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兰
【摘要】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想使学生具备较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即解题能力),教师应坚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培养、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案,以确保该项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师的视角出发,围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原则、策略展开讨论,指出要想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解题能力,教师应全面落实创设问题情境、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创新意识等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
引 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解题的全过程,能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意识与合作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总结,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的一般规律,知晓同一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科目的学习乐趣.鉴于此,笔者对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展开分析,通过合理应用不同策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一、研究背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何种问题、如何引发学生思考对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极大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层次化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回顾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一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喜欢以教学案例为抓手,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点,同时配合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主观能动性较差.在新时代,很多数学教师引入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一做法不仅能活跃数学课堂气氛,而且能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保障.
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数学学科的综合性极强,因此,较高的解题能力是快速、准确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这里提到的解题能力并非传统观念認为的计算能力,而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避免学生局限于教师所提供的单一解题思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启发引导原则
启发引导式教学是以发现为导向的,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及方法.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可以优先考虑采用启发引导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准确掌握数学规律,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事实证明,启发引导式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其而言较为抽象的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且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为其日后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奠基.
(三)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解题能力不同,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保证班级内每名学生的解题能力均能够得到锻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基础开始,逐步提高题目的难度,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知识,进而提高解题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有针对性地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解题能力.
(四)思维导向原则
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只有具备较高逻辑思维的学生才能够快速、准确地提炼问题的重点,并给出答案.鉴于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将教学重心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倾斜,通过组织学生阅读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带领学生思索题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逻辑思维对提高数学水平的作用,从而主动锻炼逻辑思维.与此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想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解题能力,教师应以学生的情况、教材内容为依据,采取多种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以下正面影响: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第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创新思维,确保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自信且独立地解题;第四,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多个方面,评估不同的解题方案,判断解题方案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会得到提高;第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思路,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二)理论结合实际
众所周知,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仅了解数学定理、概念及公式,并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为避免学生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教师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使学生迅速理解问题并确定解题思路.理论结合实际的意义如下:
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实际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和不同技巧解决.理论结合实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炼关键信息、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相比于单纯的抽象理论,实际问题更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考能力将得到锻炼.
生活场景中通常蕴含大量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将生活化的场景、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人本理念,无论是在传授知识还是在讲解问题时,均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对于接受、领悟新知识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化场景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解题准确性;二是做到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数学理论,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使学生拥有清晰、准确的解题思路;三是科学取材,基于生活常见器物或工具模拟问题,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使学生的解题速度达到理想水平.
以百分数为例,由于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的理解往往较为片面,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来讲授相关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用商品图片模拟购物场景,给出商品的原价和折扣率,要求学生计算出打折后商品的价格.再如,教师给学生展示常见食品配料表中每种配料的重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公式计算每种配料所占的百分比,进而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三)传授解题技巧
掌握好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不仅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还可以提升解题速度.鉴于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解题技巧的印象,同时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以分数除法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传授解题技巧.第一步,以具体的例子引入分数除法,解释分数除法是将一个分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通过实际物体或图形展示,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第二步,详细解释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包括分子除分子,分母除分母.通过观看示例及图示,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原理.第三步,演示解题步骤.教师让学生明确解题的顺序及步骤.例如,先将除数、被除数转化为相应的分数形式,再将除数取倒数,最后将倒数、被除数相乘得到结果.第四步,提供解题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将除数和被除数化简为最简形式,或者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决.第五步,设计相关题目.教师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题目,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分数除法的解题技巧.第六步,布置实践作业.教师可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布置“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几份,送给每位家庭成员”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将分数除法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些学生可能会片面地认为数学问题仅存在一种解题方法,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极易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因此,在传授解决问题技巧时,教师应将重心放在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上,以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问题为抓手,快速将学生的思维激活,确保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确定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得到提升.事实证明,频繁接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解题视野,而快速转换解决思路能使学生的解题准确率、解题速度达到理想水平.在解决有多个答案的问题时,学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优先考虑使用常规解题方法,虽然数学题目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但出于提高解题准确率、解题速度的考虑,学生应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方法.其次,仔细分析题目所给条件,区分能够直接套用公式的条件、引申条件、没有实际意义的条件,再视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了解并掌握不同的解决方法后,分析不同方法涉及的知识点,为日后准确、迅速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奠基.
(四)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将创新意识培养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有自己独特想法的问题;二是既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又能够尝试不同的解题策略,寻找更高效的方法;三是能够将知识与实际结合,采用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是不畏困难,愿意挑战自己的思维极限.
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解题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将实证有效的培养方法总结如下: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轻松且积极的氛围,组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题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的多样性;平等地为每名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调整教学方案,在課上为学生预留自学、思考的时间,根据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结 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提出、分析并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确保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鉴于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坚持以新课标要求为导向,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梅.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错例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兰州大学附属学校为例[J].小学生:下旬刊,2023(1):7-9.
[2]李超.策略引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教育界,2022(28):59-61.
[3]薛舒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素养的培养: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21(25):179-180.
[4]张雪婷.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路径分析[J].新智慧,2021(22):55-56.
[5]毛科.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4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