,“分工”随之产生了专门进行精神活动的思想家,其通过创立思想观念体系且将其合理化,并逐步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形态家”;从事该精神活动成为了一项专门的彰显人之意识能动性的工作?虽然意识能够摆脱外在客观世界的束缚来建构精神世界的大厦,但究其本质,其仍来自现实?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从唯物史观出发,意识形态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进而有不同利益诉求的思想观念,因此“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5]?马克思恩格斯对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以往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了批判,即批判了其颠倒了意识和存在的关系,以及对于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欺骗性”?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其统治地位,通过“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将自身特殊利益上升到社会普遍利益?因此,在旧唯心史观和阶级利益的共同支配下,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家”仅是代表并维护自身利益,所阐释只是在普适性的华丽外衣的包装下,所谓的“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2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谓超阶级的?普遍的?永恒的共同利益在阶级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这只是资产阶级建构的虚假意识,用以迷惑所有人?[27]而无产阶级的使命即认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意识形态上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统治,建立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第二, 从价值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批判与辩护功能,还具有引导与教化功能?《形态》在序言开篇中阐明了写作的主要目的,即“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28]?基于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明晰虚假意识的性质,通过其对其他阶级进行批判,使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指出旧的?抑或是其他阶级的不合理性,为自身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进而强化政治认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使社会成员对于官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广泛认同,这也是阶级和集团的统治取得合法性的重要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具有较强整合力和主导力的“主导意识形态”[29],并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自发地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统治”[30]?此外,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使统治阶级的政治合法性得以确认,并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使无产阶级在精神领域得以统一,进而维系政权的稳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1]“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2]?所谓“思想的生产”,即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为丰富?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进行的探索?创作?生产活动?根据前文所述,意识形态依赖于物质生产,但同样也可以摆脱外在客观世界的束缚来建構精神世界的复杂系统?因此,作为兼具意识形态本质属性和公共性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思想生产以及实践创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内化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而形成个人的认知,并将个人的思想外化为行动,随着认知的深化,在实践中“思想的生产”成为可能?“思想分配”意指将特定的思想分配给社会成员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导意识形态的广泛“分配”,另一方面,针对社会不同层次群体,对掌握国家权力的各级领导加强主导意识形态资源的重点“分配”[33]?综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通过其主体基础和设施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能够使其引导与教化功能得以实现?
第三,从实践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无产阶级要始终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首先,意识形态的本体属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其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34]?因此,某一阶级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作为社会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之“意识形态”的立足点,其强弱程度决定了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各个群体“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起”[35],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巩固代表少数资本家利益的私有制,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公有制经济是题中之义?[3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物质关系,发挥引导与教化功能,使人民理解“国家的真正本质”,协调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关系,调动人们追求现实利益?实现生产目的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深层次实践力量,为根本经济利益服务?从另一角度而言,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要求重视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在西方意识形态大肆入侵的背景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明晰现实的物质关系,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认识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明晰其剥削本质,唤醒和启迪群众的阶级意识,自觉抵御“虚假意识”的入侵,对错误思想及时加以疏导?因此,必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载体,促进意识形态的传播,增强其理论号召力和感染力?
其次,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要求其应当成为阶级论战的重要武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7],而统治阶级的思想何以可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批判?辩护以及教化,使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上升到统治地位,形成意识形态主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统治阶级的社会领导权,将契合阶级属性以及特定利益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融入社会集体中所有“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必须明确“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8],引导社会舆论监督与导向?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防范?此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对意识形态的解释能力,并借以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体系,通过“从外面灌输进去”[39]引导群众明确认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经过学习?教育?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清晰?深刻的认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所以才能引领人民群众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统治?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走向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为意识形态提供主体基础和设施基础,与上层的意识形态共同组成社会思想文化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现实的人”,而意识形态通过社会影响与服务人,即通过社会主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现实的人”?国家掌控主流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全局,也就是运用舆论?宣传?媒介等手段与工具,使之进入人心并发挥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意识形态提供主体基础?理论基础以及现实的社会活动及其相应的设施,只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设施基础,才能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培养意识形态的目标才终能够得实现?[40]
三?逻辑终点:“人的全面发展”
逻辑终点即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持续推进,而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孙正聿提出:“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41]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在此高度上首次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必然旨归,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和终极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一,基于动因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而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支点因素?《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基本建成?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2]人的需要是“现实的人”进行生产实践的动因,并在此过程中,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社会分工不斷分化,并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不断得以满足,人的本质也由此得以确认,因此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其次,基于唯物史观的角度,人的需要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前文已论述了“现实的人”的首要因素即满足物质生活的“生存需要”;进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3],即“发展需要”;需要最终表现为“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4]的“最高需要”,即人的全面发展?由人的需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需要内容和类型逐步丰富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而需要的产生和被满足的过程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新的需要”不断产生表明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人们在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当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逐一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实质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满足需要所需资料的增长,而人自身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的生产关系之下趋向于全面发展?