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2023-02-24 03:45严侦祯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严侦祯 崔 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 和田 848000)

2022 年8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建设的提出不仅为新疆南疆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目标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为破解当前职业院校思政课面临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以及与职业教育学生特点适应不足”[1]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结合南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建设,推动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无疑为南疆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效契机。

一、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内含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职业院校的必修课,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任务,面对当下南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内涵需求,南疆职业院校需立足自身教育特点和校本特色,构建以工匠精神和胡杨精神为引领的,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组成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新时代南疆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对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价值和意义。

(一)学生层面:有助于培养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型人才

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同时更要有本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所以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更应突出对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3]的胡杨精神则是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工匠精神和胡杨精神这二者的内涵与当前南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敬业”非常重视,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礼记》明确要求人们“敬业乐群”,即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和朋友们融洽相处。而敬业精神所体现出的不畏困苦,精益求精,兢兢业业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职业道德的体现之一,与胡杨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同根同源。将工匠精神和胡杨精神熔铸于南疆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不仅有助于培养有利于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国工匠型人才,在更大程度上对于地处偏远南疆的职业院校学生自身而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和理想信念,在职业生涯中不仅注重专业技术的习得,更追求道德品质的升华,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型人才,促使学生个人价值的全方位实现。

(二)院校层面:有效于推动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之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南疆职业院校由于地处偏远加之学生大多来自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国家通用语水平略低且具有一般性职业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思政教育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政治教育模式,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南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的地域性色彩使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地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着力点。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不仅关系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关系新疆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发展,更与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南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服务于南疆,扎根于南疆的专业技术人才。南疆地区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决定该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南疆职业院校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升南疆职业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从而提高青年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祖国边疆地区的发展有用的优秀人才。而当下南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沿袭传统模式,对学生的启智润心还不够,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走出学校,进入职业生涯中,如何在枯燥的职业技术生活中坚守职业岗位,求得长远发展,成为影响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可见,南疆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兼具技术与思想,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是在校企融合、产教共建基础上集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社会育人于一体的“大思政”发展模式。将工匠精神和胡杨精神贯穿于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让工匠精神和胡杨精神所体现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贯穿于学生的课堂教学,技术实训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不仅符合立德树人之要求,还具有传授技术之根本。学生在富有精气神的学校氛围中学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激发学生传播艰苦奋斗、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正能量,进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南疆职业院校为人民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

(三)地区层面: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

南疆职业院校学生肩负着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是建设美丽新疆不可或缺的人才,而兼具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的人才不仅需要职业院校在对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需要通过融合了工匠精神和胡杨精神的“大思政课”建设,强化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意识,抵制渗透,防止分化,从而有助于促进南疆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蓬勃力量。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的形成不是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个人能力为最终价值归属的,而是需要从学校的宏观“大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上入手,从中观的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切入,以微观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载体,最终以提升学校整体文化形象,塑造兼具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的专业型人才。这个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南疆职业院校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将工匠精神、胡杨精神全方位熔铸于学校的思政工作中去,使工匠精神和胡杨精神有效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岗敬业”中的体现,进而形成匠人文化,提升南疆职业院校的文化形象,实现南疆职业院校培养兼具大国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的德艺双馨之人才。

二、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推进的融合理路

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大思政课”的“大”是相对于传统思政课“小”的比喻,体现于课程主导、内容、形式及课堂理解等方面,包含了大课堂(传统学校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大教学(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大教材(学校教学教材和生活化教材)、大先生(学校教师和社会各行业英模代表人物)和大时空(学校教学和终生教育)等大课程要素[4]。推进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化运行需要在原有思政课育人基础上将理念、内容、方式、机制上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在育人理念上的更新、育人内容上的创新、育人机制的协同有效运行,从而达到南疆职业院校思政课和“大思政课”的高度融合,只有恰当的“融合度”才能顺利推进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育人理念的趋同性为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传统思政课程和教育教学范式更多是一种参与主体单边、工作思路单一、工作手段单调的育人模式[5]。南疆职业院校在“大思政课”建设“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的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地区实际,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纳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秉持协同、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去激发南疆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新时代南疆职业院校学生的特质来构建新的育人思维模式,这与南疆职业院校思政课原有的“职业价值观由学校向社会生活扩展延伸内化的育人理念”有一定趋同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从而实现育人资源最大化,达到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时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育人理念的转变也为当前南疆职业院校学生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和“三股势力”的渗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保障和理论方向。

(二)育人内容的耦合性为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搭建主体框架

南疆职业院校在开门办思政课时,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内容有效贯通,同时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生的特殊性,结合工匠精神所独具的“匠德(职业道德)、匠技(职业技能)、匠心(职业品质)”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一并,利用学生易于接收到的教学资源,让南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蕴涵丰富的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制造和创造精神,紧密贴近南疆现实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问题,充分挖掘社会现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有所触动、有所感发,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道德认同,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亲和力和实效性,这和“大思政课”建设所倡导的融通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用好大资源,整体建构教学内容设计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有着高度的耦合性,为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架构起了内容框架。

