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刚
摘 要:随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和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授课模式不断改善,其中,探究性阅读是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基于此,为有效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灵活运用能力,本文分析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重点研究该教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路径,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性学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2.005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现阶段教学中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知识,但是在自主探究、阅读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初中语文阅读学习,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科能力的发展提升。因此,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分析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和开展路径是必要的。
一、分析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價值
1.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语文知识,还要具有联想与想象能力,在自身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学习,但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关注到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落实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语文课堂将知识探究机会留给学生,语文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响应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处于被动状态,在该情况下,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提升,语文阅读学习效率提升。简单来说,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展就是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此挖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促进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形成。
2.提高学生阅读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要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灵活使用能力和学科素养,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利用自身强大的实践能力创造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不仅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主要目的。因此,语文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浓缩,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通过将探究性学习方法落实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一表达自我的载体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在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下,能够更好领悟汉语言的魅力,明确阅读中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的展开,不仅能够使学生高效学习语言,还能够积累其文化素养,促进其实践能力、语文知识利用能力的提升。
3.有利于课内外阅读相连接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周围充斥着爆炸性的信息数据,多媒体工具、新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也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中重要的教育工具,给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便利。但是,相应的,仅仅依靠课堂开展的阅读教学和涉及的学习文章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对阅读学习的需求,在该情况下,课外阅读成为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阅读学习需求的主要手段。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课外阅读量相对较低,为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鼓励学生发展课外阅读,不断拓展阅读面、增加阅历、开阔视野,从而掌握更多的阅读相关知识。但是,为实现课外和课内阅读内容的有效连接,建立稳定的关系链,可以借助探究性学习方法,即教师以课内教学内容为基础给学生提供课外读物,从而融会贯通,一方面深化课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扩展学生知识面。总而言之,虽然当前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学内容和模式愈加完善与丰富,但是初中学生的阅读量仍不高,通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探究性阅读方法,学生可以在合理的鼓励与引导下主动思考文章书写的内容,以及其创作背景及原因等,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角度开展语文课内阅读学习,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外读物,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4.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要开展的学习活动是背诵古诗词、背诵节选的文言文等,在文学体裁如此丰富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对其他类型的文章可能没有整个读完过,只了解文章大概发展和含义。虽然该做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更好地应对各项考试,但是这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全面性和阅读质量。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目的优化,相较于对考试的应付,院校更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培养,通过落实探究性学习方法,学生往往是在自身主动性和兴趣驱动下开展阅读活动,而且,相较于其他阅读教学方法,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一字一句通篇阅读,以此掌握文章所有知识和传达的思想价值观念,在该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加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切实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路径
1.以读为本,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当前现代化教育改革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授课模式愈发丰富,所谓探究性阅读,主要是指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导向,通过快速、准确把握文章信息内容,以此提高阅读者的语言信息处理、认知和筛选能力。因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阅读文章,从而得到更完整、更高水平的思考与感悟。由此可见,在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时,要注重以读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阅读探究兴趣的激发与保持,以此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相关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发展其思维,在当前教育水平下,对学生阅读能力、朗读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这是因为良好的朗读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中也明确指出,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行为,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同时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行文章朗读,以此获得准确的感悟和积极的思考,从而加深文章理解,受到情感、价值熏陶,获得思想层面的启迪与发展,最终享受到语文阅读带来的审美乐趣与体验。因此,在实际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提高对文章朗读活动的重视,注重自身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发挥,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入情感,读出音韵与意境,同时通过文章阅读发展问题,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探索探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故乡》为例,在开展围绕该文章的阅读教学活动时,在杨二嫂有没有无诬陷闰土的情节存在争议,即一些学生认为杨二嫂没有诬陷闰土,灰堆里的碗碟确实由闰土所埋,这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以朗读的形式复读一边,之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即发现阅读问题——思考探究阅读问题——解决阅读问题。或是《孔乙己》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思考,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现在读书考大学和当时考秀才是一样的吗?”在学生掌握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勇于提出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激烈争论下摸索问题原因,实现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充分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用担心学生没有掌握阅读技巧或者文章理解不到位等,因为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语文素养,大多学生都可以将自身的阅读知识和经验与学习内容相联系,甚至主动调动自身认知经验来解释文章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唤起学生的联想或回忆,以此引出不同问题与发现,将学生的不足转化为优势,从而拓展学生阅读空间。此外,在抛出阅读问题时,教师要注重问题难度的合理性、与教学内容知识的相关性等,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处于常学常新的状态,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并保持,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2.带领学生思辨阅读过程,探究问题答案
探究性阅读教学注重学生在阅读时的主体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落实可以促进学生形成阅读内在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即以意识流的状态体验文章中角色的心路历程,这对实現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此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强现实意义。因此,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习惯,打好终生发展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增加“体验”,即沉浸式阅读,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开放性,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情绪。以《小稻秧历险记》为例,文章中含有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的情节描写,其中“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语气与情感,尽量以有气无力的方式阅读。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真切体验。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使用多媒体工具和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环境的创造,比如播放音频、视频等,带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从而在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除此之外,教师在落实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时,还应注重过程思辨,正是因为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才会使人对同一篇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应切实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不同,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美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的角度、人性的角度等多方面带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打破学生单一的自我认识与审视,让学生以客观主体的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地审视作品,同时结合自身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思辨文章内容,最终得到独到的阅读感受和见解。通过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其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思想情感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思想情感的迁移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其认识到阅读的真正魅力。
3.及时抒发感悟,鼓励创作
从当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其所选范文均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体裁、题材还是立意,均体现了丰富的情感、生活感悟等,同时其审美趣味、语言特色也体现着创作者的才华与匠心。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改革价值,充分发挥教材优势,采取探究性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掌握优秀作品的写作特点。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后对作者的语言特色进行研究,比如整散句的配合、长短句的结合等,以此赏析文章的韵律美和画面美;或是《陋室铭》等古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论文章中如何运用赋、比、兴手法;在开展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时,也可以根据诗人的派别分析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特点等。总而言之,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并结合文章、古诗词之间的联系,落实对比分析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使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更为明确地掌握阅读技巧与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意识、思维、能力形成的同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育教学任务和目标。此外,由于一些优秀范文为节选,针对重点教学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让学生在写作创作过程中深度揣摩文章角色的行为与心理,一方面提高其写作实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文章阅读理解,巩固其感悟。
4.落实文本辩论,鼓励探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并非是学生一个人的探究,也可以结合小组教学方法落实文本辩论,一方面丰富课堂开展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深化阅读内容理解,同时主动创新与表达自我,使其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落实文本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真阅读和解析,让学生对于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辩论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观点,并将一些辩论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三是教师所选择辩论点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这样学生才能在辩论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深化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以《落花生》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比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花生与苹果,给予相对充足的时间寻找论据,要求学生叙述自己的好处、对方的不足以及社会为什么会需要这样的人。通过相对简单的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的辩论,可以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明白,人要注重外表,同时也要注重对社会的有用性,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促进其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将其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时,应积极结合信息化技术,并开展文本辩论、过程思辨等教学活动,以此提高教学内涵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航《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57期。
[2] 魏婷《研究性学习视野下初中语文阅读活动探究 ——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年第4期。
[3] 廖玉香《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探究式阅读”的应用探讨》,《课外语文》2019年第2期。
[4] 何志华《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文渊(高中版)》2020年第8期。
[5] 熊晏樱《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学历案设计——以回忆性散文、传记专题阅读为例》,《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