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2016-05-24 08:53陈向阳
当代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陈向阳

面对深刻复杂演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多种外交场合进行系统阐述和充实。展望未来,致力民族复兴的中国将积极引领世界秩序重塑,携手各国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秩序复杂艰难的演变,习近平主席以天下为己任,顺应全球化与各国相互依存大势,致力中外合作共赢,展现中国“大国担当”,提出并不断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牢牢占据了世界秩序重塑的“制高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对外战略思想体系中的“顶层设计”,也是其不断完善中的“世界秩序观”

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首次对外提出各国应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各国都应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而“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了全方位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五大举措:政治上“讲信修睦”、经济上“合作共赢”、安全上“守望相助”、人文上“心心相印”、地区机制上“开放包容”。他强调,“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此次演讲把“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到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上。

在2014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对外工作七个方面的战略布局,其中第一个就是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将周边排第一位并提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说明周边是中国对外构筑“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重点。

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再度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各国应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亚洲命运共同体”包括四大支柱:一是政治上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三是安全上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四是文化上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由此明确了“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递进关系。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演讲,他指出,中华文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帮助巴基斯坦就是帮助中国自己。巴基斯坦是中国最可靠的友邦,中巴关系因而成为被赋予“命运共同体”内涵的第一对双边关系。

同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发表《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讲话,强调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全球合作,他提出了一分为三的“路线图”:核心层是“深化亚非合作”,对接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间层是“拓展南南合作”,扩大治国理政对话交流;外围层是“推进南北合作”,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并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首次系统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支柱:一是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二是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三是经济上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四是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五是环境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恰逢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主席首次登上联大舞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发表高屋建瓴、激浊扬清、指引未来的历史性讲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强调《巴黎协定》是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并就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提出三点主张:一是应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二是应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三是应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习近平主席的开幕讲话与中国的建设性参与对最终达成《巴黎协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外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行合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中华文明以儒家为核心,儒家的“天下观”主要包括“协和万邦”与世界“大同”的思想。前者出自《尚书·尧典》,是对尧帝业绩的称颂,即“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后者出自《礼记·礼运》,也是对上古时代的赞美,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此外,北宋大儒张载提倡“民胞物与”、“仇必和而解”,主张把他人乃至自然万物都视作自己的同胞、朋友,强调以和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二者均有人类命运与共的朴素思想。

二是新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即不以意识形态与制度来划线,而是着眼于彼此的共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在1955年4月召开的印尼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又被扩展为“十项原则”,堪称当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圭臬。

三是“和谐世界”对外战略思想。2006年8月召开的首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其内涵包括四个支柱:政治上致力于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致力于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促进世界普遍繁荣;文化上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倡导世界多样性;安全上致力于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

四是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通过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而“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临的挑战

一是所谓“历史的惯性”和旧的观念作祟。“人类命运共同体”尚处于萌芽状态、“初级阶段”,该理念的最终实现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国际关系的现实是,各国矛盾根深蒂固、错综复杂,对立对抗仍是常态,针对第三方与排他性的集团结盟还有相当市场,文明冲突与歧视屡见不鲜,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霸道强权的冷战思维依旧顽固。面对残酷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确任重道远,只能循序渐进、务实推进。

二是在全球层面,中国提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是各国平等、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其本质是要重塑国际秩序。然而,美国唯我独尊的“霸权心态”依旧,且“霸权行径”升级换代,以所谓“巧实力”压制围堵新兴大国与“挑战者”,极力把持国际秩序主导权。

三是在地区层面,两大“关键地区”不稳定、不确定,地区和平与安全堪忧。其一,亚太地缘战略博弈复杂激烈,美日相互利用。美国为围堵中国,加紧编织同盟与伙伴关系网。安倍对二战侵略历史并无悔改,依旧坚持走右倾化道路。菲律宾在南海倒打一耙、狐假虎威。朝鲜一意孤行,强化核武装。中国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备受掣肘。其二,中东北非乱局难消,区内国家矛盾、教派矛盾等复杂纠缠,美国推卸责任、投机取巧,“变天”与战乱国家秩序重建遥遥无期。

四是具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领域,每个领域均面临严峻挑战。经济上,美国强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企图重新主导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维持“美元霸权”;政治上,西方大国推行“普世价值”,伺机策动“颜色革命”;安全上,美国谋求军事霸权,压制新兴大国崛起;文化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明冲突与种族歧视明暗交织;环境上,人类的无限欲望与自然的有限能力反差巨大,减缓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知易行难。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的基本路径

稳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以“一带一路”为引领,以“利益共同体”为纽带。具体路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战略文化上古为今用、返本开新,包括创新“合纵连横”,弘扬义利兼顾、德力具足、刚柔并济的“务实王道”。其中,“新合纵”要按纵向地域和对象国推进,包括周边、亚非及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三个层面。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大国关系致力于“和而不同”,防止掉进“修昔底德陷阱”。“新连横”要按横向领域推进,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环境五大领域,重在规则博弈与秩序重塑,扩大自身及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务实王道”,即两手并举、双管齐下、恩威并施,区别对待不同对象。

二是未来五年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重点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外合作共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打好基础。“十三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提出了“开放发展”的新理念,强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三五规划”第11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更明确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战略互信、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健全“一带一路”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积极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充分发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桥梁纽带”作用。

其二,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推动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构建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建设,打造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

其三,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环保、卫生及中医药等领域合作,推动建立“智库联盟”。

综上所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兼顾现实针对性与长远方向性,净化与升华了当今国际关系思潮,具有深远影响与巨大生机。展望未来,致力民族复兴的中国将弘扬义利兼顾、德力具足、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务实王道”,迎难而上、稳中求进,积极引领世界秩序重塑,携手各国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张凯)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