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 李雯 王芳
(新疆财经大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部分,文化是思想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且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因此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1]。文化育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质文化,包含校园环境、教学硬件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不仅体现在校园卫生环境、学习环境能够满足高校学生健康生活、高质量学习的需求,还体现在现代化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转变,符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二是精神文化,包含校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班主任、团支书通过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辅导员通过举行集体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校训、校规。专业教师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发挥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文化育人既需要物质文化为保障,奠定良好的文化建设环境,也需要精神文化发挥核心作用,在精神层面引导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激发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受教育者打破定式思维,勇于创新,从而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文化育人不仅能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开展“文化育人”教育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奠定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红色文化等先进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基础,有利于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习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在符合防疫安全的情况下庆祝节日,能够促进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不断推进高校文化建设进程,促使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使之适应于社会发展[3];有利于促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有利于发挥素质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师生的道德品质素养;有利于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拓宽育人途径;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文化育人还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能力,学生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使得师生在文化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不断促进自身素质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有效发挥文化力量、促进育人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有效挖掘文化育人的潜力和功效,将文化的育人价值最大程度彰显出来。
班会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班会内容涵盖丰富,主要通过班主任的主持完成主题教育。文化育人工程的展开需要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同地域形成独特的教育内容。其涵盖内容较广,如法治宣传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学习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引导高校学生学法、知法、尊法、守法。以相关法治短片、视频,通过典型案例加深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如典型人物优秀事迹分享会,学习模范人物所展现出来的优秀传统美德,并学以致用体现在个人的发展中;如强化国家意识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学习抗疫精神,航天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班会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班会,班会的主题要点根据当时工作重点和时事政治来定,班会内容基本包括但不限于:重要讲话与文件精神,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教育意义的国内外热点事件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反诈宣传教育等。
团日活动作为共青团员“三会一课”的内容,主要由班级团支书主持,相较于班会内容的多样性而言,团日活动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平台之一。通过团日活动学习伟大民族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加强红色教育不断学习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革命先烈的故事往往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能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团日活动结合时政热点,学习重要会议、讲话精神,通过深入学习不断增加学生对国家发展现状的认识,对祖国发展前景有着美好期望,从而激起学生建功立业的决心。通过团日活动不断强化高校学生在情感上对家国民族的认同,不断增强思想上对思政教育的认同,从而达到高校学生对我国政治认同的目的。讲好红色故事,教育学生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形象,能够打动学生传播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情感;不断感染学生主动学习红色基因;讲好红色道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传承红色基因。
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主导是学生自身,教师仅属于引导者,第二课堂涵盖范围更广,形式更加多样。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参与课题研究、校内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文艺汇演等。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来说,不是简单的补充关系,而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关系。因此,高校配备了一些教师参与指导,同时在活动经费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第二课堂也有学分,这样使得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提升创新意识、激发潜能、人格塑造)的主要渠道。近些年,“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的举行,极大地促进了“第二课堂”的建设,学生通过比赛不断巩固第一课堂所学内容,用第一课堂来指导具体实践,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第二课堂教育。
文化育人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育者自身专业知识过硬,但是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还存在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不断学习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尤其是自身的素质方面,这样才能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及时提高学生素质涵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国学教育是重要的文化教育成分之一,因此需要教育者通过不断将红色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教育者的职责是明确的,具体的,基本上存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理论,以及标准的道德规范、教学目的,组织者以及受教育群体都是固定的,对于教育者而言,阅历越丰富,就意味着多重意识,多方面要求,多方面解答。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才有可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思想需求,对于学生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给予合理化的解答。
