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云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2;兵团党校屯垦研究所,新疆 五家渠 831300)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的社会稳定关系全国稳定、安全和发展大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对我国古代屯田的历史延续和国家西北边疆安全的战略部署,是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兵团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兵团社会是一典型的移民社会。”[1]自1954 年兵团成立以来,大量人口的迁入为兵团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4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兵团人口主要由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转业后的官兵及其家属组成。除第五军外,其他官兵都是来由内地迁入而来的官兵及其家属,他们与五军一起构成了兵团的最初的人口。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截止2022 年底,兵团总人口达到360.51 万人,人口净增342.96 万人。从1954 到2022 年间兵团累计净迁入人口145.20 万人(不含2020 年净迁移数①),年平均净迁入人口2.14 万人②。兵团净迁入人口占兵团人口总增长的42.34%,“人口迁移是兵团增加人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2]。兵团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历史发展形势密切相关,从1954 年至2022 年,兵团的人口迁移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954 年,兵团的人口为17.55 万人。到1974年,兵团人口达到了225.71 万人。这一阶段兵团人口增长208.16 万人,其中净迁入人口105.56万人,年均净迁入人口5.03 万人,净迁入人口占增长人口的50.71%(见表2)。因此,这一阶段兵团的人口快速增长以人口机械增长为主,主要是通过政府组织下的人口迁入为主,辅以少量的自主迁入。人口迁入对兵团人口的形成和新疆人口的发展起到了直接、快速的促进作用。
表1 1954—1961 年迁入兵团人口主要类别批次表③
从1956 年起,兵团吸引全国各地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这些人加入兵团后,以劳武结合、屯垦戍边为使命,积极投身于新疆兵团建设,承担起维护祖国西北边境稳定的任务。从1954 年到1961 年,兵团净迁入人口达61 万人[3],这是兵团人口迁入的第一个高峰,这些人口的到来为兵团团场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这一阶段,迁入兵团的人口主要有:
1962 年,伊塔事件爆发后,根据国家部署,兵团调遣了1.7 万余名干部、职工奔赴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实行“代耕、代牧、代管”,维护边境稳定。此后,兵团又根据中央、自治区党委的指示,不断加强在边境的布局,组织大批移民组建边境团场,陆续在长达2 000 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边境团场带。这对于稳定新疆、维护祖国西北边防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63 至1974 年是兵团净迁入人口57.85 万人,年平均净迁入4.82 万人。这一时期,迁入兵团人口主要有:接受转业到兵团的官兵,其中1962-1965 年,从国防部队转业的10 万人;1964-1965 年,从关内转业的33 700 人。1961-1966年,安置上海、北京、武汉、浙江、江苏、天津6 省市知识青年127156 人[4]。
1975 年3 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并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统一管理原兵团所属农场和农垦厅所属农场。兵团建制撤销后,“新组建的农垦总局人口仅为177.11 万人,锐减了48.60 万人”[5]。人口大量流失与兵团体制被撤销有直接联系。兵团撤销后,兵团大量农垦人口转到地方,也还有一些迁回内地。从1975 年到1980 年,共迁出人口50.10 万人(见表2),年均净迁出人口8.34 万人(见表3)。因此,这一时期是兵团人口强烈波动阶段。
兵团建制的撤销,人口的流失,对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严重影响了屯垦戍边效益的发挥。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新疆内部的发展稳定和周边形势等都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1975 年到1979 年,新疆农牧团场共计“亏损6.67 多亿元,是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三年”[6]。与此同时,国际上苏联的霸权主义一直存在,随着20 世纪60 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不断向中苏边境增兵,使得新疆周边局势十分紧张。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活跃起来,趁机在新疆制造了多起危害国家安全的动乱和暴乱事件,如阿图什事件、伽师武装暴乱、喀什动乱等,严重威胁着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
为应对新疆周边紧张的国际形势,为了新疆社会发展和稳定,恢复兵团是大势所趋。1981 年6 月13 日,王震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恢复新疆兵团的建议。8 月10—19 日,邓小平偕王震、王任重到新疆视察,并认真听取新疆各方面有关恢复兵团的意见。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名称由原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的恢复为内地人口迁入兵团再次创造了契机。但在整个八十年代,兵团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这主要是由于兵团建制刚恢复,自身发展水平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同时改革开放后,内地经济的发展使得新疆与内地的差距逐渐加大,导致大量人口迁回内地,主要包括一些知识青年返城、离退休人员回原籍以及落实政策的人返回内地等。从1981 年至1990 年,兵团累计净迁出人口21.77万人,年均净迁出人口2.18 万人(见表2)。人口的迁出不仅使得兵团人口总量上减少,也造成给兵团发展人力和人才方面的紧缺。
为加快兵团经济发展步伐,1990 年3 月13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调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管理体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批准兵团实行计划单列,指出:“面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加强兵团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屯垦戍边、稳定全局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兵团计划单列的实行,重新激发了兵团发展的潜力,不断提升兵团人口的吸引力和吸纳力。1990 年,兵团人口净迁出量1.07 万人[8],相较于1987 至1989 年的年均净迁出3 万多人已经大幅度下降,人口大量迁出的趋势得到了有力地控制。
