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效力实证研究

2023-02-21 22:12朱晨舒毛艳枫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实证研究一带一路

朱晨舒 毛艳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为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培养新形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们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化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体系的重要课题。该文选取跨文化能力中的跨文化效力作为研究内容,利用陈国明和Portalla设计的量表,调研3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生跨文化效力现状,分析影响跨文化效能的因素;根据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培养模式,探讨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硕生跨文化效力策略,提升专业素养和对外交流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效力;实证研究;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167-0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Effectiveness of  MTCSOL Students

Abstract: With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influence, the cause of Chinese langua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boom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specialized talents required by the new situation, we have internalize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Master's degree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In this paper, the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scale designed by Chen Guoming and Portalla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TCSOL)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models of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strategy of MTCSO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mproves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foreign communication ability, tells Chinese stories well, disseminates Chinese voices well, and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Universities; MTCSOL students; Cross-cultural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External communication

1 跨文化效力研究背景與现状

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海外“汉语热”持续攀升,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我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共有343所,毕业生规模约16 000次。近年出台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1]和《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分别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技能,这些阐述直指跨文化效力,要求当代汉硕生需要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3]。

本次研究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汉硕生”)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782条结果(截至2021年7月7日11:00),从2007年6篇论文增加到2020年68篇。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曾在2012年达到第一个高峰,与同年“国家汉办”出台新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不谋而合;随后在2018年重新掀起“研究热”,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论文选题等方面(见图1)。

跨文化效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为层面,指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达成工作任务或沟通目的的能力,它与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意识三足鼎立,共同构成跨文化沟通能力模式。跨文化效力专指沟通的技巧,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行为面向,根据 Portalla & Chen(2010),跨文化效力涉及6项因素,即行为弹性、互动松弛、尊重对方、讯息技巧、身份维持和互动经营[4]。

在国内,研究跨文化效力的学术论文仅有10余篇,主要是分析跨文化效力与跨文化交际焦虑的相关性[5]、跨文化效力与跨文化敏感度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6],或应用跨文化效力量表进行实证调查[7],系统研究跨文化效力的文献著作寥若晨星。因此,本文通过跨文化效力量表对高校汉硕生进行实证调查,首先了解汉硕生在跨文化效力6个维度的基本情况;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探讨不同高校的培养模式与跨文化效力6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测定影响跨文化效力的变量。最后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和建议,提升汉硕生的专业素质及文化传播力。

2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效力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跨文化效力量表以及本研究團队设计的个人信息测评,借助学校广泛建立的合作交流平台,对高校汉硕生跨文化效力展开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的发放范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烟台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根据问卷有效回收数量,选取样本量较大的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大学进行数据分析(共计208人次)(见表1),并做跟踪调查和抽样访谈。

总体而言,学生在讯息技巧维度表现最不理想,平均分只达到2.7分左右,与尊重对方(M=4.07)相差甚远。讯息技巧是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实现交流的能力,要求说话者能够判断合理使用和判断描述性讯息和支持性讯息,从口头语言到肢体语言,都对谈话人有很高的标准。量表调查显示,136名学生明确表示,在交流过程中自己的语法有问题,99名学生坦言在交流过程中经常未能领会部分谈话内容,所以此维度表现普遍不佳。另一方面,汉硕生自身专业素养和跨文化经历让他们更容易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理解文化多样性,所以尊重对方维度得分最高,也证明汉硕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外,在行为弹性方面个体差异明显,最低分为2.54分,最高分为3.42分,离散程度高。具体而言,行为弹性指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表现得当的能力,它不仅要求“能说会道”,还需要“察言观色”,因此受试者表现迥异,不尽相同。互动松弛指交流时的放松程度,平均分为3.14分;身份维持指交流时保持自己身份和维护对方身份的能力,平均分为3.27分;互动经营指控制整个交流过程的能力,平均分为3.3分,在问卷结果和初步调查中,汉硕生在这3个维度的差别不甚显著。

3 三校汉硕生跨文化效力培养特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和苏州大学3所高校在培养计划设置时都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国际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研习,重视汉硕生的文化敏感度以及文化自觉意识,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跨文化效力,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各有千秋。通过量表数据和问卷追踪,发现培养策略与跨文化效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为培育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提供参考。

