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亚兰,邓雪英(通信作者)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 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22)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PSP),既往称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一种肺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肺原发肿瘤的0.2%~1%[1],2015年WHO将其归类为腺瘤[2]。临床上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与体征,无法根据病症表现识别并开展治疗,CT影像上诊断和鉴别诊断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容易与其他肺肿瘤混淆,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本研究旨在对86例PSP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总结,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指导临床治疗工作。
选取2012年3月—2021年9月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CT、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6例PS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78例,男性8例;年龄17~77岁,中位年龄53岁;21例患者有胸部不适,其中咳嗽咳痰11例,痰血6例。
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100~120 mA,层厚5 mm,间隔5 mm。增强使用优维显造影剂80~100 mL,注射速率为3.0 mL/s,注射后65 s行单期增强扫描。
CT上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内部情况、密度、强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强化幅度:轻度(0~20 HU)、中度(20~40 HU)、重度(40 HU以上)。
本组PSP患者共88个病灶。CT上2例患者表现为多发结节,其中1例呈多发簇状,1例在右肺各叶各一枚;其余患者均为单发。病灶以两肺下叶(62.5%,55/88),周 围 型 多 见(63.6%,56/88vs36.4%,32/88),35.2%(31/88)紧贴胸膜,6.8%(6/88)跨叶间裂生长。病灶最大径范围0.6~7.3 cm,中位数1.55 cm;短径范围0.6~7.1 cm,中位数1.35 cm。大多呈圆/类圆形(98.9%,87/88)、边界清(98.9%,87/88)、边缘无分叶(63.6%,56/88)或浅分叶(35.2%,31/88),均无毛刺和胸膜牵拉。近半数平扫密度不均(47.7%,42/88)、少数伴钙化(17.0%,15/88)。
增强后病灶多数强化不均(79.7%,55/69),轻中重度强化分别占23.2%(16/69)、31.9%(22/69)、44.9%(31/69)。46.4%(32/69)的病灶伴贴边血管征,20.5%(18/88)伴晕征,未见空气新月征、尾征、显著肺动脉征,结果见图1所示。所有患者均无胸腔积液、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图1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的CT扫描图像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由Liebow等[3]于1956年首先报道,过去认为其起源于血管内皮,故被称为肺硬化性血管瘤。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认识,目前普遍认为它实际上起源于Ⅱ型肺泡壁细胞,故肺肿瘤组织学分类WHO(2015)将其更名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2]。镜下根据各组织成分所占比重多少,将PSP分为血管瘤型、乳头状型、实质型、硬化型[4]。
PSP多见于亚洲中年女性,常无明显临床症状[5]。本组90.7%为女性,中位年龄53岁,多偶然发现,与文献报道相符。有研究表明[6],多数患者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免疫组化均为阳性,提示女性发病率高可能与性激素有关。生物学行为上PSP生长缓慢,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预后良好[7]。
影像上,本组患者多表现为肺内单发结节或肿块,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相符[7-10]。本组病灶均边界清楚,圆/类圆形多见,多数无分叶/浅分叶,且大多位于肺外带,部分紧贴胸膜,也与多数文献[9,11]报道相一致。多发为PSP的不典型CT表现,在影像上很少见,目前仅有少数个案报道[12-14]。谢冬等[7]通过统计165例PSP发现,多发PSP仅占所有病例的3.6%(6/165),本组发生率(2.3%,2/86)与其相近。对于多发PSP的形成机制,目前结论尚不统一,考虑可能是肿瘤细胞的肺内播散,或者多中心起源[15]。
PSP瘤内钙化有一定的发生率,本组17%的病灶伴斑点、结节状或弧形钙化,与谢冬等[7]、王建卫等[16]文献结果相近,其PSP钙化发生率分别为14%(19/136)、11%(5/45);朱靓等[17]统计了国内文献321例PSP也发现,病灶伴钙化占19%,提示钙化对CT确诊PSP有一定的价值。关于钙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可能来源于病灶内的胆固醇结晶、钙盐沉着及陈旧性出血灶等[18-19]。
本组76.8%的病灶以中重度强化为主,考虑可能与病灶内组织成分有关。史景云等[20]认为,较小病灶以血管瘤型和乳头型为主,血管密度高,故呈明显持续强化;而随着病灶增大,实体型和硬化型结构逐渐增多,血管数相对减少,因此强化程度较低且不均匀。本研究多数病灶体积较小,84%(74/88)的病灶最大径小于3.0 cm,提示组织学上可能以血管瘤型和乳头型为主,病灶小血管密度高,因此造成强化比较明显。
贴边血管征为增强后PSP的一种特殊征象,表现为PSP周边明显强化的弧形、抱球状血管影,或者点状、小类圆形的血管断面影,在PSP中出现率较高。林洪平[21]、王世忠[22]、杨柳青等[9]分别统计了18例、42例、34例PSP发现,贴边血管征的出现率为44.4%、76.2%、88.6%,本组病例中出现率46.4%,符合文献报道。贴边血管征对PSP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PSP属于良性肿瘤,可推挤、压迫周围血管结构,从而产生聚拢、包绕等现象。
PSP还有一些少见征象有助于病灶的鉴别诊断。朱靓等[17]和Shin等[23]通过分析321例和76例PSP发现,晕征出现率为5.9%~17%,本组病例也表明20.5%的病灶可伴晕征。对于晕征形成原因,可能是是由于PSP病灶易出血,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于邻近肺泡、造成瘤周的磨玻璃影,也可能与肿瘤细胞沿Ⅱ型肺泡上皮播散有关。另外,PSP还可伴空气新月征、尾征、显著肺动脉征等特殊征象,但文献报道相对少见,本组病例也均未发现,可能与样本量大小有关,仍需更多病例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PSP常见于中老年女性,CT上多表现为肺下叶外周的孤立结节,边界清,无分叶/浅分叶,边缘毛刺、胸膜牵拉均少见;多数平扫及增强密度不均,少数伴有钙化,增强强化比较明显;特殊征象中以贴边血管征最多见,部分可见晕征,而空气新月征、尾征、显著肺动脉征等均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