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义雪 薛小姣 王欣雨
摘要:该文通过声学实验研究,对比江淮方言区和吴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在F1、F2及时长方面与本族语者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两个方言区受试的单元音产出无论是发音位置还是发音时长都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如低元音/ɑ:/,/?:/和/?/的舌位显著偏高;除/?/之外,单元音的发音时长比本族语者明显更长;很难区分/ɑ:/-/?/。此外,还发现吴方言受试可以通过发音位置和发音时长区分/i:/-/i/,但不能根据发音位置有效区分/u:/-/?/;江淮方言受试能够区分/i:/-/i/和/u:/-/?/的时长差异,但不能从发音位置区分这两组长短元音。
关键词:单元音;母语迁移;江淮方言;吴方言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046-05
An Acoustic Analysis of English Monophthongs b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alect Background
—A Case Study on Jianghuai and Wu Dialect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coustic features of ten English monophthongs produced by English learners from Jianghuai and Wu dialect reg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peakers from the two dialect regions and the native speaker in terms of tongue position and duration of articulatio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tongue height of low vowels /ɑ:/, /?:/ and /?/; both produced most of the monophthongs with significantly longer duration than the native speaker; and /ɑ:/-/?/ was the most difficult pair to discriminate for both. In addition, speakers from Wu dialect region could discriminate /i:/-/i/ by tongue position and duration but failed to /u:/-/?/ from pronunciation position. Speakers from Jianghuai dialect region could discriminate the dur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i:/-/i/ and between /u:/-/?/ but were not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them by pronunciation position.
Key words: English vowels; Language transfer; Jianghuai dialect; Wu dialect
1研究背景
隨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仍然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使用和学习英语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Simons和Fennig[1]预估全球约3.78亿人将英语作为母语使用,7.43亿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使用,2022年最新统计调查发现全球英语使用者的总人数增长到15亿左右[2]。近几十年来,这个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也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Kachru[3]将世界英语分为3个同心圈,即内圈、外圈和扩展圈,其中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属于内圈,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人属于外圈,而将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人则属于扩展圈。不同英语变体之间由于学习者带有不同的母语背景,其发音上的差异最为明显。我国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多种多样,产生了很多差异较大的语音系统,各方言区的英语学习者产出的英语也具有不同的发音特点。如,姜玉宇[4]发现河南方言区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i/、/?/、/?/、/?/、/ɑ/的发音上存在明显差异;代显君[5]研究青岛方言对摩擦音/θ/、/?/产生负迁移作用;王璐和刘晓敏[6]发现东北方言因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形成粗犷豪爽的风格,所以该方言区学习者单元音的舌位、开口度与标准英语存在显著差异等。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使用人数众多,共有约1.6亿的使用者,而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分析方言对英语发音的迁移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声学实验,对比两个方言区的受试与本族语者在单元音的第一、第二共振峰和发音时长方面的差异,总结出其发音特征,从而提供有参考性的语音教学意见。
2研究方法
单元音是英语中最基本的元音,是单独存在的元音,而双元音则是由两个单元音组合而成的元音,所以双元音也被称为二合元音。发元音时,说话者声道的打开程度很大,气流不受阻碍,因此单元音的音质较为稳定。元音的声学特征主要是由共振峰的位置及发音时长决定的。共振峰是声道自身的特性,是在声音频谱中能量较集中的区域,其频率由声道的形状所决定,而声道的形状又由发音器官决定。因此,共振峰是元音音质的关键因素。第一共振峰F1与元音的高度成负向相关:F1越小,元音舌位越高;第二共振峰F2反映元音的前后:F2越高,元音舌位越靠前;第三共振峰F3与元音音质关系不大。因此,本研究分析江淮方言区与吴方言区受试英语单元音的声学特征时只采用F1与F2的值。此外,单元音的发音时长也是区分长元音和短元音的重要因素。因为参加本研究的受试发音基本都为美式英语,所以本研究将重点对比分析两个方言区大学生与美国本族语者在单元音发音上的差异。
