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玉,武兆忠
(1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核医学科 广东 珠海 519000)
(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 广东 广州 510260)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HC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年生存率为18%,是仅次于胰腺癌的第二大致命肿瘤[1]。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及影像学检查是HCC的常用诊断方法,常规影像学主要从形态学、血液供应等方面评估肿瘤。随着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熟悉不同成像方法的特点和优势非常重要。MRI通过多参数成像,提供肝脏的解剖图像及有关的生理功能信息[2]。但是MRI检查扫描时间长,禁忌证较多。PET/CT通过提供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不仅为肿瘤的明确诊断提供依据,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全身评估,提供肿瘤分期及预后信息。本研究总结了72例患者经病理确诊为HCC的PET/CT及MRI资料,旨在探讨PET/CT及MRI对HCC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6月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PET/CT及MRI资料。男性5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6±8)岁。有上腹部不适、腹痛等临床症状者60例,无症状12例;AFP升高58例,AFP无异常14例;乙肝病史49例,丙肝病史4例,无肝炎病史19例。72位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
PET/CT检查方法:①患者检查采用飞利浦 GEMINI TF 64 PET/CT成像系统,先行CT扫描,再行PET采集,CT扫描数据作为图像衰减校正的依据,PET图像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重建,系统工作站对最后的图像进行融合、显示。②所用示踪剂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由广州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放化纯>95%。③检查前患者禁食6~8 h,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静脉注射18F-FDG 0.12 mCi/kg。静卧60 min后行全身PET/CT显像,显像范围为颅顶至大腿中上段。MRI检查方法:①检查采用GE Signa EXCITE 3.0 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腹部线圈,空腹6 h后检查,患者仰卧位,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采用呼吸门控。②先行常规肝脏平扫,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T2WI扫描,轴位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 mm。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剂量为0.1 mL/kg。③从注射造影剂开始计时,25 s行动脉期扫描,55 s行门静脉期扫描,180 s行延迟期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
由2名主治以上医师阅片,观察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及增强情况,密度及放射性分布浓聚程度(高于、等于或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摄取分布)。PET的代谢采用半定量分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maximum,SUVmax),在病灶部位勾画感兴趣区,计算机自动获得该部位的SUVmax,数据用采用(± s)表示。
共80个病灶,位于肝右叶61个,位于肝左叶19个,最大经线范围约11~164 mm,平均(46±33)mm。①PET/CT扫描显示,PET高摄取/CT低密度55个病灶(图①、②、③),PET等摄取/CT低密度25个病灶(图④、⑤、⑥),25个PET等摄取病灶延迟扫描表现为相对高摄取(图⑦),SUVmax 2.5~12.2,平均(5.0±1.8)。PET/CT扫描发现12例患者存在远处转移,骨转移2例,肺转移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5例。②肝脏病灶MRI显示,病灶T1WI呈低信号(图⑧),T2WI呈稍高信号(图⑨),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⑩),病灶以高信号为主,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相对低信号(图⑪),延迟期30个病灶边缘可见假包膜环形强化(图⑫),呈“快进快出”强化征象。③病理诊断高分化HCC 17例,中分化HCC 41例,低分化HCC 14例,与PET/CT 17例等/稍高代谢,55例高代谢影像相符。60例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治疗后随访发现,42例患者在5~48个月内发生复发转移,其中高分化者5例,中、低分化者37例。
图1 不同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PET/CT及MRI表现
HCC与乙型、丙型肝炎的感染明确相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3-4]。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炎病史者明显多于无肝炎病史者,男女比例4:1,与流行病学特征相符。
诊断和分期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据目前的资料,在I期病例中,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其生存期可达5~6年或更长时间而没有任何疾病的征象。Ⅲ~IV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2年。因此,早期检测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RI作为广泛应用于HCC检查的影像技术,提供了HCC病变的位置信息,并能作出定性诊断,是临床上诊断肝癌的重要方法。既往研究表明,MRI对HCC的诊断效能达90%以上,但是其成像范围局限,无法评估全身肿瘤侵袭情况[5-6]。PET/CT是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后疗效评估的检测工具,其对于肝癌的远处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发现传统影像学检查无法探测的转移灶[7-8]。邓家琦等[8]研究发现,在53例腹部增强CT未检出远处转移的患者中,18F-FDG PET/CT检查出10例患者存在远处转移。MRI和PET/CT在应用中各有优缺点,单一技术的应用可能造成误诊或漏诊。MRI虽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在肝癌患者全身评估中存在局限性,PET/CT在发现远处转移方面优于MRI。本研究中PET/CT检测出12例腹部MRI增强未能探测的转移灶,为肿瘤的TNM分期提供了准确信息,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决策。但由于成本高,MRI和PET/CT联合应用在临床中尚未普及。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应结合患者病情,充分应用影像技术,提高病变的诊断效率。
大量研究证实,SUVmax是具有预后价值的半定量参数,其与肿瘤的高复发率和死亡率显著相关[9-10]。任红亮等[11]对182例肺鳞癌患者分析发现,原发灶SUVmax>13.0组的预后差于SUVmax≤13.0组(P=0.022)。表明原发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Bille等[12]以41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以SUVmax8.6为中位数,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原发灶SUVmax是影响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随访结果亦证实PET高代谢组复发转移率显著高于等/稍高代谢组,说明SUVmax对判断HCC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作用,临床可将SUVmax的高低用于指导治疗及预后分析。
综上所述,MRI对HCC原发灶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当PET/CT不足以准确判断肝脏肿瘤病变时,MRI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影像学依据。PET/CT应用于HCC患者术前全身评估,原发灶的SUVmax预测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建议尽量降低成本,促进MRI和PET/CT在肝细胞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中的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