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珠
摘 要:小学思政课程的实施,应大力倡导体验育人,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亲身实践体验,自主建构思政知识,形成思政意识,提升思政能力。小学思政教学,应防止空洞说教,关注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体悟。应坚持全时空原则,构建多元体验路径,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关键词:思政 体验育人 路径 实践探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2.032
一、融入生活世界,开展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体验育人的首要途径,教师应将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体验,在生活土壤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厚品德素养。
1.仿真生活场景,间接体验
情绪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活动关系密切,良好的情感可以催生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学习、主动体验,让他们沉浸其中、用心感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把教学内容融入具体场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暗示与启迪。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带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感知,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体验。
仿真生活场景是一种常用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图像呈现、物品展示等方式,模拟展现生活中的某种场景,给学生视听感知,形成一种画面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唤醒学生回忆,引起学生联想,进行换位思考,产生内心体验。譬如,某教师在教学《我学习我快乐》一课中,通过展示某某同学快乐学习的画面,讲述认真学习的事例,这种体验属于间接体验,学生只是一种旁观者,只是在思想上置换了角色,并不是场景中的真实主人,因此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点虚,其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倒不如组织全体学生玩几个学习的小游戏,如“心心相印”“成语接龙”等,让学生参与其中,直接感受学习的快乐。
2.走进真实生活,直接体验
如果说那种只是以旁观者身份去感知的体验是间接体验,那么以当事人身份参与其中的体验则属于直接体验,直接体验不是给学生如临其境的感觉,而是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让学生在场、在状态,这样的体验更加真切深刻,体验育人效果更好。
直接体验要求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体验的主人,进入到真实生活之中,而不是那种虚拟情境之中。教师可以创设由学生参加的真实活动场景,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而不虚构场景,模拟扮演角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到日常生活中体验,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真实世界,参与各种活动,在亲自实践中体验。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爱,教师除了在课堂组织学生回忆、讨论,唤醒学生对父母的爱,还让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体验,发现父母的爱;走进生活,付诸行动,与父母交谈、为父母服务,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爱。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更加直接,体验更加真切深刻。
3.融入社会生活,综合体验
每个小学生将来都会走向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必由之路,学校生活只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阶段之一,他们最终都将融入社会。社会是更广阔的天地,是人生的大舞台,学生应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中交往,在社会中成长,蜕变为社会人。
社会是个大熔炉,社会生活体验是一种综合性体验。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存在着真、善、美、假、恶、丑,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影响他们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意志,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社会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必须把他们置入社会熔炉,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历练,给他们以潜移默化的熏陶,方能把他们熔炼成钢。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交通规则的感知理解,笔者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来到十字路口,现场认识交通信号灯,观察人们的行踪,了解他们对交通规则的遵守情况。
二、拓宽活动时空,丰富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育人方法,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形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笔者在思政教学中,设计各种活动,拓宽活动时空,拓展体验宽度,丰富活动体验。
1.立足课堂阵地,课内探究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育人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活动的支持,包括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学的活动主要是一些探究性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探究活动中感知体验,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建构。课内探究活动容易受教学方法、方式的影响,造成学生的活动体验兴趣不高,容易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导致学生的体验不容易深入。因此,教师要优化探究活动,趣化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体验效果。游戏化是提升学生探究体验活动效度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知体验,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育人效果。譬如,在教学《学习有方法》一课中,笔者通过组织学生玩“凑足24点”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算24点的方法,体验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学习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2.考察校外基地,户外参观体验
“坐井观天”的故事启迪我们:人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能用狭隘的目光去看世界。学生只有看得多了,体验多了,才会视野开阔,认识深刻,才会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不能让学生一直坐在教室这个狭小空间,不能局限在书本这片狭窄天地,而要帮助他们跳出井沿,走出小天地,參加一些室外体验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活动阅历与经验。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求,开展课外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考察校外基地,进行户外参观体验,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譬如,在教学《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一单元时,笔者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革命英雄纪念馆”参观,了解抗战历史,寻找红色足迹,通过考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开展社会实践,课后做中体验
陶行知认为种田要在田里教、在田里学,游泳要在水里教、在水中学,他主张教学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动手做给学生更深刻的感知体验,能够助力学生理解感悟。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向也认为:“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社会实践与参观考察同为校外体验活动,但形式与效果不同,参观考察以观察感知为主,体验性稍微弱一些,而社会实践强调身体力行,主张学生亲手做,在做中体验,其体验更直接,感触更深刻,育人效果更强。譬如,教师要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品德,就要给他们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可以带领他们到敬老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了解老人的生活现状,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优化体验方式,提高体验效能
为了提高体验育人效果,笔者借助各种方法,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体验方式。通过增强情感体验,赋予直观体验,推进合作体验,以提高体验效能,实现优质育人。
