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庭教育的价值特性与实践取向

2023-03-11 17:54张晨光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家庭教育

张晨光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实施,为开展新时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以其详尽的法律规范为依托,全面准确认识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多重育人属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家庭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家庭教育对象的多元性、家庭教育内容的立体性、家庭教育过程的民主性、家庭教育生态的融合性。通过对家庭教育价值特性的生成性分析,明确家庭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和价值追求,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建设路径,进而助推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价值特性;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4-0008-05

* 本文系山东省2023年度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家庭教育优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TJY2023YB081)”阶段性成果。

人从出生起就处在家庭关系之中,家庭是人所处时间最长、受影响最深的场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的育人功能,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1]。当今社会发展面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育人需求。从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出发,引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养,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是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

一、当代家庭教育面临发展困境

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阶段,甚至呈现出“唯学校教育是教”的尴尬局面。在这一阶段,学校成为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聚集地,对家庭教育活动形成巨大的虹吸和示范效应。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被无限放大,家庭教育完全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甚至原本属于家庭教育的时空资源也被学校教育侵占,家长成为配合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的附属手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示范效应空前强化,职责范围过度外延,家庭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严重的学校化倾向,知识辅导教育异化为其主要形态。特别是受超常规的社会压力传导和功利化的教育竞争机制影响,“教育性”缺位成为当下家庭教育情境的普遍缺陷,“育儿焦虑”上升为影响家长教育理念的普遍心理因素。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家庭教育的“育人”价值被日益弱化或忽视,致使家庭教育陷于学校化的误区难以自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的现代化依赖于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在社会急剧转型、信息传媒加速迭代、多元文化冲击青少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重要,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愈加突出,亟需富于科学性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指引。

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属性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指教育形态伴随社会转型的各种客观需要,在多个维度上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家庭教育发展要素,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必须有现代化的家庭教育作为重要支撑。

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进行地多向度知识传递、情感交流和文化影响活动,是家庭成员之间有效互动、彼此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家庭教育是指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体系,进而培养现代化的人”[2]。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共同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学会如何“面对世界”“认识自我”。也就是说,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具有多重育人属性。首先,它不只是面向儿童的教育,也是面向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教育,有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家长的反馈,还有家庭成员间的共同学习。其次,它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交流经验、沟通情感、锤炼品质、明确责任规范的过程,具有教育内容的多维性。再次,它的有效实施既需要传承某些优秀传统教育方法,又呼唤更多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新实践,是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结合体。最后,它不再是单纯在家庭情境中开展的教育,而是与终身学习理念相契合,伴随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的全领域的具有无限时空外延的社会化活动。

未来社会不仅仅是知识驱动的信息时代,更是创新驱动、智慧驱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家庭教育,必须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家庭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全面科学地认识家庭教育的价值和内涵,树立“全养全育”教育理念。一方面,家庭教育应回归“育人”的价值本源,摒弃重视成才而忽视成人的价值取向,彻底扭转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定位偏执,重视教育过程中认知、心理、情感、价值观等机制的互动,关注未成年人的人格修养、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等更高层次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智能时代教育领域变革的新趋势,为家庭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家长应该着眼于未来社会的智慧化发展需求,思考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优化自身的教育素养,使之成为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引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赋能家庭教育实践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又一重磅法律,更是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提升家庭教育地位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明确家庭教育责任

家庭教育虽是私人事务领域,但其建设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公共性,需要国家和社会予以调节和支持,需要颁布法律予以保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它将视角调至“微观”领域,定位家庭这个最小的独立社会单元,赋予家庭教育独立的法律地位,建立了一套“以国家利益为本位,以适度指导和适度干预为原则”[3]的新型家庭教育法律机制,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即从根本上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在推进家庭教育落实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旨在搭建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社会资源流动至家庭教育,帮助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解决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新时代家庭教育赋能。

(二)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我国首次对家庭教育进行的专门立法,在法律名称中加入“促进”二字,体现了对家庭教育自主性的顺应和尊重,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它作为一部指引性法律,立法目的必然指向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该法第二章“家庭责任”部分明确规定了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指引。它通过法律的形式告诉父母如何当好一个合格的家长,引导着父母按照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旨在帮助家长转变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实现家庭教育现代化。

四、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实践取向

(一)尊重亲子双方的主体地位,拓展家庭教育空间

家庭教育作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经验总结,与高度系统化、专业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家长只能被动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家长角色扭曲为学校教育的配合者,家庭教育的開展空间被大大压缩,在内容上成为学校教育的翻版,亲子双方主体性双双丧失。尊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地位,需要明确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引导家长破除“教养分离”的消极意识,有效承担起主体责任。“‘教养分离意味着父母的不作为,家长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养的责任,而将培育孩子的职责转移到学校、教师、社会”[4],这实际上造成家庭教育的功能性缺位。家庭教育既是开展学校教育基础,也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只有保证二者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才能有效达成育人目标。因此,家长不但需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环境支持和物质保障,更需要提高对教育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加强亲子陪伴,给予他们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怀和激励,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依托构建家庭内部“学习共同体”,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针对当前家庭教育暴露出家长教育素养落后的现实问题,除了需要家庭成员自身努力以外,还离不开现代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支持,“深入关注亲子之间的情感领域,重视榜样氛围等隐性教育的作用,引导家长与儿童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5],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儿童能够轻松地获取信息,更好地学习先进文化,家长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儿童的主体地位愈加突出,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上升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原则,而不是一种选择。面对这样的挑战,家长必须改变“权威至上”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儿童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学会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角色之间转换,消除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让家庭教育成为多元主体交流互动、家庭成员共同进步的过程,帮助家长提高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参与能力。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还需要改变以过度控制、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为特征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过度参与”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儿童主体性的不信任。家长应该反思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注重为儿童创造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尊重儿童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自主意识,开展基于代际学习的良性互动,鼓励儿童表达自我、参与交流和创造互动,促进儿童主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断生成。

