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香珍(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城厢中心学校)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培养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首先,语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感出色的学生具有较为敏锐的直觉,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作者文章中的细节就可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更好地对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解答。其次,语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逻辑性较强的内容,那么,语感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最后,语感能够提升学生的交流以及沟通能力。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语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以及准确地捕捉到对方话语中的关键信息,进而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写作以及阅读能力比较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以讲解和分析为主,并没有对学生实际的写作以及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及学生整体感知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方面,继承教学方式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重视对阅读材料的把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材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好的语感。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上,学生的语感形成在对材料的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诸多方面,主要包括学生感悟能力的形成以及认识能力的提升等。
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阅读活动。在当代社会,阅读变得更加普及,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所以人们提倡的学习化社会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人们应该提高对阅读的重视程度,让阅读教学成为小学教学中的核心课程,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新《课标》中指出,要想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在平时注重积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其中“语感”就是指对语言的感知、判断和应对能力。语感形成过程的重要之处就是“感”,想要形成此种感觉,就需要进行积累。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字数的要求,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有关调查显示,新《课标》颁布之前,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背诵古诗词80篇,实施之后,对于古诗词的背诵数量增加到了160篇,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加重视借助积累的手段来培养语感。在此环节,需要特别注意在小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时候,要关注到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背诵的基础是理解,务必不要出现完全死记硬背的情况。学生的语感得到加强,阅读能力就会提高,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改革,就要将教学改革放在核心位置,深入研究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有效教学就是指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力。确保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主要技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新的阅读教学活动就是要规避机械训练的模式,要对“文本”进行合理且清晰的定位,实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三个方面的结合。其中,立足文本是基础;超越文本是根本;回归文本是需要。此种做法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不仅对课本内容进行了深化,还培养了小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培养语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况,并且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学会对观察到的东西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考能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阅读,对教材中出现的好词好句进行积累,并在写作和说话过程中灵活使用。
其次,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给学生推荐优秀书籍,还要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写下书籍的读后感,通过以上形式,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及文章的巨大魅力,进一步强化学生与阅读之间的联系。
再次,教师要重视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影响,生活就是一个隐形的课堂,它可以为学生训练语感提供场所,生活具有极大的能量。学生要在生活中积累并且提升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提升语感。小学语文的课文普遍较短,小学生可以通过多读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坚持“以读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读起来,还可以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添加比赛环节,比如看谁读得最有感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增强语感。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要丰富读的形式,假如读的形式过于单一,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比如,课文中较为严谨的段落,我们可以采取“问读”的形式,既让学生读了,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对于篇幅较长的段落,我们可以采取“选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话较多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就是语感培养,语感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锻炼小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关键。在农村生活中,学生日常接触的语言多数都是当地的方言,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也大多不会使用普通话,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农村学生走到家乡之外的地方时,会出现因为普通话不好而交流不畅的问题,甚至部分内向的同学会对与人交往产生恐惧,出现不愿意张口说话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务必要使用普通话,并且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还有利于学生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以上种种,都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词语进行品读。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名家作品,这些作品大都语言优美、对景色的描绘也细致入微,阅读名家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名家经典之作中出现的词句,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时,教师要指导他们品味其中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就会感受到语言的精妙之处,由此加深了印象,也就达到了培养语感的目的。
当然,教师要认识到语感本身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想要对学生语感进行强化,除了要引导学生多加阅读以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思维能力进行推敲和感悟。在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语言进行分析,并鼓励其将较为相似的文字放到一起展开对比,对作者想要表达的目的进行思考。
例如,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以后,引导学生尝试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替换,并体会词句更换以后的表达效果。如:“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漾起了一层波纹”,本句中的“漾”可以换成哪些词来代替呢?学生在经过深入思考以后,可能会应用“荡”或者是“泛”等近义词加以更换。因为,“漾”大多用来形容水面的微微波动,经过延伸可以将其理解为轻微摇晃。而“荡”和“泛”也能带给人激荡之感。但,“漾”还能给人以“溢出”之感,让人联想到爬山虎生长茂盛,枝叶繁多,而“荡”和“泛”则仅有漂浮或晃动的感觉,并不能让人体会到“溢出”的感觉。通过这种词句替换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使其能够深入体会作品用词的精妙之处,这对学生语感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会将学生的成绩提升作为重点,这样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当中过分关注知识传授与练习,致使学生的学习逐渐陷入被动地位,其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在被动学习状态下,学生对于相关词句缺乏想象,不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与发展。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由于语感的形成本身是以直觉为主的,在此期间还需要辅以一定的想象空间,如此才能感悟和理解阅读内容。因此,在落实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期间进行大胆想象,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语感加强培养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加观察,对于学生不懂的内容应该及时引导,从而为学生语感的提升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梅花魂》一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大胆猜想,并对梅花的优秀品质进行积极探讨,然后再对文章进行整体学习,并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题目内涵加强讨论,在完成讨论以后,可以由小组代表进行阐述,而教师在学生完成阐述以后,也要谈一谈自身的理解,从而对学生的思维体系进行补充,为其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支持,使其语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语感本身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理解,另一种则是造型。良好的语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有效调整,达到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对迁移运用要素保持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种特点加以把握,组织学生对文章中的语段结构以及句式结构进行仿说或者是仿写,使其能够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进行深入思考,达到培养其语感的目的。
例如,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进行逐步了解,并根据文章的段式进行迁移创作,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其语感。而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文章阅读以后,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其次,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好的段落进行仿写,并将仿写之后的内容与文章进行对比,探寻自身仿写的用词、句式、含义与文章的差距,并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并提高自身仿写的质量。而这个品味、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实际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感的过程。
在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而小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更加趋于具象,所以对于此类内容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将会对学生的语感形成及提升产生限制。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提高知识的直观性,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及含义。具体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语感。
例如,在对一篇抽象性较强的文章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对相应的多媒体资料进行收集,创设多媒体情境,通过多媒体将文章内容以视频、图片或者是动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描述的画面,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文章的理解难度,还能让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应的语感。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可以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提高教师的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实践和创设情境等方法,积极进行小学生语感的培养工作,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达到促进教育良性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