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和建构基础

2023-02-21 22:12张江芬韩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江芬 韩雪

摘要: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反省和自觉认同,关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认知,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础。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自信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成就奠定了现实基础,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建构的心理根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交流语境则为文化自信建构提供了场域基础。

关键词:文化自信;生成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188-06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Generation Logic and Construction Basis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Abstrac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critical reflection and self-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subjects on their own cultur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gnition of their own survival significance, and is the spiritu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confidence i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mitted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lead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Cultural confidence has its internal generative logic, originates from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generated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soul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a long and arduous practical process, the great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ve laid the real foundation,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have built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nstruction, and th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text provided by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has provided a field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ternal generative logic;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血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自信产生于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中,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基础。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长久发展而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是中国共产党克服艱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力量。因此,明晰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在逻辑和建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是新时代推动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1 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文化一词源于西方语境,当今学术界关于文化的概念主要有3种:一是与艺术等相关联,强调对人的培养、个性的完善和教化;二是现代人类学语境下,用来指称人类文明社会的全部活动;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与之相联系的往往是文化霸权等概念。这3种主流的关于文化的概念,都与文化自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怀有明显差异。那么,文化自信的内涵应在何种意义上去理解和考察呢?

当今学术界在不同语境下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通常具有几层含义:第一,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态,体现在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和认同,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的由衷自豪感;第二,文化自信是一种生命机能,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2];第三,文化自信是一种实践行为,是文化主体对既有文化的自觉认同和传承创新。然而,对文化自信内涵的理解,就需要结合文化自信的提出背景,文化自信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维度,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3],其目标是要重塑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可见,文化自信并不仅局限在一种主观的心理态度,更多强调的是文化和自信相统一的状态,这关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确认,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础,以及助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所以,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既有文化样态的批判反省和自觉认同的基础上,生成于文化主体的社会实践,并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紧密相连,与实践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逻辑一致性,是更深远、持久和广泛的自信,更是其他一切自信之源之根。

2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交流融合的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更指向未来,所以在当下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清晰地指明了文化自信的具体内容,明确了文化自信的生成必须借鉴的历史经验及其灵魂和要义。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 000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其历经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生命力。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兼容并蓄中不断衍生,维系了自秦以来的统一和发展,并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4]。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保持着可贵的天下主义理念,以天下为关照,有民胞物与的“仁人恻隐”之心,并避免和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如传统社会追求的天下大同社会理想,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思想,五四时期诸多社会政治思潮中存在的世界主义倾向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和合文化,推崇中庸和平衡,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以有效抑制人类针对自然环境和世界的征伐欲望,有分寸地建立和坚守自己的文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致力于探索宇宙起源和人的终极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遵循客观规律而为,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与合理性发展的哲学基础,并在当今物欲横流、充满浮躁和焦虑的时代警醒人类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要有所节制,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超越时空的优秀成分和精华要素,可以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千古未绝,正源于人们对它的认同和坚守,这是中国文化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也赋予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历经时代洗礼和传承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认同的精神纽带,也是提升中华民族理性精神和整体素养的基本动力,更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滋养与力量支撑。可以说,只有做到了充分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审美体系,才能在未来的文化竞争格局中以平等和自豪的心态参与全球的文明对话,坚持中国本位立场,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姿态。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文化自信之纲

文化自信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6]。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解决中国的社会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这是中华民族走向转折之路的关键,也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和集中体现。因此,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自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给以总结,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同时,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就必然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点,且不能割断历史,这体现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从长远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能有效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反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反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会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行的强大文化力量。因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现实问题,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新路径,这也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到传播并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是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化融合到实践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飞跃。其中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革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为实现人民独立自主、民族獨立解放所衍生的文化形态,不仅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转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更是引领中国前行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成果,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有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自信提供现实支撑。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中国立场的基础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通过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思维和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不断地结合和创新,更好地凝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力量,对于有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中国实践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之本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灵魂在于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涉及文化主体和文化客体两个要素,从主体来看,即是每个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客体来看,即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精神提升到民族、道德和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指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感,及对其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决定了其他自信的内在定力和核心价值,而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最深沉内核和灵魂,在最大程度上为我们构建起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进而使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价值观自信为“四个自信”提供了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这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所在。

核心价值观是经过社会心理的长期积淀和思想体系的熏陶、教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具有横贯文化历史的优势,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就决定了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念渐趋分化多元,各种社会问题凸显。面对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内在信仰存在缺失等问题,2012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层面进行规约,其中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也包含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德先生”“赛先生”等进步思想,还凝结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的传承,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7],而其更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高度凝聚,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不仅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还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性质和方向,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还促进了人们在多元文化价值的交汇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趋同,证明文化越和谐,也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张力化减少,社会比较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发挥深度调和的作用,并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的提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3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构基础

