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力
(琼台师范学院)
高校学生党支部和村党支部结合,深入基层,结合当地资源合适合计需求,建设双方发展的工作互动模式,共建正确目标,深化支部建设工作。对此,学校应该有独特的办学目标,感受乡村文化,让学校和乡村紧密联系,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推动美好的乡风建设工作。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健全合作读物、优化项目、确定规划目标、搭设合适的活动场所、完善育人制度,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意识和集体意识,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在校村共建育人模式下,采用学生党员带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带普通学生的联动式发展模式,实现党建+育人模式的有效进行。学生党员完成支部任务,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和集体意识,这是打造学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利进行的有效举措。在校村共建育人模式下,对乡村现状资源及市场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相应的规划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乡村振兴意识,也加强了支部党员的核心意识。
为了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丰富学校党内工作内容,需要采用校村共育的形式,实现学生党员受教育,党建工作上台阶的发展模式。学校作为非常重要的文化场地,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村共建模式下,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做好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活动,服务于农村群众,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校村合作的形式,让新时代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当学校在调动人员、技术等综合资源时,也能及时更新观念,将全新的知识和理论渗透其中,做到为人民服务,实现乡村振兴。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了解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结合实际需求对症治疗。通过暖心服务,获得村民的一致好评,共同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
校村共建的时间要点,应该体现乡村领导和学生党支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实现纵深发展,提升学生党员的学历和专业能力,为乡村发展提供坚持的人才保障。为全面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工作能力,培养一群有能力、专业素质过硬,爱农村的优秀队伍,需要集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专业设置、学习时间、学习管理和考试规定等方面做出详细计划,为人才队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高校邀请专家对校村共育的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带领学生党员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学习,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党支部成员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
为巩固和拓展脱贫的效果,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学生党员人才队伍,高校要创新育人模式,实行开放式办学模式,对此,通过校村共建的模式,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例如,高校学生党支部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以“助农”为主题,帮助村民增加经济效益,凭借校村联动的形式,始终坚持党建引导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党支部的模范先锋作用,从联动模式、产品运营等方面进行协调发展。选择优质的产品,如小龙虾、鹌鹑蛋、鹅掌、全麦粉等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产品,基于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凭借公益直播,学生党员通过专业知识展现青春的美好,全面推广当地的农特产品,让农村党支部、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顺利完成了超额计划。由此可见,基于校村共育发展模式,乡村和高校将进行进一步交流合作,符合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需求,也为开放式办学提供了基础。而在校村实践活动中,这是发展学生党员个人能力的重要举措,让每位学员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活动,带领广大村民进行乡村建设,推动当地产业的长远发展。
如何让学生党支部成员的专业特长得到有效发挥,助力乡村振兴这是现阶段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对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和乡村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双方组织有效的发展模式,形成互帮互助的发展模式,以研学基地产品为出发点,设计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为农村文化特色项目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村。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将文化发展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明确了相应的发展目标,而学生党支部应该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提供需求。了解学生党支部一直将党建工作的实现效果作为重点,通过高质量的党建引导事业快速发展,希望通过党建结合活动,建设校村合作模式,在党建交流、文化发展的时候,建设全方面、深度的合作关系。对此,学生党支部走进乡村,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优势,组织振兴为基准、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和发展中,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例如: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水木青春”实践队结合专业特色,来到乡村开展环境检测活动。对实验数据和检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撰写调研报告,根据所写报告为当地环保部门及卫生监督机构提供相关数据,向当地政府、相关单位及当地居民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又或者是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科技支农,助力有我”志愿服务队,对村民所种植的茄子、辣椒和黄瓜的种植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病虫防治的措施,利用自主研发的APP检测病虫害,实现精准识别。从最终的实施效果而言,学生党支部凭借专业上的优势,根据自身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合理地应用于乡村振兴,这是校村共建的有效举措。从实践活动而言,高校的学生党员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振兴文化,精准帮扶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也体现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校村共建的前提是规划工作的建设,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尊重人们的发展意愿,以现实为出发点,体现乡村特色,这是改善乡村生产环境的有效手段,既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又能体现产业发展的特点。以产业规划为例,凭借乡村振兴的优势,学生党支部做好帮扶工作,通过校村实践模式,为当地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党支部进入乡村后,短期内完成了当地的采访工作,对接村负责人,掌握第一手资料,明确认识现阶段面临的重点问题,通过书面形式做好学校的汇报工作。从近年来,乡村依照自身优势,在青山绿化的发展上做文章,开展了多种特色化的旅游项目,顺利完成脱贫任务,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之服务质量不高,依靠地域优势的旅游行业受到了影响。