1.营造良好氛围,增强情感体验
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师生的心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禁锢的课堂氛围,会压抑学生心理,束缚学生思维。活跃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心理坦然、情绪激动、心情愉悦。笔者在思政教学中,注重营造良好氛围,以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习动力,增强情感体验,提升德育功效。例如,在教学《健康看电视》一课中,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熊出没》动画片段,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引出看电视话题,然后和学生一起谈谈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说说看电视的利与弊,学习健康看电视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与学生平等对话,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温馨的情感场面,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借助媒体手段,赋予直观体验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强于形象而弱于抽象,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较为敏感,而对抽象晦涩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体验的主动性,提升体验的效度性,笔者借助媒体手段,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笔者赋予学生直观体验,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增强体验功能,助推学生感知理解。例如,在教学《健康看电视》一课中,笔者就采用电化教学,利用移动电视,给学生播放电视节目,让他们边观看、边感受,笔者故意将电视机亮度调暗或调亮,让学生感受到眼睛不舒服,笔者引导学生眨眨眼、做眼操,感觉到眼睛很舒服。直观而直接的体验,增强了体验效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健康看电视的意义。
3.搭建互动平台,推进合作体验
古人说得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合作体验会产生更大的效应,让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作是体验育人的极佳路径,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合作,开展集体性活动,增加学生交往与合作的机会,以放大体验育人的效应。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同学面前“显摆”。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协作共学,激励学生互动分享,推进合作体验。譬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有效了解购物学问,笔者没有进行空洞讲授,而是创设了一个商场情境,组织学生模拟购物,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导购、顾客。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合作完成了购物任务。该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购物知识和技巧,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交往互动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感受到合作的价值,增强了团结意识,提高了团队精神。
四、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加强红色理解
1.丰富教育内容,优化课堂教育手段
除了利用思政教材资源之外,教师还要适当延伸课外资源,根据课程主题收集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基地、歌谣、图片、视频、书籍、网络资源等,使得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加饱满,学生可以全方位了解和学习,对相关内容了解更加深刻且透彻。同时,教师要整合有效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育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与革命相关的影视片段。影视片段选择要以经典片段为主,让学生充分体验某个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或了解革命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当然,教师要注意融合趣味教学方法,将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合理运用,将年代久远且距离现实生活较远的革命文化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渗透,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国歌、国旗、国徽、人民币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故事,将具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红色文化精神,让学生形成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及人民币的情感,不做有损国家荣誉的行为;了解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的由来,从中延伸出相关革命事件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让学生知道这些节日的意义,产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意识。
2.创设教育氛围,全面宣传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除了理论引导之外,还要重视环境潛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很多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选择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班级文化角等渠道进行宣传,因此,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学校与教师应注意创设相应的革命文化氛围,在学校范围内全面宣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革命事件、革命精神、革命人物等内容进行宣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习到正确的德育知识,且能影响其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学校可根据德育要求开展主题演讲、文艺会演、歌唱比赛等红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编演红色剧本,唱响红歌,将红色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样可以让红色文化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红色物质文化的洗礼,让学生的精神、意识接受非物质红色文化的熏陶,环境的作用充分显现。另外,学校应抓住升国旗、少先队入队仪式等机会进行德育,在充满仪式感的形式中宣传红色文化,增强学生对国家、对国旗的尊敬,知道少先队员的使命。
3.组织实践活动,加深理解红色文化
思政学科教学需要通过理论知识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其行为习惯,加强塑造价值观念。因此,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借助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应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从本土的红色文化基地开始,辐射到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基地,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清明节前往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在“雷锋日”进行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在课余时间进入博物馆、红色文化景区重走革命路线,探索本地的革命斗争历史,实地走访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等,这些活动均有极强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实践目的和要求,要求他们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利用语言或文字表述个人感想,并组织合作交流,根据每个人不同实践经历和实践感想进行分享,讲述他们了解的革命故事和实践收获,使得整个实践活动有目的、有价值,如此既能增长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实践能力,又能促使他们重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历史,增强民族荣誉感,形成强烈的爱国精神。
“世界上的事没有比自己亲身经历来得更真实、更可感。”体验给学生以真实感,有助于认知理解,有利于记忆应用,有助于发展能力,有利于培育品德。
参考文献:
[1] 乔珍、温玉敏《基于小学思政课与红色文化教育融合的教育实践探索》,《魅力中国》2020年第31期。
[2] 郑国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新教师》2020年第6期。
[3] 王子宝《基于红色文化的小学思政教学研究》,《科学咨询》2020年第33期。
[4] 黄健宇《红色文化在小学思政课中的有效渗透》,《少男少女》2020年第27期。
[5] 隋玉梅《基于红色文化的小学思政教育研究》,《南北桥》2020年第16期。
[6] 严育玲《小学思政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文理导航》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