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管理理念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

2022-12-02 09:16张亚玲
智库时代 2022年42期
关键词:教务学分学业

张亚玲

(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

教务管理是高校落实教学计划,完成课程设置、排课选课、教学运行、课程考核、成绩管理等规范化流程,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院是执行教学任务单位,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教务管理围绕教学活动展开,贯穿学生在校全程。从本质来说,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培养方案展开,体现最上游的专业要求,做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培养方案始终是各个教务管理模块的核心,因此,建立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教务管理机制和体系,能高效的将各个环节业务节点标准化、规范化[1]。

一、教务管理各环节现状

根据目前高校学生常见的学业咨询情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性质、学分计算、选课等模块感到复杂。如对教学计划表中的课程类别界定不清,学分概念生疏及计算方式不清晰,不同类别的选课无规划,导致随大流选课或者多选漏选,与培养方案要求大相径庭,从而导致学业规划不合理,毕业前面临课程堆积。因此,制约教务管理效率的因素已经不是简单的事务性指导,而是统一上游的参考标准并贯穿教务管理全程。

二、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管理框架及环节

(一)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培养方案规范性的安排了专业教学任务,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也是本科生阶段学习的指导规划[2],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始终按照培养方案的内容和流程完成各项任务。整个培养过程涉及课程设置、排课、选课、课程教学、教学评价、考试安排(缓考、成绩录入)、学业警示、毕业审核等,这也是教务管理的基本服务内容。

以南京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1级培养方案为例(表1),学生如达到毕业要求最低需完成必修课142学分,选修课26学分(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类必修6学分及选修4学分)。课程类别包括:通识教育课(GE)65学分、学科基础课(DB)53学分、专业素养课(PQ)50学分,选修课的毕业占比为15.5%。学生毕业要求按教育及专业培养规律,分学期统筹安排。教务管理部门根据教学活动时间段做好课程任务下达、课程资源安排、学生选课、课程教学、教学评价、考务安排、毕业论文流程跟进、毕业审核等环节,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表1 最低毕业要求学分

(二)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管理框架

教务管理理念的科学性及管理方式是否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教务管理多呈现环节式,分工较明确,管理人员只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各环节间的联系融合度不够,学生要处理的事务往往需要各环节的配合,各职责人员紧守职责范围内事务,信息不畅通容易产生时间成本的浪费及重复性问询,不仅会影响沟通办事效率且容易造成模糊地带的职责推诿,最终影响整个教务管理系统的发展甚至教学质量的下滑。其次,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新问题、新局面会不断涌现,如培养方案的修订带来自主学分修读方式及教务管理平台和方式的变化,如果缺乏统一的上游链核心理念就没有统一的协调标准。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作用也很大[3],如今各大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开发,需要统一标准的顶层设计,才能产生核心的流程和主体性框架。

培养方案的内容和构架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以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管理理念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优化了管理模块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打通了碎片管理的壁垒,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从学生入学后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宏观指导,到教学活动课程中深化对学生课务、学分、教学评价、考务的引导,再到顺利毕业构成了教务管理体系的基本服务框架。概括来说就是从“新生入学”到围绕“培养方案”展开的规范化教务管理体系,管理主模块包括课务管理、学分管理、教学评价/检查、考务管理及毕业管理,以服务“学生毕业”为目标。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管理框架的实质就是把以培养方案作为教务管理各关键环节及日常服务的标准核心,构建标准化、成效快的管理体系。此教务管理框架明确了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各环节及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以培养方案为统一标准,熟悉培养方案的内容,学生事务处理中各环节实质是互通的,对教务各环节的信息都有宏观的把握,衔接环节细小信息的引导都能帮助学生节省办事的时间。以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信息系统开发也可以规范开发流程、搭建主体性框架,在提供精准服务的同时也能简化繁琐的板块设置。

三、基于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管理功能及优势分析

(一)教务管理中学生个人对培养方案的认识

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首要环节往往是学生通过接收相应的课程选课通知系统进行选课。尽管在相关通知中有关于课程性质等表述,但多是简单事务性的交待。从教务管理层面而言,在学生中间进行普及性的培养方案框架及内容的深入解读很少受到关注,因为这种解读需要循序渐进进行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是贯穿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一项长期性的管理工作。

在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一项关于培养方案的问卷调查中(表2),对培养方案“很清楚”的学生占比16.57%,“较清楚”和“一般”清楚的学生占83.43%,培养方案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及学分自查等对自身课程及学分及时性的查缺补漏。这项调查问卷中,有清晰“学习计划”的学生占比19.72%,熟知自身课程修读进程并及时参照培养方案自查学分的学生占比18.69%。从这项调查的结果来看,有部分学生仍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熟悉程度较低。这可能与学生所处的年级有关,低年级学生对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教务管理体系的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很大空间和工作要做。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计划和毕业率,同时也在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发展方向等方面产生影响。可见无科学的学业规划、学分自查困难等培养方案指导不到位的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最终毕业。

