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晓
(天津传媒学院)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意、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师对于职业的追本溯源,是自古以来每名教育者的应尽职责。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时刻心系国家不忘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养成一种文化自觉。
1.课程思政的意义
加强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是可以使思政课程和其他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更有助于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今后需要长期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2.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专业课就是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非思政课是指以现有课程为基础, 即“不是增开一门课, 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2]。
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传统媒体守正创新,新媒体日新月异。尤其近几年,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视频平台日益壮大,短视频快速崛起,网络社区等不断完善。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思想意识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课程思政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传播教育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后备人才,责任重大,新闻传播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尤为重要[3]。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就必须在课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案例,面对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舆情用思政理论去为学生答疑解惑,以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去回应学生在传播介质、传播内容中遇到的困惑,才能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工作者。
首先要结合与就业人才培养目标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其次精选思政教学素材,有机融合思政教育资源与专业知识进而提升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及温度。
传统的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多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与掌握传播学基本原理,充分了解传播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律,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把握传播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开拓理论视野,培育新的思维方式。侧重的更多是让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和应用,往往忽略了课程的育人功能。为此传播学老师在本课程原有大纲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课程中所具有的德育元素,进而来指导和修订新教学大纲,在明确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价值观的塑造、专业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传授列为课程培养目标。
传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深入贯彻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法治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闻传媒人才。
在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上,课程主要从四个方面汲取思政教育资源:
(1)中国当代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的传播实践与重大成就。如“云·游中国”系列项目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新桥梁项目,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出行受阻的新常态,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我国在全球114个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43家中国文化中心、24家驻外旅游办事处,纷纷利用网站和国外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云·游中国”在线系列活动,内容包括旅游图片暨视频展播活动、中国抗疫主题短片和音乐作品展映、在线实时汉语课程和太极网课等,让各国民众足不出户便可领略中国大好风光,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取得了良好效果。(2)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再如《唐宫夜宴》掀起海外社交平台中国风,一群以唐代侍女俑为造型的少女,在充满中国水墨画和各种传世国宝的现代博物馆里婆娑起舞,优美而生动的舞姿与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让人目不暇接。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由郑州歌舞剧院演出的舞蹈《唐宫夜宴》,不但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外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关注,网民留言称这是难以置信的美。把弘扬传统文化与运用现代技术创新表达相结合,这是《唐宫夜宴》的成功带给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最大启示[4]。(3)国际上广受关注与专业特色和具体传播理论相契合的新闻传播事件和案例,如自媒体的自我把关与社会监督,再如2022年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上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2022年6月28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返回74天后,在北京航天城与媒体记者见面。这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通过神舟十三号一系列事件,人们进一步看清中国日益强大。这是最好的课程思政范例,在情感上加强了学生爱国意识和国家强大的自豪感,从专业角度可以用传播学理论阐述整个事件通过媒体宣传发挥了更好的作用。(4)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网络热门事件以及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应用新媒体传播和媒介的案例,如“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等。再如“阿木爷爷”,2020年7月一位名为“阿木爷爷”的63岁大爷在海外社交平台走红。“阿木爷爷”通过锯、刨、凿、磨等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制作出了各种精致木器,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百万粉丝上亿流量的“阿木爷爷”展现的“神秘中国技术”让国外网友叹为观止。他发布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视频不用一个英文字母,却圈了无数海外粉丝,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文化之美,传递出中国智慧之光。阿木爷爷用灵巧双手展现中国文化之美。借此案例通过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传播技巧和方法的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媒体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从思政和专业应用上真正将课程思政完美融合。总体来说只要有助于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故事、历史 典故、社会现象、新闻实录、人物事迹等教学素材通过传播学理论的阐释力求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元素的挖掘应具备典型性、新颖性、贴近性,最好可以复合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专业知识。如果教学设计中素材并非原创应标注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来进行,教育方式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区别。自觉有目的地采用这两种不同特性的教育方式,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拓宽育人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5]。营造氛围增强学习体验,可以选择外出参观交流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场景使学生感同身受,通过行走中的体验式思政教育实践堂,对老师们在课堂中讲解的传统文化、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灵活运用各种课堂形式构建教学情境。
