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小结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2022-09-01 06:12康文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4期
关键词:空泡良性恶性

康文娟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盐城 224100)

肺小结节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即患者肺内出现实质性小结节,通常直径小于3 cm,部分患者伴有胸腔积液、肺不张、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由于多数肺小结节患者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容易出现漏诊问题。临床研究发现,90%以上肺小结节属于良性,10%肺小结节为恶性,及早准确鉴别肺小结节良恶性对疾病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1]。目前临床诊断肺小结节多采取X线、CT技术等,其中以X线技术较为常用,但准确性不理想,容易发生漏诊、误诊问题,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螺旋CT技术发展成熟,广泛被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中,优势较多,如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分辨率高等,备受认可[2]。本文针对2020年3月—2021年9月于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肺小结节患者为例,简述多层螺旋CT诊断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于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的肺小结节患者69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1.14±1.77)岁,病程5~11个月,平均病程(7.94±1.02)个月。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其中良性结节患者45例,其中炎性结节患者21例,错构瘤患者9例,结核瘤患者12例,肺囊肿患者3例。恶性结节患者24例,其中鳞癌患者9例,腺癌患者15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确诊为肺小结节;②患者均同意参与且配合本次诊断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②抵触配合诊断研究患者。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仪进行平扫,检查时设备管电压设定为20 kV、管电流设置为180 mAs,扫描过程中的层厚为1.25 mm,层间距设定为5 mm,螺距为0.5,影像重建时层间距设定为1.25 mm。实际检查时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并将双臂高举过头顶,指导其掌握深呼吸和屏息的技巧,以保证扫描过程中肺部始终处于扩张状态。叮嘱患者屏息后,由胸廓入口起始,直至肋膈角下缘,对整个肺部均给予扫描,以收集整个肺部的平扫影像。利用256排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先经由静脉通路为患者注射碘普胺制剂,该造影剂中的碘浓度为240 mgI/mL,给药总剂量控制在50 mL即可,注射速度设定为4 mL/s,可使用静脉泵给药。全部影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经院内局域网传输至处理站,经由系统软件对肺部影像模型进行重建,选择肺部小结节病灶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检查,要求病灶区域控制在15 mm以内,且所选择的影像区域内应计量减少钙化灶、空洞影像、坏死灶等的比例,同时生成局部血容量影像。另外为了有效提升数据观察的便利性,可对灌注成像的数据合并,且将异常数据进行剔除。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探讨良性肺小结节患者与恶性肺小结节患者影像特征表现,同时比较良恶性结节患者CT扫描灌注参数差异,包括:PS(表面通透性)、BF(肺结节血流量)、BV(肺结节血容量)、MTT(对比剂通过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性肺小结节与恶性肺小结节患者影像特征表现

良性肺小结节患者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钙化程度、棘状突起占比均显著低于恶性肺小结节患者(P<0.05),见表1。

表1 良性肺小结节与恶性肺小结节患者影像特征表现[n(%)]

2.2 良性肺小结节与恶性肺小结节患者CT灌注参数对比

良性结节患者CT灌装参数中,PS、BV、BF均显著低于恶性结节患者(P<0.05),良恶性结节患者MTT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良性肺小结节与恶性肺小结节患者CT灌注参数对比( ± s)

表2 良性肺小结节与恶性肺小结节患者CT灌注参数对比( ± s)

结节类型PS(mL·100 g-1·min-1)BV(mL·100 g)BF(mL·100 g-1·min-1)MTT/s良性 3.81±1.01 4.09±1.05 28.33±4.21 6.23±1.14恶性 37.51±5.59 15.41±2.39 95.98±5.11 6.31±1.15 t 39.493 27.332 58.964 0.277 P 0.000 0.000 0.000 0.783

3 讨论

肺小结节属于肺部高发疾病种类之一,根据大数据临床统计显示,患者中仅1/10~2/10的人群存在恶化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均为良性,在肺部癌变研究中也将其纳入早期病变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展也有一定概率会导致患者肺功能快速丧失,从而出现窒息性死亡的情况[3]。临床研究发现导致肺小结节的呼吸系统疾病种类较多,其中慢性肺炎、肺结核、肺部霉菌感染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且部分原发性疾病还会加快小结节灶的恶化速度,因此早期确诊就显得更为重要,越早开展治疗干预便越有利于控制病情,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概率。一些患者因缺少专业医学知识,错误地认为肺小结节就是肺癌疾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肺小结节并非肺癌。肺内多种疾病均可能引起结节形成、生长,一般良性结节诱因包括炎症、霉菌、结核、肺不张、肺出血等,而良性肺小结节疾病类型则包括炎性假瘤、硬化性肺细胞瘤、结核瘤、错构瘤等。恶性结节诱因则多为肺内转移癌、肺癌或良性病变等。据临床研究发现,一般直径超过25 px(1 cm=25 px)的单发肺小结节诊断为恶性疾病的概率超过50%。因此重视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至关重要。临床虽然可将肺小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但其外在症状间无明显差异,因此单纯依靠临床症状无法对肺小结节的分型进行确认。同时该病症的临床症状和大多数肺部慢性疾病相似度较高,也无法直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该病症[4]。因此,必须通过指标化验、设备检查、组织活检等多种方式进行确认,其中组织活检的准确率可以达到100%,但由于其属于有创诊断技术,因此并不适用于早期筛查工作。指标化验虽然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癌前病变,但并不能准确给出具体病变类型。此时就可以借助影像设备扫描的方式,确认患者肺部病变情况,也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临床用于诊断肺小结节的影像技术主要为X线、CT、MRI等,其中X线属于临床应用最早的影像学技术,其操作简便,在各类疾病的快速筛查工作中均发挥着作用。但由于肺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使得X线在针对肺小结节诊断时存在明显的局限。CT扫描技术更加先进,且不仅可以利用X线束,还可能够结合超声波、γ射线等多种技术对人体组织内的固定病灶进行多平面扫描,有助于对病灶的空间位置和立体影像进行获取。CT诊断临床应用时的扫描时间较短,且分辨率较高,具有较强的精准度,可用于多种肿瘤类经的临床诊断。但需要注意的是,常规CT虽然也可以对肺小结节的病变情况给予评估,但受到扫描层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病灶选取范围较窄,且无法判断结节的空间相对位置,不能准确掌握病灶和周围健康组织间的关系。多层螺旋CT则分多个层次对病灶进行扫描,且各层次间可有序进行,以薄层多层扫描后可以更好地重建虚拟模型,使影响具有纵轴分辨率,最大程度降低漏诊的发生概率。螺旋CT则可以对病灶的具体体积、形态、分布位置、分布范围、数量等均给予清晰显示,更有利于临床对病情的综合评估。