2.1研究对象
32名来自扬州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本实验,其中来自江淮方言区和吴方言区的学生各16名。32名学生均为女性,其年龄在18—20岁之间,他们都有超过8年的英语学习经验。考虑到有些家庭以普通话为主进行日常交流,为了确保所选受试的方言环境符合要求,实验开始前受试需要填写一份有关其语言环境的问卷。本研究只选取了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城市,且家庭成员日常交流以方言為主的受试。江淮方言受试主要来自南通、南京、盐城、镇江和泰州,吴方言受试主要来自无锡、常州、苏州这3个城市。
2.2研究材料
本研究的朗读材料为20个单音节单词,其中选取10个包含目标音 /i:/、/?/、/e/、/?/、/u:/、/?/、/ɑ:/、/?/、/?:/、/?/的单词(如表1)。所有语料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录音的,录音设备为手机,录音文件的格式为WAV。共获取32份语料,朗读语速适中,每份录音的时长约为40—45秒。除了32份来自江淮与吴方言区的大学生的语料之外,本研究还包括一份美国本族语者(女性)的语料,以便对比两个方言区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单元音发音的差异。
2.3实验过程
研究者通过语音实验软件PRAAT从20个单音节单词中截取包含目标音的10个单词,依次对每个语料进行标注、共振峰F1和F2值提取及记录元音发音时长。将这些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计算。最后,分别计算出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及本族语者每个单元音发音时长的平均值和F1、F2的平均值(如表2),并进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取单元音F1、F2值时会受语境、语速、语调的影响,本研究为了收集较为稳定可靠的数据,均是在单元音的稳定段(steady-state)获取F1、F2及发音时长。然后,基于获取的数据对两个方言区受试和本族语者的单元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江淮方言区与吴方言区受试英语单元音的发音特点。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第一共振峰F1的比较
如上文所述,F1值越大,发单元音时,说话者的舌位就越低。
首先,从表2(纵坐标F1)可以看出,两个方言区的受试发/?/、/ɑ:/和/?:/三个元音时,舌位显著高于本族语者。这说明受试发这3个低元音时,其嘴巴开口度过小。发单元音/?/时,说话者需要将双唇尽量向两侧平伸,张大嘴巴,压低舌头,为中国学习者带来很大挑战。另外,江淮方言中存在/?/和/a/两个元音,而单元音/?/发音则位于/?/-/a/之间,因此对于江淮方言区受试来说可能很难准确把握/?/的发音。同时,吴方言中也存在与元音/?/相似的音,受试会习惯性地用方言中发音相似的音来代替单元音/?/。此外,除了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外,受试发这3个低元音的开口度较小,也可能与其心理因素有关,不少受试认为说英语时开口度过大会略显夸张或令人尴尬。
其次,两个方言区受试发/i:/和/u:/两个高元音时,舌位明显低于本族语者。发这两个长元音/i:/-/u:/时的舌位高度越低,说话者的开口度则越大。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由于其方言的负迁移作用,因为两种方言中都存在元音/i/和/u/,但并不存在长短元音之分。因此,两个方言区受试倾向于拉长方言中/i/和/u/的发音,以此来代替英语元音/i:/和/u:/的发音。在发单元音/i:/时,应微微张嘴,将嘴唇向两边伸展,绷紧舌肌,同时把舌前部向硬腭抬起。两种方言中/i/的发音也需要稍微张开嘴,但嘴唇向两边伸展得少一些,舌肌放松。同样,英语元音/u:/和方言/u/在发音位置和唇形上有所不同。
最后,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方言区的受试对/e/和/?/的舌位高度把握最好,与本族语者较接近。但是低元音/ɑ:/的舌位明显过高,说明两区受试容易将/ɑ:/混淆为/?/,造成发音偏误。
从整体来看,与本族语者相比,两个方言区受试产出的多数单元音的舌位偏高。从图1可以看出,两区受试/i/、/?/、/?/、/?/、/ɑ:/和/?:/的F1都低于本族语者,这说明他们在发这些单元音时,开口度较小,发音不够饱满。同时,江淮方言区受试与吴方言区受试相比本族语者的发音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吴方言区受试发/i:/、/?/、/?/和/?/音时舌位高度与本族语者相对更加接近。
3.2 第二共振峰F2的比较
F2反映出说话者发单元音时其舌头前后的位置,F2越大,舌位越靠前;F2越小,舌位越靠后。
首先,观察图1的横轴F2值,可以发现江淮方言区受试发/i:/-/i/、/?/、/u:/和/?:/时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江淮方言区受试发/i:/、/?/和/?:/时,舌位过于靠后,而发/i/和/u:/时,舌位却比本族语者明显靠前,尤其是单元音/u:/。如上文所述,江淮方言中/i/和/u/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说话者发/i/和/u:/时舌位太过靠前。此外,可以发现江淮方言区受试无法从舌头前后位置有效区分/i:/-/i/。但吴方言区受试似乎没有受到其方言元音/i/的影响,因为从图1可以看出吴方言区受试发单元音/i/的F2值与本族语者基本相同,在区分/i:/-/i/的前后舌位上比江淮方言受试表现得更好。
其次,吴方言区受试发/u:/、/?/和/?:/时的前后舌位与本族语者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图1横轴F2反映出吴方言区受试发/?/和/?:/的 F2显著小于本族语者,说明他们的舌位比较靠后,而单元音/u:/的F2显著高于本族语者,说明吴方言区受试与江淮方言区受试一样受其母语的影响,在发/u:/音时舌位过于靠前。两种方言中的元音/u/发音时,说话人的舌头不需要向后移动到软腭,其唇形偏圆。但是发英语元音/u:/时说话者需要将舌向后缩起,并将舌后部向软腭抬起, 舌尖离开下齿,而发短元音/?/时,说话者的发音应当迅速有力。Flege[7]认为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音差异越小,第二语言学习者发出的语音准确度越低。因此,由于方言带来的负迁移,两区受试很难发出与本族语者接近的/u:/-/?/,这也印证了司徒欢[8]的研究结果: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u:/-/?/是最难发音的。黄秋文等[9]也发现与其他单音元音相比,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单元音/u:/的正确产出率最低。