随着兵团体制与市场机制的不断协调发展,再加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新疆的发展,兵团人口迁入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扭转了八十年代兵团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的局面。1991 年至2011 年,21 年间兵团共计净迁入人口为26.66 万人(见表2),年平均净迁入人口1.27 万人(见表3)。除个别年份外,兵团大体保持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的态势,人口机械增长量整体呈曲折上升的趋势,其中1995 年迁入人口5.15 万人,远远高出这一阶段的人口机械增长的均数,是人口迁入的一个小高峰。但是这一时期人口年平均净迁入量比不上1954—1974 年这一阶段,因而1991-2011 年的兵团人口迁入属于缓慢增长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集聚人口是兵团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好“四大作用”的重要途径,为兵团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的人力人才保障。近年来,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大力推进人口集聚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2-2022 年间(除2020 年)兵团净迁入人口为84.80 万,年平均净迁入人口8.48 万人。这是兵团自成立以来,人口迁入的又一个高峰期。特别是2017 年以来,随着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快速下降,人口迁入对兵团人口增长愈发重要。2022年兵团人口360.51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19%,人口自然增长仅为0.06 万人,人口机械增长11.96 万人。这说明兵团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机械增长对人口增长的作用大于自然增长。”[9]兵团人口的集聚,对于兵团更好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发挥兵团新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迁移在兵团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兵团成立至今的几十年历史中,人口迁移一直持续存在,贯穿兵团整个成立与发展的过程。人口迁移与兵团发展之间紧密联系为兵团人口迁移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动力。1954 年兵团的成立就是大量的迁移人口的基础上形成的。兵团成立后,兵团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形势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兵团社会环境的稳定,吸引着人口不断的迁入;兵团建制的撤销与恢复则引起了人口的剧烈波动。同时,人口的迁入,加速了兵团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反之,人口的迁出则对兵团的发展和西北边防的巩固产生不利的影响。兵团的人口迁入和迁出,反映着兵团社会形势的变化。
人口迁移对大部分地区而言对人口总量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但兵团持续性的人口迁移形成了一批数量庞大的移民群体以及移民后代。“对兵团而言,人口的迁移变动往往左右总人口的增加和减少。”[10]因此,兵团人口迁移不但影响着兵团某一具体时间、某一阶段的数量,而且对兵团成立以来总人口数量的影响仍然较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兵团人口迁移阶段中,1954-1974 年、1991-2011 年,2012-2022 年阶段中,净迁入人口分别占比兵团同时期增长总人口的50.71%、59.89%、88.66%。这说明在这三个阶段中人口的机械正增长是兵团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兵团人口的机械增长为负时,对兵团的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1981-1990 年,兵团人口减少6.67 万人,其中这一时期兵团净迁出人口为21.77 万,是兵团总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纵观兵团几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从1954 年至2022 年,兵团净迁入人口占比兵团增长总人口的42.34%,这一比例足见兵团人口迁移人口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影响兵团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兵团的人口迁移主要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在某一阶段内,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是通览兵团人口迁移的整个历程,兵团人口迁移阶段性波动大。1954-1974 年是兵团成立以来,人口迁入的第一个高峰,年均净迁入人口为5.03 万人。1975-1980 年是兵团人口净迁出的第一个高峰,年均净迁出人口为8.34 万。人口迁出数量如此之多,主要与兵团体制撤销,将大量兵团的人口转入地方管理有关。兵团恢复后,开始第二次创业。1981-1990 年是兵团净迁出人口的次高峰时期,兵团人口净迁出的趋势得到遏制,年净迁出人口为2.18 万。1991-2011 年是兵团人口有净迁出转为净迁入转折的关键时期,年净迁出人口为1.27 万。这主要因为国家调整兵团的计划管理体制,兵团实行计划单列后,为兵团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也使得兵团吸纳人口创造了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2012-2022 年是兵团人口净迁入的第二个高峰,年均净迁入人口为8.48万人,是截至目前兵团人口年均净迁入人口最高的阶段。兵团人口迁移个阶段起伏波动是因为兵团的人口迁移“以国家计划迁移的为主流”[11],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几十年来,国家决定成立、撤销、恢复、加强、壮大兵团,实行了与之相适应的人口迁移政策,因而兵团人口迁移也形成了与之相同步的五大阶段。
图1 兵团人口迁移各阶段年均净迁移量表(单位”万人)
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的形成和发展又是以人口迁移为基础的,人口迁移在兵团发挥特殊作用中提供了重要支撑。因而,人口迁移对兵团、新疆、国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兵团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制约着人口迁入的因素。
1.为兵团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口迁移是兵团成立、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54 年,兵团的成立就是为了使十几万的驻疆生产大军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屯垦戍边,积极参加到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兵团,促进了兵团的发展壮大。从兵团成立至今,迁入兵团的人口主要有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随迁家属、劳改和新生就业人员、从各省自主迁入的人口等类型。无论是政府主导下的计划性人口迁移,还是自发迁入的人口,都为兵团发展的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人才支撑。
2.推动新疆经济发展
兵团的人口迁入是兵团人口主要来源之一。长期以来,持续的人口迁入,使兵团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发展工交建商、农林牧副业,大力推进城镇化,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兵团的经济建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2]兵团的发展壮大,继而促进了新疆经济总量的增加。截至2022 年,兵团面积7.06 万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达3500.71 亿元。以占新疆4.25%的面积,13.94%的人口,生产了19.73%的GDP。
3.巩固西北边防