(二)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在“唯学校教育是教”的弱家庭教育阶段,受边缘化的教育地位和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影响,家庭教育情境中普遍呈现出内容单一的缺陷。这种单一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扭曲为知识和分数至上的教育,家长重智轻德,忽视对儿童良好个性品质、价值追求和科创精神的培养。然而知识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家庭教育内容亟待丰富和优化,应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进行全面培育和引导。

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道德源于生活,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培育儿童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各种科技伦理、生态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其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表明“知识的掌握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要把个性、人格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具有善良、慈爱、有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有良好人际沟通,让自己保持快乐和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性的竞争观,这样的儿童才能对国家、人类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6]。

“家庭教育从面向儿童的教育转变为面向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7]。家庭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呼唤教育内容的立体化。一方面,要针对家长实施好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帮助家长充分准确认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教育任务,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内容,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开展科学养育实践。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面向所有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和创新教育,引导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法治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和健康审美追求,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内容选择上,应从家庭面临的教育困境出发,进行个性化选择和针对性设计。如在幼儿园阶段,家庭教育内容应以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为主;中学临考阶段则应侧重学业辅导、情绪管理和心理疏导等内容。以上教育内容的有效达成,除了家庭成员的自身努力以外,还需要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支持。随着网络技术普及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利用空中课堂、微信公众号、微课、在线直播和应用程序等信息化手段,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及时而有效地获得各种知识内容,为新时代家庭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三)营造民主化的家庭关系,搭建家庭内部“学习共同体”

一直以来,家长作为儿童所需物质生活条件和发展资源的提供者,是子女依靠的对象,二者在家庭生活中結成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以这种不平等关系为依托,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无意间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真实感受,很容易造成亲子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是观念的明显对立,进而导致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种种价值偏离。

“家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家庭教育如何实施,采用何种形式,运用何种方法,以及达到何种目的等”[8]。因此,优化家庭育人环境,营造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必须克服“权威至上”传统的影响,实现家庭关系由家长制向民主制转型。在民主制的家庭关系中,家长不能以权威自居,而应该尊重儿童的想法,采取自由开放、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作为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需求,给予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愿的机会,注重对儿童进行思想引导和行动支持,鼓励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主动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家长需要增强亲子陪伴过程中的教育敏感性,意识到每一次不经意的言语表达和行为展示都是儿童主体性的展现。家长应树立积极的亲子互动观念,从平等的视角出发面对儿童的自我表达,以其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充分理解其想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创造机会帮助儿童实现自己的想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伴和支持儿童体验不同的领域,最终促使儿童愿意成为亲子互动的倡议者和发起人,乐于让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

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多元主体特性赋予其强大内生动力,这意味着多元主体相互融洽的过程就是家庭教育效果生成的过程,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就是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因此,必须改变结果导向的教育形成机制和按照外在标准衡量儿童发展效果的教育评价机制,把亲子关系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转而关注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调整优化家庭教育形态,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儿童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该坚持亲自养育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化身为儿童最亲密的伙伴,在亲子互动中发展平等融洽、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促成家庭内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家庭教育活动不但不会动摇家长的主体权威,反而有助于构筑更加紧密的亲子互动,使家长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助力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高效开展。这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也是当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增强家庭教育协同能力

在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各种教育形态应该相互融合,结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体。然而,我国家庭教育却存在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能力薄弱的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教育原则,为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提供最有力的法律支持。

受家长自身素养和社会焦虑传导等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方式、内容与国家层面的育人目标存在价值错位,严重制约新时代家庭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提升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素养,需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构建面向新时代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载体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发挥好学校作为家长聚集地的天然优势,以学校和家长指导委员会为主要载体,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还能有机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好网络载体不受地域和时空局限的优势,将家庭教育拓展到信息空间,有效增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便捷性。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不仅需要和谐的家庭内部关系,还需要密切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外部关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9]。在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上,要以思想理念转变为引领,用明确的权责边界来规范双方的教育行为。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德的育人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把家庭教育从学业辅导教育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使家庭教育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地位和专业内容指向的教育形态。学校要淡化自身的教育核心意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开放型办学模式,以主体姿态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密切家校沟通,为儿童全面发展预留丰富的空间。在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上,要以行动落实为重点,增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耦合性,打造以家庭、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为中心的长效合作机制,有效促进家庭教育的公益化转型。社区应该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支点和基地,依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立社区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经常性组织开展家长课堂、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家庭教育活动;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场所优势,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指导和实践活动,开发家庭教育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家庭和学校、社会要探索既彼此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开放型合作模式,使家庭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以不同的身份实现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EB/ OL].(2016-12-12)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12/12/c_1120103506.htm

[2]缪剑峰.家庭教育现代化:内涵、核心与实现路径[J].福建教育,2020(31):5-7.

[3]许慧妍.家庭教育立法的正当性证成与基本框架设计[J].北方论丛,2021(5):106-115.

[4]黄欣,吴遵民,黄家乐.家庭教育:认识困境、使命担当与变革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2):17-22.

[5]李洪曾,黄鹤,李杨.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象的变化—“80后”与“80前”父母群体比较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4,34(5):46-48.

[6]张林,赵凯莉,朱婷婷,张向葵.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模式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124-132.

[7]罗莎莎,靳玉乐.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特点与使命[J].教师教育学报,2019(2):1-7.

[8]栾淳钰,王勤瑶.家庭·家教·家风关系及启示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6(6):82-87.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539-540.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家庭教育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