从整体来看,F2的总体趋势表明两区受试在发多数单元音时,其舌位比本族语者更靠后。从图1可以看出除/i/和/u:/外,江淮与吴方言区受试的F2在不同程度上低于本族语者,其中/?/、/?/和/?:/最为显著。另外,相比之下,江淮方言区受试的舌位整体上比吴方言区受试更靠前一些。
综合第一、二共振峰来看,与本族语者相比,两个方言区受试单元音发音存在一些共同和各自的发音特征。共同的發音特征是:/?:/的舌位过高,过于靠后;/i:/的舌位偏低;/u:/的舌位过低,过于靠前;很难有效区分/ɑ:/-/?/;/?/和/ɑ:/的舌位过高;舌位整体呈现偏高靠后的趋势。此外,江淮方言区受试发/?/时,舌位偏高靠后;对/e/和/?/的舌位掌握较好。吴方言区受试对单元音/e/的掌握最好,并且在区分/i:/-/i/上表现更好。
3.3发音时长的比较
图2是江淮、吴方言区受试与本族语者10个单元音发音时长的对比图。基于图2,可以发现两区受试都能很好地从发音时长上区分/i:/-/i/和/u:/-/?/这两组长短元音,但其发音时长远远高于本族语者。根据表2的发音时长数据计算出江淮、吴方言区受试发/u:/的平均时长比本族语者分别长107.7ms、131.5ms;两区受试发/?/的平均时长比本族语者分别长62.8ms、85.4ms。这说明两区受试都有意识地用时长来区分长短元音/i:/与/?/和/u:/与/?/。但是,他们对时长差异的过分关注可能会导致其单元音的发音时间过长。
首先,就另一组长短元音/ɑ:/与/?/的时长差而言,江淮、吴方言区受试的时长差与本族语者相比并不显著。根据表2的数据得出本族语者相差127.1 ms,吴方言区受试相差13.3 ms,江淮方言区受试的时差几乎相等,说明两区受试不能准确地从发音时长上区分/ɑ:/与/?/。这一发现与代春倩和甘露[10]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与所选的目标词有关。代春倩和甘露两位学者的实验中,分别选择hard和hud作为元音/ɑ:/和/?/的目标词,而受卷舌音/r/的影响,说话者会有意识地拉长/r/前面元音的发音时长,因此/ɑ:/和/?/的发音时长差异出现了不同的研究结果。
其次,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吴方言区受试单元音拖音的现象比江淮方言区受试更严重。吴方言区受试的元音发音时间总体上明显比江淮方言区受试和本族语者更长(单元音/?/除外),其中/i:/、/u:/和/?:/最为显著。另外,江淮方言区受试对/e/、/?:/和/?/的发音时长把握较好;吴方言区受试对/e/和/ɑ:/的发音时长把握较好。而整体来看,两区受试单元音发音时长明显比本族语者更长。
4 结语
本研究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基于母语迁移理论,对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单元音声学特征与本族语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区受试的单元音产出无论是发音位置还是发音时长都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从整体来看,两个方言区受试的舌位图比较集中,且多数单元音舌位偏高靠后,发音时长明显长于本族语者。本研究对江淮方言区和吴方言区的英语语音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单元音时舌位及唇形的变化,提醒学生舌位不能抬得过高,也不能太过靠后,注重培养学生对发音位置的重视。其次,教师在讲解长短元音/i:/-/i/、/u:/-/?/和/ɑ:/-/?/时不能只强调时长的差异,更要注重讲解舌位、唇形的差异。最后,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将汉语韵母与英语元音的发音区别进行对比讲解,改正一些学生用汉语拼音或方言代替英语发音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SIMONS G F, FENNIG C D.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Americas and the Pacific[M].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c Pub, 2018.
[2] SZMIGIERA M. The most spoken languages worldwide in 2022[DB]. Statista, 2022.
[3] KACHRU B B.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 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C]// QUIRK R, WIDDOWSON H. English in the World: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11-36.
[4] 姜玉宇. 基于语音库的英语学习者元音声学特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4): 23-27.
[5] 代显君. 青岛方言对英语摩擦音发音的影响[J]. 海外英语, 2015(24): 221-222.
[6] 王璐, 刘晓敏.东北方言对英语单元音学习影响的声学实验研究[J]. 文教资料, 2017(12): 200-202.
[7] FLEGE J E. The production of "new" and "similar" phones in a foreign language: Evidence for the effect of equivalence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Phonetics, 1987(15): 47-65.
[8] 司徒欢. 中国学生英语元音发音的实验研究[C]//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天津, 2010: 447-453.
[9] 黄秋文, 袁志明, 田润芬. 基于语料库的本科生英语元音习得实证研究[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 41(6): 77-82.
[10]代春倩, 甘露. 江苏省三大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单元音发音时长状况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 31(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