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外语课堂教师提问对师生话语互动的影响

2022-11-07 06:43滕飞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师提问课堂互动

摘 要:课堂互动是外语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提问作为引发课堂互动的重要手段,虽然引起研究者广泛并且持久的关注,但是少有研究者对外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使用和体验感受进行探索。本文从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师提问的话语功能、提问目的以及应答经历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提问主要服务于教师主导的语言课堂。教师问题的功能和形式的单一化抑制了课堂互动的交际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参与教师提问引导的课堂互动。本研究主张减少教学性提问,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和实施可能产生真实性和互动性的交际活动。

關键词:教师提问;课堂互动;交互二语习得理论;提问的话语功能;教学性提问;交际性提问

作者简介:滕飞(198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人社厅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从流畅体验理论出发探索大学英语发展之路”(课题编号:2017-40)、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关于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师话语的探讨与分析”(课题编号:2015-090)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教师提问是外语课堂话语研究领域中开展最早,并且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的一个主题。究其原因,许多研究者认为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是语言学习的关键,而教师提问是引出师生交际任务和创造课堂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现有文献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师提问都可以引发期望的口头互动。因此,教师需要理解提问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且实时调整提问技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教师提问的话语功能,及其对课堂互动所产生的影响。在回顾现有有关教师提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者调查了一些外语教师提问的意图并观察这些提问引发的课堂互动。对课堂互动进行话语分析后,研究者比较了教师提问的意图以及话语功能。另外,研究者对学生对于外语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看法和体验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教师提问在课堂互动中发挥的作用,帮助外语教师反思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使用提问实现教学和交际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外语学习和对话中。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指教学参与者在课堂上任何形式的参与行为和相互交流。Walsh指出,在语言课堂上,课堂互动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目标语言,更可以提供目标语实践的机会,因此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教师可以在互动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组织和调整交流任务。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交流通常遵循启动(initiation)—应答(response)—反馈(feedback)的顺序,以下简称IRF。其中教师经常在启动话步时使用问题引发学生回应,并在给予学生反馈后结束交流。针对这种结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学界看法不一。一方面,教师提问启动的IRF式对话限制了学生的交流机会,不利于学生对目标语的实践。此外,IRF对话不符合自然话语中的问答模式,即使有信息传递,也缺乏自发的交际意义,形成伪交流。另一方面,Van Lier指出,在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目标语熟练度时,IRF对话可以成为他们在构建目标语时的“脚手架”(scaffolding)。因此研究教师提问对课堂互动的影响既要考虑师生对话的交际性,又要考虑其教学性。

(二)教师提问的话语功能

Sinclair和Coulthard指出,提问是说话人从对话人处获得口头回应的话语,即“引发”(elicitation)。引发是一种话语行为,其功能是请求语言回应。Kearsely进一步指出,尽管学者们提出各种分类方法来描述问题的形式特征,但提问这一行为是为了表明引发对话人给予口头回应的意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根据对不同应答内容的预期,Tsui将这种引发回应的话语行为分为6个子类:征询信息、确认假设、寻求共识、给予指令、请求重复、澄清意义。引发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句法表现相同的话语功能,包括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附加疑问句等。

Tsui的这种提问分类是基于拥有平等话权的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而在课堂互动中,教师比学生更有控制话权。因此,Kao和Weng认为,提出伪问题是课堂互动的显著特征。这些伪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用来提取信息以评估学生现有的语言资源或对所呈现内容的接受情况,即评估性问题;一是用来验证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并遵循教师的课堂指示,即核查性问题。提出评估性问题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应答是否符合预期标准,因此无论学生应答是否符合预期标准,教师在完成评估后随即结束话轮。提出核查性问题的目的并不是向学生求证某种假设或引发共鸣,而是为了提示学生核查自己是否理解所呈现的学习内容。

咸修斌和孙晓丽指出,评估性问题和核查性问题是为了课堂教学而存在的,因而无法引发自发的对话和真实的交流,缺乏交际性。赵飞和邹为诚在《互动假说的理论构建》一文中提到,语言学习者往往是先学会语言的用法,然后才能内化语法结构。如果师生对话中不存在意义协商和互动调整,那么学生很难认识到语言形式在使用目标语时发挥的作用,因此无法有效习得语言。

因此,从话语功能的角度来看,当评估性问题和核查性问题主导师生交流的时候,课堂互动呈现IRF三段式会话。此类型的对话主要是服务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管理。不管学生的应答是什么,都不会推进对话进程。Tsui从自然话语中总结出的提问功能反映了话语的交际性,因而在实际课堂中,如果教师的问题可以表现出这样的提问功能,那么师生对话就会呈现出更多互动性和交际性。 Kao和Weng也认为,课堂互动模式根据教师问题的话语功能可以呈现不同程度的教学导向或交际导向。从学生应答和教师反馈话步来看,伪问题一般引出“已知”内容,因而是低交际性问题。

(三)教师提问要求的认知水平

研究表明,不仅是教师提问的话语功能,教师提问的认知要求也会影响外语课堂师生话语互动。Al-Zahrani 和 Al-Bargi借鉴Marshall等人发展的用来研究探究式教学的量表,对英语课堂教师提问和课堂互动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他们的研究将课堂互动描述为4个层次,并从提问对应答认知水平、答案构建复杂程度、话轮控制程度等方面的要求解释了二者的关系。

