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京剧特色课程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3-02-19 11:36王珊珊
求知导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五育融合

摘 要: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立足儿童立场,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秉承“艺润生活、美养心灵”的理念,基于创新、融合理念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了京剧特色课程,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丰富了学校的美育课程内容。因此,基于儿童立场对京剧特色课程的育人路径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儿童立场;京剧特色课程;五育融合

作者简介:王珊珊(1981—),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美德;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文化自信。如何让课程与学生成长需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弘扬民族文化,把握时代特征,以儿童立场为视角,基于创新、融合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进行创造性开发和实施,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加强课程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内容。

一、课程实施背景

(一)国家政策方向与新课标理念引领

1.国家政策要求

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2.新课标引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原有的以音乐、美术两科为主体的架构改为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门学科为主体的架构。新课标明确了“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二)京剧特色课程的育人价值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的极佳载体。近年来,我校将“儿童立场”“五育并举”“创新融合”的教育理念有效地融入京剧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中,将京剧艺术元素在多学科课堂教学中拓展融合,同时以金帆京剧艺术团为特色引领开展跨学科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力求做到“课程育人”。

(三)京剧课程的实施现状与问题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中小学在实施京剧進校园及学生京剧社团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遇到了瓶颈和困惑,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只停留在戏曲教学、比赛、演出层面,而忽视了对戏曲进校园育人价值的多元探索;部分京剧传统折子戏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导致他们在学戏演戏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知与行无法统一等。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戏曲专业演员,而是通过校园京剧等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欣赏京剧,热爱国粹,自觉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四)坚持儿童立场的教育诉求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在儿童教育过程中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粹艺术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文化传承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这是明确的有关儿童立场的教育方针,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儿童立场”是我校的办学立场。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我们坚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当作成长中的人来引导、把儿童当作社会中的人来培养、把儿童当作完整的人来尊重”。让课程与学生的兴趣、需求保持一致,激发儿童成长的内驱力,促进儿童有效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原点和终点。

二、课程实施过程

(一)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是艺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基于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特征而提出的具体目标,体现学科内容、活动特征与学段特点等。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1.培养学生的“中国式审美”素养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本课程体系通过聆听、对比、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多角度引导学生了解行当特征、学习身段表演、体验京味儿念白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感受到京剧的魅力,提升“中国式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

京剧是融演唱、表演、念白、演奏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学生在本课程体系学习过程中通过多角度学习、参与,感受、体验京剧中的“字儿、气儿、劲儿、味儿”的特点。在活动课程中参加京剧社团传统剧目和原创剧目的排练,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能得到全面提升。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

我校金帆京剧艺术团立足儿童立场,创编出适合学生排演观看的系列原创京剧。同时,通过学生的原创校园京剧案例,探索出适合更多学生的校园京剧欣赏校本课程。学生通过跨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创造能力,又能培养协同发展的合作意识。

4.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京剧拥有丰富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京剧校本课程能让学生通过经典剧目的赏析了解京剧行当的“生旦净丑”;通过京剧的“唱念做打”感受京剧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统美学内涵和民族精神内涵,使得学生学习京剧的过程层层深入。这样充满趣味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

(二)课程内容

根据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基于儿童立场的办学宗旨,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京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最初,我校在音乐课中融入京剧知识的讲解,随着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学校单设了京剧课。一、二年级开设京剧融合课(见图1),三年级开设京剧课程(必修课),四到六年级开设京剧融合课(选修课)。

“做最好的我”是我校的核心价值选择,京剧课本剧的编创过程也是每个学生践行“做最好的我”的过程,如将语文教材与京剧相结合。在语文教材中,有直接跟京剧相关的课文,比如《梅兰芳》《京剧趣谈》等,还有很多教学素材可以和京剧巧妙地结合起来。本着育人价值是原创京剧课本剧必备内涵的理念,我们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学”和京剧中的“演”,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碰撞。