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门户,同时东西方来往的交汇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缘政治格局十分复杂。兵团几十年来,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的迁入壮大兵团力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驻守西北边防的力量。20 世纪50 年代,部分驻疆官兵转业为生产部队,长期驻守新疆,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 世纪60 年代,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在平息“伊塔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建立的边境农场带更是为我国在西北边疆的安全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在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兵团,兵团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对“三股势力”有着强大的威慑作用,不断增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的力量。
4.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人口迁移流动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随着大量人口迁入兵团,新疆与内地,兵团与地方之间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交流不断增多,促进了新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社会基础。人口迁入为兵团的发展带来了人力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几十年来,内地为兵团持续的输入人口人才、资金、技术,为兵团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自治区在兵团的组建和发展中给予大力的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兵团发展的战略性措施”[13],有力地推动了兵团的发展壮大,也为兵地融合发展创新了新模式。兵团得到发展后,也积极支援自治区,支援内地的建设。兵团人始终坚持“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积极支援地方建设,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推广先进技术。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支持新疆工业发展,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此外,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按照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要求,兵团抽调干部和技术骨干,筹集种子和粮食,帮助青海、宁夏、陕西等省按照新疆兵团的序列,组建农业建设师。这些支援与互动,使得兵团与地方的关系更加密切,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兵团也成为了新疆与内地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1.产业吸纳人口规模有限
兵团刚建立时,主要通过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置人口。随着兵团工业的发展,安置人口的潜力逐渐增大。1975 年,兵团体制撤销后,进一步加剧了新疆农垦经济发展的困难,大量人口返回内地。1981 年,随着兵团体制的恢复,兵团开始第二次创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从1954 年的1.18 亿元增长到2022 年3 500.71 亿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也提高了吸纳人口的能力。因此,产业发展程度决定了兵团吸纳人口的规模。但是兵团生产总值仅占自治区的19.73%,产业吸纳人口数量有限,产业规模亟待进一步发展。同时,兵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从1954 年的14.6 ∶63.3 ∶22.1 改变为2022 年的21.2 ∶39.8 ∶39.0[14],产业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与全国一二三产产值比重7.3 ∶39.9 ∶52.8[15]相比,一产农业所占比重还是偏高,三产欠发达,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2.人口政策较为单一
从兵团人口迁移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兵团迁入人口数量多、规模大,主要以政府主导下的人口迁移为主。有了国家政策的保障和吸引,这一方面保证了人口在短时间内大规模迁入兵团,另外一方面也由于吸纳、安置人口的政策较为统一,各师团无法凸显本地集聚人口的优势。由于兵团的团场分布较为分散,每个团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尤其是驻守在边境的团场,条件更为艰苦。新移民大多会优先选择交通方便,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较为单一的人口政策不利于兵团整体人口目标的完成。此外,对迁入人口的安置政策上,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迁入兵团人口提供了工作生活的保障,但缺乏对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口集聚政策的效力。
3.新兵团人的适应性问题
新疆由于地处亚欧腹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又加之在兵团成立之初,秉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主要分布在生存条件较为艰苦的沙漠边缘和边境地带。随着兵团人几十年的发展,兵团人的人居生活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与内地,尤其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相比还有存在较大的差别,以及造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比如在生产方式上,内地大多数地方是小块地,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兵团已经普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同时,兵团是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强。作为兵团的职工,要求要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些差异会使新兵团人对兵团的归属感减弱,加剧适应新环境的困难程度,减少扎根兵团、扎根新疆的可能性。
兵团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兵团发展壮大人口规模是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持续履行兵团维稳戍边职责使命,进一步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础,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重要举措。集聚人口,发展壮大人口规模是兵团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兵团当前基础、根本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完善党中央统一领导、中央部门支持指导、各省市支援配合、新疆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机制。自治区党委十届八次全会强调,全面深化兵地融合发展,推动兵地形成经济融合发展、文化共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的局面。因此,兵团应该把准时机,继续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利好政策,为兵团的人口集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与计划,推动兵团人口集聚工作的开展。以对定向兵团工作的学生采取、降低录取分数,设立专项招录,并根据兵团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将定向学生分配到相关专业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即定向进入兵团相关部门工作。针对复转军人,可以将准备回原籍安置,但岗位饱和的部分地区的复转军人协调转入兵团安置,并额外给予一定津贴补助。同时,协助解决好复转军人配偶的工作、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好后顾之忧。