面对上述问题,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助力乡村产品发展,组建“规划”小组,结合产业学家,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找准当地经济在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要想让村经济尽快富裕起来,必须做好旅游的规划工作,将产品、人才和文化等因素进行有效结合,推动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学生党支部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市场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破解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将其打造为“小而精”的发展模式,在产业上打造和谐特色的乡村活动。具体实践的时候,以美食发展为基准,建设幸福、浪漫、体验感极强的特色项目,打造完善的布局模式,最终形成了美食、研学、游水等旅游产品。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和发展,在开发、利用的时候,本着科学发展的角度,遵守生态原则,推动乡村经济建设的高标准发展。
村委会是经济、文化信息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党支部按照布局合理的建设原则,积极参与村部建设工作。学生党支部利用各个旅游平台,如携程、去哪儿网,或者是在官网发布信息,做好宣传活动,通过完整的旅游攻略,完成短视频推广活动,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小红书App中,短短一周内,宣传古建筑的规划工作,浏览人数超过1000万,例如,某古村落建筑群,自有传统民居博物馆之称的村落,焕发出了新生机。某高校学生党支部选定此地为电商实践课程的场所和实践活动的场所,通过有效的传统文化,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互联网平台,丰富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及时对当地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深度探索,真正将教育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为了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将其走进“乡村”,打造“行走的”思政活动,学生党支部书记可以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主动分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趣故事,试着回忆脱贫致富,展望未来的故事,鼓励学生党支部积极到乡村,用脚步进行探索,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实际行动为乡村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思政课程活动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将感恩教育渗透其中,将爱国思想厚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讲解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认识乡村战略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多元化的思政活动,师生充分感受乡村振兴的效果,也为校内思政教育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党员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在未来,学生党支部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校村共育的形式,将人才发展和资源共享作为重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和实践能力,学习党史知识,深入基层,努力拓宽自身的认知范围。
信息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的重要依据,为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学生党支部不定期到乡村进行交流和学习。受到沟通上的限制,导致许多实践活动难以顺利开展,甚至无法达到预计效果,主要是活动内容缺乏新颖,不具有针对性,难以吸引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为了深化双向互动的效果,意味着学生党支部必须了解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巧用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将其和高校发展进行紧密联系,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开拓创新,确保共建实践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开展实践活动,真正了解农民的基本需求,结合专业特色,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农村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条件,确保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在双向互动的基础上,能够满足农村发展需求,又能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确保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第一,专业教师的指导。专业教师的参与会直接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学校让思政教育带领学生党支部开展校村共建育人实践活动,选择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在活动内容、选题和形式等多个方面的科学指导,开展各种专业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深化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
第二,实践培训的顺利进行。高校建立长期、专业的实践团队,对不同阶段的活动进行合理分析,开展实践主题解读、活动方案设计等培训课程,将案例分析点评、方法交流和经验分享作为有效手段,深化学生党员对校村共建的认知。
校村共建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一般是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多样化的措施和手段进行补充、说明,形成完整的推动体系,搭建合作平台,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照计划进行。一方面,政府充当桥梁的作用,为双方牵线,促进项目合作,假设双方出现了一件不和的情况,政府需要扮演调节者的角色,及时缓解双方矛盾。政府本身拥有大量资源,选择不同的形式,鼓励学生党支部积极参与服务乡村发展中,可以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采用物质+精神鼓励的形式,让学生党员积极投入于乡村实践活动,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再者,政府需要搭设合理完善的保障体系,对实践共育的进度进行实时跟踪,最大程度上确保各项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顺利开展。
校村共建实践育人简单表述为学生党支部参与和发起的服务乡村活动。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意义,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基于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设计活动方案,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党支部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关链接】
琼台师范学院,是海南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重点支持院校、海南省“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建设单位、海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海南幼儿与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
琼台师范学院源出两脉。一脉为创建于清初康熙年间的琼台书院,后于1988年改为海南琼台师范学校;一脉为民国20年(1931年)5月创办的临高县乡村师范学校,后于1988年5月改为临高师范学校。2004年两校合并建立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琼台师范学院。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桂林洋、府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67亩,建筑面积334467.98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65.23万元;设有二级学院11个,开办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15个;有教职工907人,专任教师545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2217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4688人、普通高职专科升本科学生670人、专科学生6338人、全日制留学生42人;馆藏纸质图书1073120册,电子图书137867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