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及策略

2023-02-23 03:36潘文霞
求知导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策略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起到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教育整体、增强教育实效等作用。然而,当前的家校共育还存在家校教育观念不一致、家校沟通不畅、家校共育活动形式化等问题,阻碍了家校共育育人优势的发挥。基于此,以优化小学教育工作质量为目标,以家校共育为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从渗透家校共育观念、增强家校共育效果、提升家校共育品质三个维度出发,浅谈小学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计划的重要价值、现存问题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策略

作者简介:潘文霞(1973—),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嘉峪关路第一小学。

“家校共育”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围绕教育学生的共同目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家校共育”为教育理念,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内容,还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层面实现互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教育中,教师需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一)统一教育目标,形成家校合力

家园共育的一大优势在于,弱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信息差,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形成目标明确、职责分明的教育合力,从而高效推进学生教育活动。通过家校共育活动,搭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桥梁,有助于双方形成统一战线。家长与教师能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流教育观念,消除错误的教育认知,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协同制订统一的教育计划,为小学生的成长助力。教育目标的统一有助于减少因教育观念差异带来的教育失衡,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赋能。

(二)互补教学短板,完善教育整体

家校共育的另一优势在于实现教育互补。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家庭与学校通过深度沟通和密切配合,能够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在教育思想上,家校双方将德育放在首位,互纠不良教育观念,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在教育内容上,家校双方相互配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家校双方以宽严并济的方式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适应性。家校共育能为学生构建完善的教育整体,提高小学阶段学生教育的有效性。

(三)及时补充教学,增强教育实效

打通家校共育渠道,有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通力配合,相互补充,及时跟进学生教育任务。家庭教育是一种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教育模式。而学校教育则是主题明确、系统性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建立及时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有助于家长更好地把握学生在校的学习情況和成长动态,明确家庭教育任务,做出正确的教育反应,并配合学校教育,促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内化。

二、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教育观念存在差异

目前,家校共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由于家长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活和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家庭教育观念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部分家庭的教育观念存在落后、消极等问题,阻碍了家校配合与学生发展。要想使家校共育发挥实效,就需要家校双方积极努力,消除认知障碍,弱化家校教育观念的差异,减少因教育观念不合产生的分歧。

(二)家校沟通不顺畅

家校沟通不畅,是影响家校共育发挥实效的重要问题。在实际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存在联系不畅和沟通不畅两方面的问题。联系不畅指家校双方的联系方式单一,且在联系时间上难以达成共识,导致难以建立规律的沟通桥梁;沟通不畅则指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因沟通态度、认知经验等因素导致沟通低效,态度消极。

(三)家校共育效果不理想

在实际家校共育活动中,部分家长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在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家长由于教育观念薄弱和能力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的价值认知不清,因此在执行教育任务时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阻碍了家校共育活动发挥实效。家校共育缺乏家长与教师任何一方的支持,教育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三、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一)目标统一,树立家校共育观念

1.以教师价值引领为主导,渗透先进教育观念

在家校共育的前期阶段,教师应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达成教育共识,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展开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占据主导地位,引领家校共育的方向。由于教师在学生教育方面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渠道,他们能够走在教育前沿,秉承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并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有助于突破家校双方教育观念不同而产生的沟通障碍,从而将教育目标统一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分享成功的教育经验,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以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最终促使家校共育发挥实效[1]。

例如,在小学家校共育活动初期,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参加家长会,其间为家长播放家庭教育专家何长玲老师的讲座视频《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强调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分批次与家长展开交流,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向家长分享教育心得,渗透先进教育理念,委婉地对部分家长不当的教育理念提出合理的建议。持续性的家校沟通有助于逐步转变部分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久而久之,家长能调整好教育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增强家校共育意识,为学生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同时,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有助于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观念的统一,弱化观念差异带来的矛盾,为家校共育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先决性条件。

2.以家长分享交流为辅助,转变陈旧教育观念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家长向教师分享的信息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有助于教师在执行教育决策时做出正确、有益于学生的判断。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家长的表达欲望和内容,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在对话中,家长可以阐述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看法,教师则可以据此分析判断家长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并为个别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他们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课后的表现情况,实现信息互通,形成完整的学生家校表现闭环。通过家长的观察视角,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情信息,从而深化对学生受教育需求的了解[2]。

以小学家校共育活动为例,在日常沟通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家长分发家校共育学情调查问卷,请家长积极配合,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填写问卷。为了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家长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可以分为常规化部分和非常规化部分。其中,常规化部分可以结合学生学情提出固定问题,如“学生本周课后学习表现如何?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学习?”等。此类常规化问题旨在培养家长对学生相关学习表现的观察意识,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非常规化部分则可以作为家长与教师沟通的主阵地。例如,教师可以将先进的教育经验、案例整理成小短文植入问卷中,也可以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行为选择提出问题。在家校共育活动中,调查问卷可以视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的反馈深度把握学情;家长则可以通过填写问卷的方式参与到家校共育活动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配合意识,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行为统一,增强家校沟通效果