其次,要加强与内地省市的合作,形成兵团与内地省市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关系。兵团可以依托国家实施的发展战略,与内地部分省市、地区,尤其是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双方就人口迁移方面结成“对子”,增强人口输出与引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兵团要树立积极的“走出去”战略思维,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地介绍兵团地理位置、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用人保障等基本信息,持续树立良好的兵团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地各省区市要切实做好涉疆工作,支持新疆稳定和发展。各援疆省市要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在“一带一路”倡仪推动下,兵团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援疆资源,将援疆资金向产业集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吸纳人口的能力。在对口援疆工作中,产业援疆是重中之重。通过产业援疆,促进兵团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兵团与对口援疆省市的交流。兵团要积极发挥各援疆省市的产业优势,包括技术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等,将产业的这些优势与兵团区域资源特色相结合,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项目落户兵团,为兵团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兵团要充分借助援疆力量在产业项目的支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兵团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与援疆省市的交流机会,做好兵团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从而壮大兵团经济实力,提高兵团集聚人口的吸引力和安置人口的能力,带动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就业、增收、致富。
兵团在制定人口集聚政策时应针对不同群体,建立灵活多样的人口集聚安置政策,以满足不同人群来到兵团、扎根新疆的需要。首先,要为青年群体创造发展平台。青年人,有干劲,有想法,更加注重兵团的发展平台和潜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通过“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等渠道来到兵团工作,在服务期满后,兵团应开辟绿色通道,实行服务期满落编落户政策,争取留下这批有情怀、有兵团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实现青年群体由支援兵团到落户兵团的转变。其次,要为中年群体提供生活保障。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其工作动力之一是养家,能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并逐步实现致富目标。因而,针对中年人,兵团应给落户兵团的家庭拓宽收入渠道,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此外,兵团也应该为迁入兵团的职工群众提供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各方面的保障,不断完善人口安置政策。最后,要为老年群体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主要包括兵团的老职工和生活在兵团几十年的人。由于他们对长期生活、工作的兵团熟悉,有着深厚感情,希望能在兵团安度晚年。因而,兵团要注重提高退休人员晚年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生活质量。各师市应以社区为单位,多实施一些便利老年人生活、保障老年人健康的措施,多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此外,随着老年人在兵团的安心生活,其子女也更愿意为了就近照顾父母,继续扎根兵团,这就为兵团集聚人口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6]。正是大量人口迁入入兵团,才形成了融合性、包容性的兵团文化。兵团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华文化在新疆土壤中结出的果实。在推进集聚人口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兵团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向兵团新职工宣传好兵团精神、兵团文化,激发兵团人的奋进力量。要充分利用兵团现有如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老兵纪念馆、将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用实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兵团精神在新职工群众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兵团精神、兵团文化深入每一个兵团人的内心,为兵团建立共有的情感依托和精神家园,引导每一个兵团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为继续做好新疆、兵团工作提供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新形势下,新疆社会稳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兵团作为实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历史是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教科书。在梳理兵团人口迁移历史的基础上,立足于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总结边疆人口治理方面的经验,为当前兵团人口集聚工作提供“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借鉴。在兵团成长过程中,大量人口的迁入是兵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人力保障。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兵团要履行好“三大功能”,发挥好“四大作用”,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集聚人口,发展壮大人口规模,更好地承担起屯垦戍边的使命任务。这也是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前进方向。
注释:
①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 2021》未记载兵团人口相关数据,故2020 年人口迁移数据缺失。
②兵团人口数据1954-1988 年(除1975 年)转引自刘科编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迁移与开发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09-110 页;1975 年数据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和计划生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和计划生育志》(内部资料,2004 年)第1 页;1989-2019 年数据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1990-2020);2021-2022 年数据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此表根据刘科编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迁移与开发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4-106 页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