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蕊(营口理工学院/辽宁省营口市) 寇鑫(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营口市)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必须要顺应新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的开展,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受到外界环境和学生自身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德育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工作方式的创新才是高校打破德育瓶颈的关键,高校必须要结合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针对性解决问题,体现德育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有效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随着世界格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纷至沓来,多种的文化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使得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思想浪潮的冲击,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网络环境是十分复杂的,高校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无法做到精准筛选,良莠不齐的网站迷乱了学生的视线,多元化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影响了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甚至与我国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对高校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出现了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一部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认知不足。再加上长期处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高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大多数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固定的教学模式也会阻碍德育的开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一些负面的观念在学生当中蔓延,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浮躁的社会意识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发展。一些学生忽略了自身的价值,理想信念淡漠,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很多高校无法适应教育变革的趋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较为忽视。现阶段高校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开展灌输式的教育,空洞的说教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目标脱离了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偏离了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使得德育的开展不具备针对性。德育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属于社会性学科,若是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做好德育工作。现阶段,高校的德育教师大多数理论基础不够深厚,学生的创新意识很是淡漠,高校的德育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偏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果。高校在不断扩招,急剧增长的学生队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德育的难度,教师队伍数量的不足,阻碍了德育的有效开展。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灌输式的教学占据了高校德育教学的核心,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只是引导学生学习概念性的知识,很少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长此以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导致学生错误认识德育课程,这样的教学为德育工作的转型带来了诸多的难题。高校的德育工作局限于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单一的讲述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师生的互动十分欠缺,被动的理论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很难充分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虽然说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采取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旧是照搬教材中的内容,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和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很多高校没有将德育放在教学体系的首要位置,难以实现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融入,高校德育体系尚未建成,德育内容十分落后单一,这些问题导致德育的预期目标无法实现。
高校学生处于朝气蓬勃的发展时期,身处于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变革时代当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学生的人生观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多元化的发展成为新的趋势。学生的思想越发的丰富,面对这群学生,高校的德育工作若是不进行创新,跟随时代变革的趋势,就很难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缺少了对学生的了解,德育工作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新时期的背景下,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才是德育的关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说是德育发展的突破口,必须要客观理智剖析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问题,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这才是高校德育的重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故步自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和谐社会为导向,注重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高校教师需要明确德育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此外,高校还需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之间思想水平和个性上的差异,针对性开展德育,实现高校德育质量的提升。
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中,网络环境可以说是技术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现代化命题,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加强德育工作的网络建设,把握住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才是提升德育教学效率的关键。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学生成才的核心,高校在组织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不能只是将德育场所局限在课堂或者是校园当中,需要主动占领网络德育的新阵地,将互联网当作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德育工作要聚焦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网络化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出一个有效的高校德育工作开展模式,形成一个平等互动、具有话语主导权的网络德育工作机制。高校需要在主题网站或者是学校的官网上开展德育工作,加强网络化平台的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体的主流价值观念,引进先进的文化,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建设。此外,高校还需要注重对学生主体自觉性和自律性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从而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德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德育的时代特征,高校必须要积极构建网络化的平台,实现现代化的德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德育理念的转变,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引导,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要转变自身的德育理念,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模式,主动引导学生,实现德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本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究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此外,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高校教师要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之上,深挖新时期德育的内容,明确新时期的理念信息和民主法制,组织学生开展形式政策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以此来补充高校的德育内容。此外,在德育工作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进行探索和思考,不断完善新时期德育的工作机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对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来更新德育观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德育的新路径。高校要转变填鸭式的德育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心理咨询平台,以此来丰富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必须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要将学生看作德育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课堂核心位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德育的目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指的是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外部教育的影响,进而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这就是心理教育的主体效应。因此,在高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变成自身的行为和习惯,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实际生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学生的教育必须要重视社会的体验感,要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只有通过真实的体验,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接受社会上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才是发挥德育作用的有效方式。教师不能忽视德育中的养成环节,要重视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内心的触动和变化,必须要把握德育的核心,将道德观念进行简化,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社会性规范。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外界的诱惑,只有通过真实的体验,学生才能够学会分析和选择,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才是德育最为有效的方式。高校教师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德育,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可以定期举办与德育有关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谈一谈职业道德,这样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道德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养老院或者是福利院去进行志愿服务,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品质。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着较高思想觉悟和社会觉悟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是提升德育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道德理念的培养者,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活动,这就要求高校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来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特征来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定期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高校可以联合企业,让学生定期到用人单位中实习,体验工作的艰辛,通过这样的体会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自身的理想。校企合作的开展还可以影响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培养出一个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科学的德育内容是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核心,传统的教学内容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趋势,高校德育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必须要针对现有的德育内容做出调整和创新。高校需要立足自身的实际,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心理变化来制定德育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研究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价值取向,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难点问题,确立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德育内容。高校德育的考核评价体系急需更新,以往的考核主要依靠党团部门、思政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来开展,这样的评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德育考核工作需要有多个主体参与进来,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多元化。此外,还需要进行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需要提出新的评价方式,通过考核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改正。评价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内容要做到具体,标准要做到统一,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评价的公正和公开,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提升德育评价的有效性,用评价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进行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及路径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变革模式。处于新形势的背景下,社会发展更多需要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这里的高素质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具备较强的思想觉悟和较高的道德素养。德育工作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很有帮助,高校必须要重视德育的开展,积极创新德育模式,发挥德育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