1.搭建通畅的家校沟通渠道

搭建通畅的家校沟通渠道是实现家校共育行为统一、增强家校沟通效果的重要途径,是家校共育的第一步。家校共育非朝夕之功,需要教师与家长双方持续性的密切配合,方能发挥实效。搭建通畅的家校沟通渠道,教师需要注意搜集家长的意见,寻找双方都方便、都能接受的沟通渠道与沟通时段。教师可以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沟通方式,以满足大部分家长的沟通需要。教师还可以组建家长交流群组,以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群聊与全体家长进行沟通,发布教育动态,帮助家长缩减信息差,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搭建通畅的家校沟通渠道,转变家长对家校共育的态度,增強他们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从而使家校共育计划得到更好地推行[3]。

例如,在实施小学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保留家长的联系方式,创建线上班级群组,以便定期与家长进行一对一交流。为了提高家长对家校沟通的重视程度,并方便家长安排沟通时间,教师可以记录下家长方便沟通的时间,结合所有家长的时间安排,进行错峰交流。此外,为了提高家校沟通的效率和节省精力,教师可以将班级群组作为主阵地,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和日常信息,布置作业,发布学校通知,并在群组中与家长积极互动。这种通畅的沟通渠道可以同步家庭与学校的信息,便于家长参与并配合学校教育,从而高效落实家校共育目标。

2.培养积极的沟通态度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为了改变家长可能存在的消极的教育态度、不当的教育方式、薄弱的配合意识,教师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加强情绪引导,调动家长的情感,并培养他们积极的沟通态度。教师应注意把握沟通技巧,从家长的角度看待教育问题,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激发家长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以此提升家长的教育参与度和配合意识;教师还应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调节家长的情绪,缓解他们的教育压力,促使双方站在统一战线,寻求教育共赢。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将逐渐提升教育觉悟,展现积极的家庭共育态度。若家校双方都持有积极的沟通态度,那么家校共育活动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4]。

以小学家校共育“争做新少年,劳动伴我行”主题活动为例,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要求学生在校了解与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趣味活动获得劳动体验,提升劳动积极性,并将劳动行为践行于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家长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为了提升家长共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预先与家长展开沟通。在沟通时,教师应注意措辞得体、语言委婉,以便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调动家长的情绪,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向家长积极请教,相互分享劳动教育经验,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师的积极动员下,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后劳动教育,并结合个人经验向学生渗透劳动相关经验,使家校共育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果。

(三)步调统一,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在家校共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教师一方面需要确保教育目标和活动实施标准的统一,实现家校同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家校共育活动,以丰富的活动内容促使小学生多元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需要确保家校共育活动的流程化设计,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构建贯穿校内外的教育格局,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来内化所学内容,提高教育效率。丰富的家校共育活动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到生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5]。

例如,在小学“社会实践”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家校共育活动内容与流程。

(1)在校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活”主题班会,向学生传授社会从业者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树立远大的理想。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走访调查,围绕“职业”主题回答若干问题。

(2)家庭教育活动:教师与家长预先沟通,说明该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为家长参与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促使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师保持一致。在家中,家长与学生开展有关“职业”的对话,根据个人经验,传授社会常识和职业规则,以丰富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知。同时,学生需记录对话内容,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3)在校教育活动:学生回归课堂后,教师组织实践反馈活动,邀请学生轮流分享他们的社会实践心得。在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学生的收获,并升华教学主题,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社会生活认知,形成积极的职业发展态度,并树立远大的理想。

上述教育活动以“社会实践”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进入生活场景,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走访调查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汇报个人收获,分享实践经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活动过程。丰富有趣的家校共育活动内容,可以有效地调动家长和学生的参与、配合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构建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合作体系,家长与教师需要在教育目标、教育行动、教育标准等方面达成一致。在目标探究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依托专业能力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形成家校共育的共识。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搭建通畅的沟通渠道,保持积极的交流态度,促成双方教育行为的统一。在活动设计环节,教师应制订统一的家校共育标准,以提高教育活动品质。

[参考文献]

吕庆艳.小学家校共育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2(7):3-4.

祁丽霞.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14):10-12.

陈瑾.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幻画报,2022(4):180-182.

陆艳芳.小学阶段学生德育之家校共育相关策略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8):115-116.

柴茹.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13):201-202.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