(三)育人方式多元性为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明确实践方向

南疆职业院校的育人方式旨在深度挖掘“工匠精神”和“胡杨精神”的基础上将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工学促进进行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规划相贴近。但是在教学方式上一些学校存在以书本讲书本的现象,没有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结合“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南疆职业院校的育人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在开门办思政课时,结合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工学促进让南疆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更多的“走出去”,让思政课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同时利用传统职业院校育人方式中的“师徒制”“帮带制”等方式,结合思政课本身的“灌输与疏导式”“文本讲授式”“实践体验式”等育人方式形成多元育人方式的“大思政课”建设,这种多元育人方式的整合与应用无疑为南疆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实践方向。

(四)育人机制协同性为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构筑运行体系

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协同育人的提出同时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意,南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以职业院校特有的“工匠精神”加之南疆内蕴的“胡杨精神”为导引,以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工学促进为路径,积极争取将思政小课堂更好的融入社会大课堂中,充分利用好区域所在的各种育人资源,将适合南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的育人主体更多的纳入到“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之中,让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师+实践+体验”式学习中更好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小我融入大我”。多种育人主体的参与和育人机制的建立为“大思政课”建设构筑起了合理的运行体系。

三、南疆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当前学界关于“大思政课”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及原因也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对“大思政”格局下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路径有了明确的方向。但在将“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运用于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和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很少涉猎。南疆地区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南疆高校大学生是意识形态领域亟需加强教育的一个重点群体,也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此领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要明确当前新时代条件下结合边疆地区尤其是新疆南疆地区的政治环境、地域文化、民族特点等特殊性做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解决当前南疆高校出现的思政课入脑入心不易的现实困境,进行理论研究,从宏观上把握内容选取的原则,并针对性地探寻“大思政课”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凸显南疆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思政课主渠道教学。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南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系统、深入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适性教育内容外,还要根据党中央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要求和文件精神,结合南疆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要,有效运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方法,重点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三个离不开”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个认同”教育等核心教育内容,开展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让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信仰,热爱伟大祖国,从内心上做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创新情景+案例+体验式教学。在把准南疆区位特征的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在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纪念日增设“情景式思政大课”,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很好的融入到思政课中;结合南疆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适当简化理论内容,加入贴合学生实际的鲜活生动案例,运用学生易与理解的话语体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强化制度化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与学校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有效对接学校思政课教学,富有成效地开展好实践教学,以提升教师有效驾驭“大思政课”的能力和学生有效体验参与“大思政课”的能力,同时注重结合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思维方面有直观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见长、抽象思维见短的特点,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教学中加大体验教育法的运用,例如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将南疆职业院校实习教育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结合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南疆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新疆地方思政课“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课程的作用。不断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促使南疆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积极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文化氛围。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结合新时代背景来创新话语体系,注重对南疆职业院校学生在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方面形成科学认识的引导。坚持立德树人,正确把握好政治性和思想性之间的关系。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扭转南疆职业院校学生因国家通用语水平和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对思政课所存在的忽视心态和错误观念。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媒介作用。对已开发好的丰富多样的本地资源,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思政教育资源库,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微课、慕课等新形式来呈现丰富多彩的思政课教育资源,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开放的思政课学习环境,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二)融合多种社会资源,善用思政社会大课堂教学。

南疆职业教育本身更多的就是服务于本地的企业,辐射更多的产业,所以南疆职业教育中的思政课要紧紧抓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将思政课讲的更具“职业味”。首先,南疆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更多的深入企业中、厂房中,发现更多可以进行思政育人的“职业元素”,只有充分清楚教育对象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背景,才能更好的进行思政课教学;其次,南疆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可以和职业教育中的实践课程相互借鉴,吸纳职业教育实践课的“吸引力”元素,更好的让学生听到符合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第三,职业院校思政课应更多的结合本地的红色资源、红色产业,民族团结和睦进步资源,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同时注重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教育活动,在发挥思政课程资源育人功能的同时发掘出更多的符合职业院校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在职业教育实践环节或者定岗实习环节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思政元素很好的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起来,使各族学生真正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娱乐在一起,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与学校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有效对接学校思政课教学、思政教育的具体需求,引导基地精心设计并富有成效地开展好实践教学[7],以提升教师有效驾驭“大思政课”的能力和学生有效参与“大思政课”的能力。

(三)依托课程思政,融合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南疆职业院校的思政课要结合职业院校专业特点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和内容设置,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理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南疆职业院校要在协同马院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模式,利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理论探讨、教学观摩等多种方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形成“结合专业讲思政、结合思政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在南疆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中,除了实现各专业教学目标外,还要融合思政元素,包括诚信、合作、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道德等。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有效进行,降低思政工作的阻力,同时也会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素质,促进学生个人和职业院校乃至地区的长足发展。南疆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若把育人仅仅依托在思政课程几门课程中,那学生的整体素质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中更蕴含工匠精神、制造和创造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塑造等元素,充分利用好这些育人元素,在课程中结合实际需要多运用案例教学,讲活思政课和专业课程,让职业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工厂、厂房和基地,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加富有职业情操和职业素养。

结语

新时代的南疆职业院校青年学生,作为推进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身上更多的肩负着社会责任,理应具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新疆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素质才能同时有所提升,而职业院校本身也更应该立足于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素养三者放在同等高度,办好职业教育的“大思政课”,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