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化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023-02-23 03:36沈丹萍
求知导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活力高效课堂生活化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化元素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助力,从而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改善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活力;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沈丹萍(1983—),女,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许多知识内容难以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渗透和传递,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而融入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通过生活化元素,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同时,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也能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目的和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境,融入知识内容

(一)注重生活化,增强代入感

既然是生活化教学,那么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生活”二字,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有生活化元素的教学情境,以提升學生的学习效率。但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生活”二字,创设的教学情境未能充分融入生活化元素,导致学生的代入感不强,进而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也失去了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打造活力课堂,必须注重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1]。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建了“生活超市”的教学情境,将元、角、分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进行教学,这本是可取的。但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却没有注重“生活”二字,仅仅在一些物品上贴上数字标签,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这样的情境缺乏真实感和代入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考虑沿用“生活超市”的情境进行教学,但需要在情境创设中更加注重“生活化”。具体而言,可以丰富物品种类,并划分不同的生活区域,让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化教学。如一个小组共有三人,一人扮演收银员,其余两人扮演购物者。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实际生活,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在购物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卡片来充当钱币,让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进行换算练习。如糖果的价格是1元,而学生手中有两张5角,那么在付钱时就需要同时将这两张5角递出,才能凑成完整的1元。这是因为1元等于10角。此外,教师还需注意,情境当中出现的物品价格应当简单易懂,以便学生进行换算。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注重了“生活”元素,也结合知识内容创设了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学习,同时也实现了生活化教学的合理运用。

(二)注重合理性,切实提升效率

运用生活化元素创设相关情境以提升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生活情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以往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采取了情境创设的方式,但因为缺乏合理性,导致生活化情境未能有效地提升教学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合理性,切实提升教学效率尤为关键。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概念,创设了“位置大变换”的情境,也就是让学生在班级内变换位置。然而,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存在局限性。虽然校园生活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班级内的位置变换有限,难以为教学助力。因此,教师要改善这种情况,增加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排队”情境,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学生排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口令与学生进行互动,如:“请站在从前面数第三名,从后面数第五名的学生出列。”学生需要观察自己的位置并根据教师的口令来判断是否应该出列。这样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渗透知识内容,加强学生的逻辑观念,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局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为了增加趣味性,当教师发出口令后,最先出列且正确的小队可以获得一分,积分越高,获得的奖励也越多,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情境的合理性,还更好地融入了知识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既巧妙地运用了生活化元素,又通过生活化情境为课堂注入了活力,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二、运用生活化元素,化繁为简

(一)生活化语言,直观概念

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但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不能化繁为简,还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使用生活化语言进行教学,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同时生活化的语言也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使用专业术语来阐述千克与克的区别。但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难以理解这些术语,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用“g”表示克,用“kg”表示千克,这也会导致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些偏差。因此,运用生活化语言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是非常关键的。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遇到千克与克。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提到超市里的物品标签上会出现千克与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千克与克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两个单位,但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千克是用来计量较重物品的单位,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大米和白面等;而克则是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单位,如白糖和盐等。”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述二者的区别,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借助生活化语言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还巧妙地结合了课程内容,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生活化游戏,灵活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活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设计过于浅显,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化教学的潜力,将其与数学课程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果[3]。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的教学中,教师在使用生活化语言让学生区分千克与克的概念后,还可以运用生活化游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提升课堂的活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游戏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袋装盐、糖、肉食或奶制品等,来辅助游戏的进行。教师创设一个名为“重量大分类”的生活化游戏,让学生两两比拼,每个人都有两轮游戏机会,两轮游戏过后积分最高者,可以获得教师的奖励。教师融入生活化元素,打造生活化游戲,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比如,当教师说出“请找出以‘克为计量的物品”时,学生则要在所有物品中尽可能多地找寻以“克”为计量的物品,像糖或盐等。找寻到的物品越多,积分也就越多,如果中间出现失误,则前面的积分清零,学生就要重新找寻。当游戏结束后,学生要将自己找到的物品进行一一介绍。如,盐的包装袋上标注了“500 g”,所以它的重量是以克来计量的,而克是计量较轻物品的。以这样的方式阐述,教师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游戏中,学生得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从而极大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不但充满活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组织生活化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一)借助生活用具,加强学习

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用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组织生活化活动,打造活力高效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直尺或卷尺来组织一次“测量大比拼”的教学活动。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区别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比如,人的身高通常用米来计算,而铅笔的长度则用厘米来计算。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借助生活用具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准备不同的测量物品,如铅笔、书本、桌椅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互量身高。教师需要准备直尺和软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机选择,然后将测量好的数据一一记录。比如,学生测量桌椅的高度时,需要将数据记录下来,并明确标注厘米或米的单位。一般来说,学生书桌的宽度在60—120厘米之间,换算成米就是0.6—1.2米。在学生完成每一样数据的记录后,教师需要细致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对于记录错误的地方,教师需要及时指出并纠正。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活动,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借助生活规律,合理教学

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以往,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未能将生活元素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未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将生活元素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组织有效的生活化活动,进行合理教学,对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生活常识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活动的合理性。该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可能性和概率问题,而这样的数学元素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在结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为期一周的“生活规律”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随机记录生活中的任何事件。如一周的饮食规律、作息规律等。在记录完成后,每一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所记录的情况进行简单阐述,同时要运用生活化元素来解释生活中的可能性。比如,某个学生记录了自己一周的作息规律。记录显示,他一周的作息规律较为平稳,每天都会在上午7点40分左右出门上学,只有两天是上午8点出门。那么这两天可能是学生起晚或迟到,因为按照他日常的生活规律,这两天属于概率较小的突发性可能事件,也就是说迟到的可能性有,但比较小,这也是生活中的规律。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所记录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运用了生活化元素,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了教学活动,同时也让课堂充满活力,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并将其与课程知识紧密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确保数学课堂的效率,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罗敏.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建构析谈[J].考试周刊,2023(7):95-98.

韩友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情感读本,2023(3):118-120.

宋学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7):146-148.

王红霞.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22(15):94-96.

猜你喜欢
活力高效课堂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活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改制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