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量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这一概念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数、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和体会。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加深学生对数量单位的感受和认知,让他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运用量感,发展对“量”的感知能力。文章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视角;小学数学;“量感”培育;有效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结构化教学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01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金娣(1985—),女,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和平小区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教师应该综合解读核心素养的相关细则,专注于学生各项素养及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量感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视角看待世界,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学习体验中加深对量的认知,逐步深化自身的量感思维。教师应该深刻理解量感的含义和培养学生量感的意义,结合课程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量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课标视角下小学“量感”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达成新课标要求
“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重视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理解世界。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单位及数量关系,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数学运算结果,优化自身的估算意识,丰富数学学习活动[1]。学生掌握量的知识和测量方法,可获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重视量感的培养,还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量感知识与诸多实际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具备正确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客观、可控的范围内去分析并解决此类问题[2]。同时,量感的培养还能够帮助学生立足于实际情况,完成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让他们在估算和推断的实操过程中选择更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法,开展估算与推导活动,获得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重视学生量感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在量感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度量的过程。度量是指以数字和空间形式来描述某一客观存在物体或现象的属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度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种度量单位,如面积、长度、质量等等[3]。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将这些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及现象进行有效串联,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和运算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数学抽象概念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拓宽理性思考的范畴。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完成多元且高质量的实践操作,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素养的发展。
二、新课标视角下小学“量感”培养策略分析
(一)亲身体验,领悟量感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所以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实现对量感的可视化体验与感知,让他们获得对量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4],深化他们对量感内涵的理解,为他们后续利用量感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四制)为例,“我家买新房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涉及“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知识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对一平方米、一平方分米及一平方厘米的认识。然而,相关概念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直接获得直观体会和感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直观感知逐渐过渡为抽象认知,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具体感受面积单位,实现对面积单位的具象认识。首先是“看一看”模式,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大拇指指甲盖、教室里的正方形地板砖等,初步认识一平方厘米和一平方分米。其次是“画一画”模式,教师可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用剪刀剪下来,与自己的大拇指指甲盖进行对比,进一步认识一平方厘米。最后是“找一找”模式,学生靠直觉找出教室内占地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及一平方米的物体。在这一环节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碰一碰、量一量、比一比,获得对面积的具象化认识。课堂的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表达实践成果,体现他们的量感。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肢体动作让学生接触、参照和比对,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感悟,强化他们的量感体会,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串联生活,强化量感
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明白数学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形成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因此,教师要看到量感培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量感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丰富他们对量感的体会与感悟。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六·三制)为例,“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的课程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形成对克、千克与吨的具体认知,形成与之相关的质量认知表象,并能够通过生活化实践操作,解决有关质量的简单问题,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为此,在培养学生对克、千克与吨的量感认知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施生活化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体,比如西瓜、盐、大米等。结合这些熟悉的生活物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致猜测这些物体的质量,比如一袋盐约400克,一个西瓜的质量在4—6千克之间,一袋大米约100千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已知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问10袋这样的大米一共多重?”学生进行简单计算,便能得出答案:“1000千克。”接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千克和吨的关系:1000千克=1吨。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學生可以对“吨”这一概念有具象化认识与感悟。
如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猜测与分析生活物品质量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起对克、千克与吨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学生也能够将这种认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强化量感,由此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内容,激发感悟与思考,发展生活化思维。
(三)实践操作,深化量感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借助实践操作,让学生从思维抽象走向思维具体,丰富对量感的认识,强化他们的感知觉体会,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5],建构起较为完整的量感认知体系,深化量感思维,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四制)为例,“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单元涉及厘米、米等概念,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以此为基础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点,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操作。例如,在学生研究“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让他们思考哪些物体可以用“米”来描述。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能总结出房子的长度、窗户的长度、地板砖的长度等都可以用“米”来表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使用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对教室的边长、黑板的边长、窗户的边长等进行测量。在这一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使用过短的直尺,导致需要多次测量并可能出现误差。在督促学生进行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工具,如米尺或卷尺,以完成测量。
通過实践操作,学生便能够从较为直观的角度获得对“米”这一单位的直观化认识,这有助于学生抽象出有关“米”和“厘米”的概念,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内容,往后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测量的情况时,他们就能够快速想到相应的数量单位。实践教学不仅体现了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深究关系,量感平衡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进行深层探究,要让学生在分析与思考数量关系的活动中把握量感本质,使量感培养持续深化。
例如,在学生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相关概念有所认知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化,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面积单位的“行数”和“列数”转换为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与宽,建立起等量关系,逐渐推导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例如,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而得到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这样的等量代换关系推导过程比较考验学生的思维活力,但是学生在完成分析与推导活动后,对量感的认知将更为透彻。随后,教师可以基于公式“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进行举例,如:cm?=cm×cm、dm?=dm×dm、m?=m×m。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数量之间不仅有数与数,还有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计算关系,丰富思考,强化感知与体会。教师还可以基于等量代换关系继续拓展和延伸教学。例如,当学生学习体积相关知识时,引导他们完成单位的换算,剖析与之相对应的体积单位换算关系,让学生的量感得到有效的发展,建立良好的量感平衡。探索数量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后续开展更高质量的实践探索,获得思维发展、感知能力提升,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认识到量感的价值与作用,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实施量感培养。比如,让学生亲身体验,领悟量感;串联现实生活,强化量感;开展实践操作,深化量感;探究数量关系,提升量感平衡。从多个方面着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量感的意义和价值,助推学生量感的“生长”,可为他们后续开展更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黄凤芬.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求知导刊,2023(4):38-40.
杨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的教学途径[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11):83-85.
孔企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变革: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体会[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合刊1):12-15.
范丽.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5):9-10.
张芹.“量感”不应成为数学教学的盲点:以低年级“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6(9):3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