一些学者关注教师提问对学生语言输出的长度和复杂度的影响,及其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何种功能。Bloom等人发展的认知领域分类理论是此类研究的基础,它将语言学习中的心理行为水平分为6个层次,從最低到最高层次分别是知识再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信息分析、信息整合和信息评估。一般来说,教师提问按照这六个层次对学生的认知要求逐渐递增。有关知识再现的提问对认知要求相对较低,而有关评估信息的提问有相对较高的认知要求。 针对初阶水平的学生, 教师提问一般应多关注已知内容,要求学生再现信息,因而师生话语互动多呈现教师讲解后循环的IRF三段式对话。针对中阶水平的学生,教师提问多考查其对信息的理解,不仅要求信息再现,也会要求转述和举例。因此会呈现 IRIRF 式的追问对话。在提问高阶水平的学生时,教师更关注交际活动和信息流动,因而呈现相对复杂的对话形式。McNeil发现,语言课堂中教师是否使用高认知要求问题取决于教学需要,往往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具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和背景知识来应答。

以上文献回顾表明,课堂互动的质量对学生的语言习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提问可以引发不同的课堂互动模式,因此,研究教师提问对语言教学实践者和语言学习者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和定性的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半结构式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解释教师提问对课堂互动效果的影响,及其在学生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研究对象是359名学生和4名英语教师。研究者对每位教师的一节阅读课和一节听说课进行观察并录音。课堂观察后,研究者与教师进行半结构访谈,并利用课堂录音帮助教师回忆其提问的目的。学生问卷主要是调查学生对教师提问意图的感知及其作用的反馈。

四、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提问和课堂互动的交际性

通过对课堂录音进行部分转写后,研究者根据文献中对伪问题和交际性问题的定义总结了4位教师在课堂中各类提问的数量。结果显示,虽然教师的课堂提问数量和种类因人而异,总的来说,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伪问题的频率明显高于交际性问题,特别是在阅读课堂;另外,视听说课中,教师使用伪问题的次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交际性问题的数量略微增加。由此可知,教师会随着教学目的的不同而对提问的数量和类型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于以交际为教学目的的课堂,所有受测教师都减少了问题,尤其是伪问题的使用。这说明在外语课堂的语境下,过多的伪问题会影响师生交流的互动性。

(二)教师提问的目的及话语功能的相关性

为了了解教师在语言课堂使用伪问题和交际性问题的目的,研究者对4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包括使用课堂录音,帮助教师回忆他们课堂提问的目的和准备情况。受访教师所报告的提问意图包括:1.提供口头练习机会;2.为学习内容铺垫;3.随语境产生;4.查看理解情况;5.要求澄清意思;6.引发思考;7.引起注意;8.评估掌握程度;9.测试知识水平; 10.提高学习兴趣;11.降低权威压力;12.管理教学过程。研究者将这些问题的话语功能,例如评估性问题、核查性问题、征询信息问题、寻求共识问题、请求重复问题、与教师的提问意图进行比对后发现,伪问题以及征询信息问题都表现出多重的教学功能,而除了征询信息问题,其他交际性功能的问题蕴含比较单一的功能,即交际中的互动调整。

通过比对可以得知,受测教师使用的评估性问题、核查性问题以及征询信息问题,往往是在备课时就已经针对学习内容提出。同时,这些问题的共性是引起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注意,并且能够维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这个现象表明,伪问题和征询信息问题可以作为教师控制课堂对话的工具。研究者发现,教师在语境中提出的征询信息问题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包括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附加疑问句。而提前设置的征询信息问题主要是特殊疑问句的形式。语言课堂中谈论句法结构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语言资源。这种以讨论语法为主题的真实语言课堂语境(相对一些讨论道德、科技、文化、环境等较为抽象的主题)反而触发了更多交际性提问。

(三)学生对教师提问的看法

研究者试图从学生对教师提问体验的问卷中获得学生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般认识。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收集学生各项陈述的态度。问卷第一部分依据互动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呈现学生体会到的教师提问的作用。整体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提问可以令他们有意识地注意到问题的语法结构。同时,虽然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理解,但是学生认为课堂提问并没有提供足够练习语言和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问卷第二部分主要调查查学生如何看待教师提问的目的。大多数受测学生认为教师提问是为了引发学生使用正确的句法结构,对学生的想法和认识并不看重。另外,学生并不完全能够从教师的提问行为中认识到问题的使用语境。这说明师生的课堂交流并不存在真正的意义协商,因此学生无法学习到如何调整句法形式,以便在特定语境下可以既充分又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问卷还调查了学生如何应对教师提问。受测学生表示期待一个被动和接受性为主的问答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问卷结果反映出学生不习惯于积极学习以及不知道如何应对课堂提问,对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也因人而异。这种对待教师提问的态度使得教师创造互动等级高的课堂氛围之难度加大。

五、结语

在我国,很多英语教师往往对如何有效使用问题,营造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感到困惑。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教师提问的话语功能及其目的得出以下结论:1.当教师提问主要为教师评估和核实教学服务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课堂互动等级较高。2.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句法结构较为单一,而课堂交流时提出的问题句法形式较为多样。3.学生虽然可以认识到交流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已经习惯于被动和接受性地回应教师提问。因此,本研究认为,教师在设计和应用问题时,应向学生展现提问的多种交际功能以及问题的多种句法形式。同时,教师应该尝试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课堂话语互动的控制,并且鼓励学生更多地发起和参与英语对话。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咸修斌,孙晓丽.自然模式亦或教学模式:基于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37-41.

[3]赵飞,邹为诚.互动假说的理论构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2):78-87.

猜你喜欢
教师提问课堂互动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及言语理答模式应用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