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平
摘要:双减”背景下,要守住学校教学主阵地,关键是提高课堂的实效,本文以《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为例子,阐述巧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应用教学实践。本课例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感知生活情境,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利用多媒体交互技术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问题探讨中让学生意识到要谨慎结交网友,提高媒介道德,顺理成章地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双减政策 问题驱动教学法 量规 一例到底
一、产生背景
纵观当前教育弊状种种,今年国家重锤实施“双减”政策,所谓“双减”政策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学重归学校主阵地。作为一所学校,要抓住教学的主阵地,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效能。下面我将以七年级上册《网络交往新空间》的为例探讨巧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提质增效。
二、课例展示:《网络交往新空间》的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课前小调查:
1、你有网上交友的经历吗?(有/没有)2、你网上交友的动机是什么? 3、你网上交友的标准是什么?4、你通过哪些方式(软件平台)进行网上交友? 5、你网上交友安排在什么时间?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的主人公:吴凡。请同学仔细听一听吴凡的自我介绍。(播放音频)
教师:吴凡有一段网上交友的经历,同学们可以看看导学案中的三段材料来了解一下他的经历。
探究一:网上交友的特点
吴凡的网龄一年半,喜欢在各个论坛游逛,有多个网名,喜欢发帖,有很多网友。吴凡说:我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注册一个帐号,起一个自己喜欢的昵称,便可以随时发信息,任何人都可以如此轻松地成为聊客。我凭着感觉交朋友,谈得来,脾气性格相投就好,我的网友我决定嘛!我的网友大多是喜欢航模的,男女生都有,有学习好的也有不太好的,但我没有告诉过他们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1、从吴凡的话中,你发现网上交友的有什么特点?
探究二:网上交友的影响
吴凡最近从网上认识了一个很投缘的网友,昵称叫“小灰灰”,吴凡有烦心事就会找他聊,他觉得向网友倾诉了心事后,心情变好了,人也变轻松舒服了很多。而这几天小灰灰心情不好找他倾诉,吴凡也很为他担心,每晚都聊天安慰他,有时太晚都没时间写作业,为此被老师批评了好几次。
2、根据吴凡的经历,谈谈网上交友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
探究三:慎重结交网友
不久后,小灰灰提出想看看吴凡长什么样,要他爆个照,或者也可以把他家的地址和电话发给他,他来找吴凡见见面。吴凡又陷入了苦恼中……
3、如果你是吴凡,你会答应小灰灰的要求吗?为什么?
(三)、多渠道评价,检验实效。
设计量规并评估学习效果。在分析、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给予及时调整,那么教师如何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通过设计量规来客观、准确了解。
三、反思与总结
《网上交友新时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中的第二框,是关于网上交友的话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在网上交友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的常态。有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交往,热衷于与陌生网友见面、交往甚至网恋,他们往往在现实中或缺少关爱,或缺少朋友,或缺少成就感,生活对他们而言是失意或失败的,是痛苦、烦恼的,于是到网络上寻找寄托和慰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认识网上交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并能够用慎重的态度对待虚拟世界的交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了问题驱动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本节课的课堂收效好主要源于三个“巧”:
(一)巧用“一例到底”,创设真实情境。
一例到底的特点是通过对一个典型事例的精细化讲解与分析,将讲授知识进行串通,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避免由于素材事例过于泛杂,干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优点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语境,优化学习效果。本课例中选取“吴凡的网上交友经历”作为事例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有代入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事例设计一波三折,仿佛是一个生活小缩影,引入入胜,牵引着学生追看追问追思。
(二)巧设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之处是问题的设计,它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问题的设计应摒弃随意性,有效的问题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在符合课程目标的前提下,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课程内容,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问题陈述清晰、完整。(2)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体现思维的递进式深化,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3)带有情境特征,不脱离创设的情境。(4)设问要有张力,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可以生成知识,能提升创新的思维能力。本课例的三个设问都是在紧扣情境事例,设问从“特点”到“影响”再到“做法”,由浅入深,层次感明显,激发学生思考的火花,学生有话可说,参与面广;与此同时,三个设问也有张力,只要学生精读分析事例内容,便可以在事例情境的帮助下自然生成书本核心观点,形成正确的媒介道德观,而非僵硬地强加给学生。
(三)巧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创造性教学理论和策略。它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推动力,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形成“小组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小组的积极作用,提高个人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本课例小组合作巧妙之处是利用量规及时评价和调整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充当观察者、引领者,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7%AE%E9%A2%98%E9%A9%B1%E5%8A%A8%E6%95%99%E5%AD%A6%E6%B3%95/12752893?fr=aladdin
[2]高文.基于問题解决的数学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哈尔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