又如,结合社会热点,创排现实题材京剧。2019年以来,党和国家大事、喜事不断,我校以此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把戏曲进校园的教学工作重点放在了现实题材、红色题材、冬奥题材等领域。在坚持原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现融合与跨界,做到传统文化与美育、德育相结合,五育并举,培根铸魂。

三、课程评价

(一)坚持“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理念

在京剧特色校本课程中,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坚持“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理念,以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

(二)坚持多主体评价方式

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教师、同学、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在京剧特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创意实践活动中的进步,欣赏、尊重学生有创意的、独特的表现,并予以鼓励,帮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艺术潜能,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提升表演水平,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

(三)重视表现性评价

京剧特色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学生通过执行“表现性任务”把艺术能力可视化,教师则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评价。如在我校三年级京剧必修课程中,期末会举行“班级京剧日”,教师将表现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中。通过各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以及学科能力中的素养要求——会演唱、会欣赏、会创造、会合作、会表现,用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课程开展成效

在戏曲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京剧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热爱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又能兼顾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一)育人效果

1.唱念做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京剧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了京剧。小学毕业并不是京剧学习的结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才刚刚开始。多年来,我校对戏曲教育的重视及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学生心中悄然埋下一颗热爱京剧的种子,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磨炼钻研,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从京剧课程延伸到京剧课本剧的编创,逐渐培养出了“全能型教师”。教师们潜心钻研教学——京剧课程如何基于儿童立场?如何编创出更好的原创校园京剧作品?为什么小学要进行戏曲教育?戏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研究、总结、反思,许多疑惑一一得到解答,我校的戏曲教育似乎也走出了一条新的路线。在磨炼钻研中,教师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课程成果

1.教材开发成果

我校研发了《走进京剧——学生读本》《原创京韵古诗》《戏剧体验与表演》《走进京剧》等学生读本与教师参考书。

2.学校京剧比赛成果

我校原创京剧《红·传》《精忠报国》《龟兔赛跑》《双奥情》《家国情》《追梦》等在重大演出和比赛中取得佳绩:连年摘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荣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银奖,连续荣获北京市艺术节、国戏杯金奖,连续荣获海淀区艺术节金奖等。

五、京剧特色课程的创新点

(一)以金帆京剧艺术团为引领,创新课程结构,打造覆盖全体学生的戏曲教育

我校传承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2003年把京剧引入课堂,2011年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称号。我们的戏曲教育,面向人人,人人参与,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让学生在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上既有基于新课标的融合课程(1—6年级艺术课程中戏曲的融合),又有基于学校特色的京剧必修及选修课程,还有以“金帆京剧艺术团”为龙头引领的京剧社团活动课程。

(二)儿童视角下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原创校园京剧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以儿童立场为视角,以京剧为艺术表现载体,大胆融合创新,根据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故事、寓言故事、现实热点,与音乐、舞蹈、话剧等舞台艺术形式相结合改编而成,具备育人功能的一种新型儿童戏曲表演形式。实践证明,原创校园京剧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拉近了京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正是这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戏曲教育模式,使得更多的学生爱上了京剧。

(三)充分发挥戏曲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校戏曲教育从儿童视角着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京剧教育中,以学生喜欢的形式,用寓教于樂、润物无声的方法,充分发挥戏曲的育人功能,使得学生在提升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自觉体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京剧作为艺术教育载体,通过演出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京剧特色课程营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学校美育的发展。京剧特色课程也在全国多地进行推广,以讲座、培训、研讨、协作、送课等方式实现课程及教学成果共享。

我校京剧特色课程,特别是原创京剧课本剧系列体现了五育融合的理念。京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和学校德育资源融合,尤其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建设中,京剧对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有裨益,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宝贵资源。虽然在原创校园京剧方面我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今后的戏曲传承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将继续在学校“艺润生活,美养心灵”的美育工作理念引领下,继续努力,把戏曲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更好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内容,以金帆京剧团为龙头和抓手,基于儿童立场,促进校园京剧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14.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五育融合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