3.1 南京师范大学汉硕生培养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师范教育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提升学生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据表1可知,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行为弹性与互动经营两个维度的表现较为出色,平均分达到3.13分和3.44分。个人信息测评显示,参与问卷的98名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中,有55人都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出国率达到56%。根据问卷回访,大多学生表示他们在国外的经历让他们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更有自信,并且知道如何进行合适的交流。本次研究利用SPSS将问卷第一部分(个人信息)第7题(你是否有国外留学经历/工作经历?)与行为弹性、互动经营两个维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p值均<0.05,结果是显著的,表明学生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对这两个维度有影响,也说明南京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培养和发展,与学校的培养理念密不可分。此外,学校规定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分别为2周和6个月,保证学生都有半年以上汉语教学实习的经历,可以外派顶岗实习,也可以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丰富多元的国际平台和充足大量的实践机会保证跨文化交流时长,从客观条件方面为学生专业成长做好铺垫。因此,在与不同文化人群交流时,他们更有经验和自信,在相处过程中也更有能力把控全局的能力;由于经常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所以即使在不同情况下他们也能举止得体、“八面玲珑”。

3.2 江苏大学汉硕生培养特色

江苏大学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典型文化场景和非遗技艺,创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量表结果显示,江苏大学的汉硕生在跨文化效力测试第15题(在交流中,我总是会尊重和我文化背景不同的人)、20题(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时,我总是对他们的意见表示尊重)的表现比较突出,平均分分别达到了4.55分和4.27分。前期调研显示,88%的学生表示与其他文化的外国人有过交往和成功的跨文化交往经验。利用CORREL函数进行相关性计算,发现3组数据中的λ系数都大于0.4,表明成功的跨文化交往经历和尊重外国文化之间相关性较强。问卷回访中,学生表示他们有很多“便利自然”的机会和外国留学生交流,在平等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文化互动,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尊重他族文化和人群。在校内,江苏大学汉硕生可给留学生授课;也可独立承担、组织策划面向海外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如包饺子、茶文化、中国剪纸;还可在定期举办或承办的大型留学生活动中担任志愿者,如每年5月举办国际文化交流节等[8]。通过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经验,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更能尊重和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

3.3 苏州大学汉硕生培养特色

苏州大学依托区域文化,开发地方特色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与专业素质。根据量表,苏州大学的汉硕生在第9题(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我能够恰当地使用眼神交流)和第17题(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时,我发现与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表现突出,平均分分别达到3.6分和3.4分。尤其在交谈相处方面表现突出,学生自我放松程度较高。后期回访发现,苏州大学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过程管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学生表示这样的环境不仅锻炼他们运用汉语国际教育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引导他们学习如何与外国人进行合适的交流。同时学校搭建全方位、多渠道、跨文化社会实践平台和教育实习基地,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魅力与特色,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共情能力提高;量表调查显示,有近70%的学生表示自己容易认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此外,苏州大学文学院开发区域特色课程,创立博雅教育模式,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内化,因此学生在交往中更有文化自信,文化交流互鉴意识也随之增强。

总体来说,学生的讯息技巧维度表现不佳,根据量表数据(第6题、第12题)的反馈,在课程设计上,不仅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也要重视语法、听力等基础课程;同时,日常英语口语语法以及听力技巧的教授也不容忽视。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课程设置要兼具实用性和工具性,要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在互动经营方面,只有45%的学生可以有效地回答问题,43%的学生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提高汉硕生基础交流能力也至关重要。高校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9],重点考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检验跨文化效力培养的整体效果,并做到及时反馈和更新。

4 结语

为奠定坚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能力,3所高校全方位全过程培养汉硕生综合实践与文化传播能力,各有所长,异曲同工。调查发现,学生的国外留学、实习或工作经历,对行为弹性、互动经营有积极影响;充足的跨文化交流机会、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使得学生更能尊重对方;大量教学实践及经验,让学生在互动松弛、尊重对方维度方面表现更为理想。

在实习实践方面,3所高校都积极搭建跨文化交际实践平台,加强校际、国际交流,增加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自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重视中化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值得一提的是,调研中还发现注重语法和听力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沟通技巧和能力也同样重要,实践与书本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多元文化背景下漢硕生跨文化效能的措施[10]。提高汉硕生的跨文化效力,就是提升汉硕生汉语言文化传播效能;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培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从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关于转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EB/OL].(2008-04-25)[2022-10-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 _826/200712/t20071210_82702.html.

[3] 任晓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J].社会科学家,2018(12):146-151.

[4]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赵翔.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效力与跨文化交际焦虑的相关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3-117.

[6] 谭丹.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参与者的跨文化敏感与效力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7(6):95-101.

[7] 刘涵. 跨文化效力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验证[J].文化学刊,2018(3):10-12.

[8] 陈丹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178-179.

[9] 刘雪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探微[J].海外英语,2019 (4):136-137.

[10]张倩.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途径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0):186-187.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实证研究一带一路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