[45]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人的“现实需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其一,关注“人的需要”,必须根植于社会实践,根据人的需求现状和实时变化构建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其二,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命令—接受”为主线的“权威模式”,而并基于受教育者需求构建教育关系,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其三,关注“群体的人的需要”,个体是群体中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彰显的“公共性”要求个体需要与社会?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相统一[46],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从而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基于路径而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和主体的自我完善与实现,是一个物质积累过程和联合体促进过程?其意指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与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这一方面需要生产力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离不开社会关系的促进?首先,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47]这表明人们只有满足基本生理需要,才能思考进一步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受生产力的发展制约?“‘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48]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49]?当劳动时间大大缩减,于个人而言,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有更多接受培训和教育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挥?社会关系愈加丰富,在此基础上,为他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和能力集合;于世界而言,普遍交往“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世界成为一个普遍交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消灭旧式分工与私有制同样是社会自我完善的一大重要因素?分工的产生?发展和日渐成熟,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迅猛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分工促使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引发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并产生了国家这种独立形式以协调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更为严重的是,分工造成个体活动与生命本质的“异化”,使每一个体都被限制在一定特殊范围内活动,人们迫于获取生活资料的客观需求,不能够摆脱这种外在束缚?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异化”为畸形?片面的人?
最后,教育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主体完善的重要路径?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个人能否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接受教育的条件”[50]?马克思认为,教育同样需要立足于物质生产,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摆脱“分工”给人造成的片面性,摆脱阶级偏见的教育,使人能够在智力?体力?潜力等各个方面得以综合发展,按照自己的爱好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及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使人真正得以成为人?
第三,基于目标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在此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呈现出和谐的状态?首先,在能力方面,个体包括体力?智力的能力得以全面发展,能够使其由低级至高级,由物质需要到人的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全方面需要得以满足?其次,一个社会关系丰富的人,可以为他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和能力集合?自然层面表现在自然的生殖?对自然的改造索取,精神层面为现实社会中思想?观念?意识的发展,“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51]?最后,能力?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必然走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个体的人将告别过去所呈现出的孤立?片面?异化?奴役的状态,相反其包括文化?道德?信念各方面素养都能够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得以凸显,“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2]?“现实的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构建了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5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现象,在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下,着眼于“现实的人”之能力的全面发展,其通过思想?观念的力量,即基于精神实践改造“现实的人”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并使人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着眼于“现实的人”之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使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行为得以合宜,进而社会关系得以协调;着眼于“现实的人”之个性的全面发展,通过优化环境?确定价值导向,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肯定个体之个性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对所有教育对象进行统一的目标培育,而是培育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并且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特性改造客观环境的人[54],其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保障?[55]
综上,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现代化发展终极目标?人的现代化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即引导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服务和服从于“做人的工作”,明确了其斗争对象,进而为意识形态提供主体基础?理论基础以及现实的社会活动及其相应的设施,意识形态性作为其本质属性为逻辑重点,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追求?其终点同样落脚到主体——“现实的人”,要求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人?转变人?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及其适应性,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56]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永恒的主旨,也是它在新时代的价值原则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澎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9.
[2] 马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复归:现实的个人[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78-180.
[3][4][5][8][9][11][13][14][19][21][22][23][24][25][26][30][32][37][38][43][44][47][48][49][51][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108,146,151,153,151,199,10,211,143,152,152,162,178,180,181,179,178,434,159,199,154,154,166,151,199.
[6][28][34][35][42][5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15,213,169,514,459.
[7] 杨威,储著斌.物质生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层根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1-115.
[10][17] 宋德勇.人学视角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114-118,19.
[12] 万光侠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范式转换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135.
[1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16][31] 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9,65.
[18] 王虎学.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20] 岩佐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M].梁海峰,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9.
[27] 徐淑贞.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J].教学与研究,2015(12):85-89.
[29] 撕拉沃尔·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等.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8.
[31] 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65.
[33] 郑永廷.论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6):17-31.
[36] 庄文城.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与建设之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5):29-34.
[39]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40] 孙其昂,张宇.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18-22.
[41] 孙正聿.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2(1):5-8.
[45] 赵长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的新解读——人的需要的一个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13-15.
[46] 高德胜,王亚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J].思想教育研究,2022(4):37-43.
[53][54] 王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23-28,116-117.
[55] 项久雨.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J].教学与研究,2016(2):31-37.
[56] 鲁明川,曹克亮.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1):59-64.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