学校开展文化育人主要依靠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部分班级对班会的重视不足,班会前期准备不充分,个别班级材料不足,班主任讲解不全面,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领悟不深,认识不足。因疫情部分班级会选择线上班会,但是线上班会宣传力度较差,学生请假情况较严重,相关学习内容落实不到位。团日活动部分学生认识不足,团日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团日活动需要学习笔记,使得一些学生出现厌烦心理。学生对于团员自身责任担当了解不到位,学习团的知识过于敷衍。团支书主持不到位,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作为团员的责任担当。第二课堂有时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生对于发掘自身的潜在能力以及在第一课堂之后,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不强,想要更好地完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行为,必须是受教育者有明确感知的,潜移默化的,自觉自愿的。
学生与教育者的联系不够密切,教育者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即时性的求知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育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在很多时候也存在学生问教育者答不上的情况。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教育者如果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需求把握不足就会导致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学习方向性错误,这就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感兴趣的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降低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教育者的价值引领得不到统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发生。
通过前期对各高校3415名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势调研发现:每学期阅读书籍,4%的同学阅读书籍是0本,72%的同学阅读1-5本书籍,20%的同学阅读6-10本书籍,仅有4%的同学每学期阅读书籍在10本以上;每学期参加线上线下讲座,14%的同学未参加过讲座,68%的同学参加1-5场讲座,15%的同学参加6-10场讲座,仅3%的同学每学期参与讲座达到10场以上;每学期阅读文献,13%的同学从未阅读文献,60%的同学阅读1-5篇文献,21%的同学阅读1-5篇文献,仅有6%的同学每学期阅读文献在10篇以上;每学期参加学校及学院活动情况,6%的同学均未参加活动,55%的同学参加1-5次活动,35%的同学参加6-10次活动,仅4%的同学参加活动达到10次以上;每学期参加志愿者活动情况,12%的同学从未参加志愿者活动,67%的同学参加1-5次志愿者活动,17%的同学参加1-5次志愿者活动,仅4%的同学参加志愿者活动达到15次以上。综上调研结果情况可以看到,大学生阅读好书、文献不容乐观,参加讲座、活动、志愿者服务的情况不是很好。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阅读书籍、文献,参加讲座、各类活动和志愿者服务,通过参与进来,达到“文化育人”目的,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教育者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教育者之间不断组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不断开阔知识面,以应对不同思维形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有自身的人格结合教学的风格,这里的人格包含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修养知识涵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等,产生自身的“磁场”去吸引学生主动靠近,主动学习。人格魅力包括教育者的谈吐言行,精神风貌,要不断地去感受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地用心去呵护学生的成长;不断丰富教育者的学习环境,各高校之间多进行交流互动,结合各个高校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得出最佳解答方案。创造更加有利于教育者修身养性的场所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教育者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学生生活环境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教育者真正去丰富阅历会受到时间成本的制约,因此最快提升教育者的方式之一就是提供一个教育者可以一起探讨的环境,不同的教育主体所提出的见解都会是一课深刻的教案,远比刻板的备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前做好班团日活动的安排和部署,丰富班会团日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参与班会和团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深化优秀红色文化的学习,假期线上的班会可以以家乡为依托不断丰富班会内容。例如临近新年“以家乡的年味”为主体,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年味,带着探索的思维去切身体会家乡的文化,不断了解家乡文化的精髓所在,认识到家乡文化的发展历程,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将文化育人工程融入到第二课堂,能够推动文化育人工程的进行,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之中更好地传播发扬,第二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者做好自身的引导工作,将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到第二课堂之中,有利于更好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要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2018年4月,一项被称为“四个一百”(即阅读100本经典、认识100位老师、听取100场报告、参加100场活动)的育人行动率先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启动。
结合前期调研,某高校以“文化育人”为思路,发挥党委学生工作部在学生管理的主导及统筹作用,开展“一五一十”文化+实践育人工程,即1年开展5项学习实践活动,每项10次(每学年阅读10本书籍、聆听10场讲座、研学10篇文献、参加10场活动、志愿服务10次),“一五一十”文化+实践育人工程将文化传承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努力建设底蕴深厚、境界高雅、开放包容、创新活跃的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不断进行高校思政工作的探索,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教育者需要激励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受教育者需要正确意识到教育者的意志所在,两个主体之间相互配合,不但运作才能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受教育者主动学习就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项目来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积极推进文化育人进行,促进教育者不断学习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升知识涵养,更好地推动高校文化育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校园文化能够催生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推进“文化育人”在各高校的进程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挥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敢于探索,敢于研究,使得学生高质量全面发展。“一五一十”文化+实践育人工程以“文化育人”为思路,注重“文化+实践”育人工作举措,不断提升校风学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