依据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由正确认知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再到文化自信的过程。文化自信的建构应大力推进文化自觉、文化情感认同、文化交流实践,而这离不开3方面的基础,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现实基础,文化自觉和认同是文化自信建构的心理基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交流语境是文化自信建构的场域基础。三者共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构。

3.1 中国共产党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奠定强大且有力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与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相关联。影响文化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物质生产方式对精神生产起到最终决定作用。历史上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成熟和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密不可分。同时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息息相关,如人才选拔中强调选贤与能以及制度化的官吏监督制度等,也极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从现实向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中国的经济、科技和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而文化领域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也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短缺的文化生产供给、零散的文化经营活动到繁荣活跃的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从较为封闭的单一的对外文化交流到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开放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更加繁荣,为文化自信的建构也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作为物质支撑,同时还需要比較成熟健全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并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一方面,制度是思想的载体和实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的深厚文化土壤,是制度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也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也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3.2 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筑牢强烈且持久的心理根基

文化自信意味着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清晰认知和认同,这首先要求文化主体具备充分的文化自觉,正如费孝通所言: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8]。换言之,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反省和创建,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的关系,核心在于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意识。这不仅涉及文化主体的认识能力、理性高度、觉悟层级,还涉及客体的历史境遇和系统整合。

新时代文化自信既具有深刻的历史指向性,同时更具有敏锐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文化禀赋极为深厚、文化创造力极为强大的伟大民族。历史上,中国曾创造出辉煌灿烂、举世瞩目、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重要的精神文明传统,也使得中国人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具有极强的尊崇和礼敬之心。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和封建时代的腐朽统治,中华民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陷入了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境遇。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现实境况支配之下的“技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的自我反思,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民族自卑。这种心理深深影响着国人的文化心态,更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高度自觉,没有这种自觉根本谈不上对它的自信。从历史维度上看,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优秀基因有清晰的认知;从价值维度上看,这是对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的深刻认同,其內在要求是对中国自身文化要进行反思、反省和审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心理成熟。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说清楚、讲透彻,才会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基本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知,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提升和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种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自信的过程,正是将自身文化优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过程,可见其并不是纸上推演,更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3.3 多元文化交流语境提供丰富且开放的场域基础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加强了交流和互动,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有能力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传递和提供自己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从全人类的高度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途径,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9]。这首先需要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从历史上看,西方世界在文化上自信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现代性的历史同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西方自我意识无限膨胀,妄称西方资本主义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形态,弗朗西斯·福山称之为“历史的终结”。中国在这种文化语境下需要做的就是树立价值目标上的“他信”,这需要我们做到文化独立,意味着对文化持有自主的判断力,这背后需要我们做好阐释和传播的工作,帮助西方世界更好理解中国特色。树立文化“他信”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树立话语权,彰显中国文化的真正力量和世界意义。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号召力的显著提高,共同指引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时代发展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跨文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与日俱增,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中国文化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这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交往中保持独立自主性的基础。中国道路日渐成熟,并逐渐沉淀成为独特的形式和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发展模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取向建构了新的阐释空间。

其二,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对话是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已然错综复杂,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必然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到差异,进而更加理解自我,这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有了文化自觉,才能实现真正的认同,并在交流互动中确立正确的评价体系。世界其他国家对自由的内涵重点放在“自主”,而中国特有的文化评价体系更看重意志和行动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讲,眼下中国需要在经济领域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核心力量和世界意义,文化独立是目前中国亟须完成的使命。

其三,网络信息化趋势明显,大数据时代方兴未艾,这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构提供新的技术载体。网络文化的兴起为中国拓展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了有效路径。互联网文化创新包容的特性,可以有效拓展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4 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是历史和时代交汇对中华民族提出的使命要求和实践课题,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挺立的坚实基础,蕴含了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中国共产党持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等发展规律。同样,文化自信的建构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实践过程,这不仅是概念的理解和阐释,还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力克艰难险阻的伟大实践;不仅是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更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来源。所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建构,是中华文化走向自立自强的实践过程,也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同步。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2] 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40-45..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4.

[4]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5]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2.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7] 周银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灵魂[J].红旗文稿,2018(5):5-9.

[8] 费孝通.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在“21 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M].济南:民俗研究,200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2-11-15].http://www.gov.cn/xinwen/ 2020-11/03/content_5557023.htm.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