首先,导入案例主要应用于课程导入阶段,以面向授课学生的课堂调查和话题讨论为主要形式,可以以小组讨论或者情景再现的模式引入课程主题,关联传播现象与理论知识,在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之间搭建桥梁;其次,讲解案例主要应用于课程讲解阶段,包含文献资料案例、职业与行业发展案例和现实生活案例等内容,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本要点。呼应情感目标,呼应思政教学素材聚焦思政元素的融入。
1.课堂教学中在课程开始阶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导入案例主要运用在线智能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课前互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授课中,教师将讲解案例与启发式教学法相配合,通过合理创设问题,营造学生根据案例思考与探索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氛围,经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理论、认识理论、理解理论,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并掌握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程总结回顾阶段,教师结合讨论案例,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的各部分重新整合,形成符合个人认知特征与习惯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思维工具对各类传播现象进行鉴别、讨论、判断和评价,引导其“化理性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通过组织教师课程思政说课、思政教学展示与经验交流活动,开展了一系列课堂思政说课比赛。例如,在大众传播类型的学习中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媒体并梳理其背后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与传承。课下开设专业公众号“墨染工作室”,定期推送相关作品并将持续更新,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媒体专业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2.在实践课中可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融入思政内容
实践课离不开理论课程的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包含了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课程探究。实践课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课程思政的实践课不能只是泛泛的实践活动应结合思政内容做好教学计划。首先是课堂实践,如以爱国为主题的演讲、主旋律影视作品分析与鉴赏、抗日和解放战争红色主题案例分析和讨论等。通过课堂实践加深印象。其次是课外实践,如开展公益慈善、大学生下乡文艺展演活动、勤工助学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例如,疫情期间很多志愿者活动除了协助社区和医院做好核酸检测更重要的安抚群众,引导群众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从精神上升华提高集体意识和爱国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学以致用,锻炼能力;再次是虚拟实践,当下我们正处于Z时代人工智能、VR、AR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以网络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远程学习、在线课堂等,在虚拟实践中充实与提高。学生通过传播学课程技能的学习在假期中选择各类媒体工作,通过实践学习将理论和应用融合,以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去回应学生在传播介质、传播内容中遇到的困惑,才能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工作者。
1.学生小组式教学
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根据事先选择的教学专题和辅助参考资料到讲台上讲解对该专题的理解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大家的团队配合能力。参与学生人数一般控制在五六人,可以将学生的表现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2.讨论式教学
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演讲、辩论、脱口秀等各种形式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3.发现问题式教学
每一次上课前推荐学生阅读下次课的参考资料,课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问题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知识问题,有侧重地组织教学。
教学手段遵循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主,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为辅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原则。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即备课时以自有讲义为蓝本,辅以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最新的进展、图片和案例等等;上课内容全程采用PowerPoint进行教学或internet网络传输、下载;课后辅导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学校的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学材料上网查询。目前阶段我校非艺术类专业如新闻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完成了传播学思政课程的基本建设,包括教案、教学大纲、讲义、知识点等教学资源的即时访问下载。另外我们也建立公共邮箱与同学交流互动,及时收集和解答同学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实现网上的课程讨论学习。无论何种教学改革都需要结合基础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传统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问题启发法、任务驱动法等以及口头语言、图片、文字及各类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来传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重点在于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章节、不同理论在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承担传播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擅长理论讲述的教师,可以仔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专业课程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因式”融入,在扩展理论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实现价值引导[6];对于擅长实践教学的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科研项目的研究学习过程和经验把严谨的研究态度、缜密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分析等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科研精神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给学生指导的课堂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中也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感知从而得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活动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悟出其中道理。活动过程中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内容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传播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迫在眉睫,尤为重要。我们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遵循,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引导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合理地设计课程思政的路径和策略将理论和实践课堂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就能落到实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传播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思政教育的新内容,也是互联网时代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可以有效促进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专业老师应该从传播学课程中不断挖掘更多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引导学生自发的培养爱国意识实现从思政课堂到课程思政的完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