表2 培养方案相关问题问卷(百分比)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始终是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就需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教学管理模式[4]。深化“以人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方案制定者转化到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培养方案,以便以培养方案为驱动提供更精准的服务,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5]。

因此,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教务管理人员要围绕培养方案做好各阶段的政策解读。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看懂培养方案,在宏观上建立认识。如新生入学在全年级开展学业指导讲座,公布培养方案及教务平台信息渠道,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及专业课程类别、学分计算方法、教学计划及每学期课程要求,从而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专业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明确过程性学习目标。后续环节教务系统可再通过多阶段、分重点循序渐进的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课务管理

除了对课程类别的宏观指导,每学期开始宜按照培养方案内容对本学期的指导性学习计划表进行更新确认,提醒学生相关课程类别、课程性质的学分认定及某些特殊学分的界定,这将为后续各类课程的选课答疑做铺垫。另外,由于课程开课学期不同,对需要重修选课的学生,培养方案的解读也可让学生重视重修机会,避免失去黄金选课期,影响毕业。再者,不同年级的同一性质课程可能面临课程代码的更改,重修学生完成课程后需要申请课程替代,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深入了解是熟知教务管理流程,高效取得学分的必要条件。从学期指导性学习计划的制定、各类别课程的设定、重修课程的要求,到同专业不同年级重修课程的选择及课程代码调整产生的课程替换结果,都是以培养方案为操作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将复杂情况简单化。不同学生面临的修读课程难免有需要特殊处理的情况,建立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参考标准,可以让师生快速找到解决办法,顺利修完所需课程。

(三)学分管理

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皆按学分计算,学生修得的学分达到培养方案要求方可毕业,因此面向学生进行课程指导与学分计算方式讲解是相辅相成的。培养方案、课程与学分是具有互通关系的。首先围绕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通过考试或考查获得学分,采用GPA运算方式换算绩点,绩点反映的是个人成绩状况,再次与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对照学业修读情况,这是围绕培养方案的课程学分绩点转换流程。在学生入学的学业指导及日常教务管理过程中都会多次给学生普及,还包括百分制与绩点的转换,学业情况自查,争取保研、各类奖学金及避免学业警示等。学分及GPA的计算往往是新生较生疏之处,熟悉培养方案的学生能清晰的知晓相关学分及绩点计算方法。培养方案对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有明确的规定,教学管理系统也是按照此标准及时更新学分,保证学生查询或计算绩点,用于各类学业评选及毕业自审。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加强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更好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本校学期中会开展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对课堂、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进展等进行检查。从学生角度而言,座谈会讨论的教学相关问题及建议始终围绕专业培养方案展开。

对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是检查培养方案中教学任务的执行情况,如出现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大纲,课程进度不适宜影响学生课程完成度,教材陈旧等学生代表会及时反馈,教务管理系统将意见反馈给相关教师及时整改,以更好的执行培养方案;此外,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实践性课程也在不断增加,但学生中会反应如实习与课堂脱节,指导不够深入,实验器材不足等问题,这些情况教务管理部门可通过部门协同研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双师型”人才引进,从而保证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的平衡与贯彻。

(五)考务管理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完成教学周课程后将进入考试阶段,一般考试分为正考、补考和重修,后两环节也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取得学分,完成培养方案的课程要求。在考务环节,各流程都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方式,教务管理人员应将考核规则向学生普及。如在本校补考只针对必修课(理论课),这样为避免重修,学生势必重视选修课及实践环节的考核;针对考试期间有特殊情况的考生,特设定缓考环节。缓考的申请条件一般为考试课程冲突、病假、事假,申请有相应的平台和审批流程,相关教务管理事宜的普及能帮助学生避免误区;学生对课程成绩如有存疑,也可按照流程申请成绩复核。以上教务管理运行环节皆是在培养方案驱动下的精准服务。

(六)毕业审核

从教务管理体系来说,所有的管理服务环节目标都是为了完成培养方案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查看自身最新的修读课程及学分情况,查缺补漏,为毕业做好准备。在毕业学年,关于毕业的学业问题往往围绕培养方案的完成展开,由于前期相关学业指导铺垫,此阶段学生往往知悉问题解决的方式,基于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管理功能及效果初步显示。关于毕业的特殊问题集中在毕业论文的学分获得时间,这种情况一般在指导教师完成答辩成绩上传,学生无欠费情况下教务管理人员系统给予审核及成绩发放;仍有课程未完成无法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会咨询教务系统在毕业前是否会开通重修选课渠道,一般毕业学期会开通部分网络重修课程,为避免学生的惰性,平时的培养方案解读过程不会特别强调此点,这也体现了教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四、结语

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与保障,其理念的更新与研究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以便提供更精准的管理服务。基于培养方案驱动的教务管理理念抓住服务内容的核心点,将学生培养中教学任务的安排、执行、结束阶段统一于培养方案这个上游链,高效衔接了各管理模块,能够有的放矢的统筹学生入学后围绕培养方案宏观的学业指导与后续各环节的衔接,对高效教务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教务学分学业
艰苦的学业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研究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浅析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探讨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