在实际扫描时可以发现,恶性结节病灶的CT影像中钙化灶、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空泡灶等的出现概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病灶,说明这几种影像特征可以用于区分肺小结节的良恶性,其准确性在79%以上。①钙化灶:组织钙化属于肿瘤类疾病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在影像学检查下通常呈现为高信号反应的点状或块状影像,且随着恶化程度的加深钙化灶数量和体积也会随之增加。②毛刺征:这种影像特征通常在病灶的边缘位置,由肿瘤病灶向周围健康组织延伸,且末端逐渐变细,但并不和胸膜发生接触,多呈现放射状的细条状影像。通常CT扫描下观察的毛刺征长度为2 cm以上,其中超过5 cm者被称为长毛刺征。临床认为其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开始向肺泡、淋巴管等发生转移所导致的,也是肺小结节恶性病变的加速阶段。但少部分良性结节病灶影像也具有毛刺征,其主要是由纤维组织异常增生而成,长度通常较长,且具有柔软的特征,可以此和恶性结节特征进行区分。③分叶征:由于肺小结节在各方向上的增生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一旦进入恶性增殖阶段,其病灶边缘便会因增生速度不一而产生凹凸不平的特点,具有梅花状的凸起特征,临床也将其称为分叶征,根据情况不同可分为浅分叶、深分叶两类。同时由于肺小结节病灶并非单一数量,因而往往随病情发展会出现多个核心结节,加之恶性增殖的影响,会导致周围多个结节发生融合,也会形成分叶状的病灶。进一步发展后组织增殖速度加快,就会从深分叶状态转变为浅分叶状态,由此也可以对肺结节癌的进展程度进行评估。根据CT扫描可见,鳞癌患者分叶征相比于腺癌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鳞癌病灶的增殖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各部位生长速度的差异会更加明显,也更容易产生深分叶状影像。④空泡征:这种影像特征指的是直径在5 cm以下的透明状影像,通常位于病灶的边缘地区,在多层螺旋CT扫描下可见单一结节早内存在低密度的透明泡状影像,整体呈卵圆形或条状,形状略有不规则,但轮廓清晰,大多数为多发型,直径则在2 mm左右。这种空泡征是由于结节内组织快速坏死导致的空腔状态,也可能是由于肺泡异常脱水缩小后所产生的。根据临床大数据研究显示,空泡征在支气管肺癌换恶化中的检出率接近65%,在肺小结节癌变后病灶内也可发现。由于这种病变并不会破坏肺组织间的支撑结构,因而并不会因组织坍塌而将空泡填充,使得CT扫描下可以发现这一影像特征[5-7]。另外,肺小结节恶性病变患者还存在胸膜凹陷征的特点,即平行扫描时可见典型胸膜凹陷情况,病灶同临近胸壁呈喇叭口或三角状。而当扫描偏离凹陷中心,可见一条或多条线状影。患者水平裂、斜裂胸膜位置可见曲线影。

CT灌注扫描则是在1991年时被应用于临床的技术,其通过向人体内注射造影剂的方式,借助血液灌流效应,从而更清晰的显示病灶和周围组织间是否存在血液交互,也可用于评估肿瘤内的血流信号强度,借此判断肺小结节的恶化程度[8-9]。实际操作时可以采取同一组织多次扫描的方式,从而获取在单位时间内组织血流情况的变化曲线,以该曲线分析病灶内的血流灌注速度,并可进一步计算出造影剂的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肺结节血流量和血容量等多项数据,其中造影剂通过时间和病灶组织内静脉血管密度有关,用以反映病灶内毛细血管血流平均时间。而病灶表面通透性则可用于评估造影剂在组织内的扩散速度,从而评估出组织的密度情况。肺结节血流量和血容量二者间相互关联,可用于判断病灶内血流量,以评估可获取的营养情况[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良性肺小结节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毛刺征24.44%、分叶征20.00%、空泡征22.22%占比显著低于恶性结节患者(P<0.05),该研究结果与路平,王靖[11]发表文章结果良性结节组患者毛刺征30.23%、分叶征27.91%、空泡征23.26%显著低于恶性结节组84.21%、87.82%、78.95%(P<0.05)相一致。

综上所述,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肺小结节具有极高准确性,可通过影像表现、灌注参数等鉴别结节良恶性,提倡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空泡良性恶性
自由场中液氮单空泡动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1)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非等强度多道冲击波作用下空泡溃灭机制分析
水下垂直发射航行体尾空泡振荡演化特性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水下航行体双空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良性甲状腺结节需要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