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2022-07-05 12:11赵秀华
关键词:阅读能力双减课外阅读

赵秀华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借助《丛书》提问小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激发兴趣,使学生想阅读;另一方面,教师教授方法,使学生“会阅读”;再者,评价也是课外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配套教材;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9/22-0006-03

为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除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外,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能力。在“1+X”课后服务课程中,课外阅读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优先选项。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使课外阅读时间更加充裕。统编版小学语文配套教材《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简称《丛书》)的出现,使课外阅读材料更加系统。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借助《丛书》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兴趣,使阅读和乐趣在他们头脑中建立起有效联系,才能使他们爱上阅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教师引领,激发阅读兴趣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可依据“名人效应”,讲述老舍、冰心、毛泽东、习近平等名人读书故事,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人名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读书。课余时间,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根据小学生直接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介绍文章内容,利用故事中的精彩片段或感人情节吸引学生眼球,设置阅读悬念,让他们萌生阅读的强烈欲望。

(二)同伴激励,激发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学习路上的探索者,都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心理,每天十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收获,或朗诵一首诗歌、或讲述一个故事、或阐明一个道理、或畅谈一些感悟……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努力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表现出来的潜能;当学生敢于登上讲台、当学生说出惊艳语句、当学生发表独到见解,教师都要当众给予表扬。这样,其他学生也渴望得到表扬,就会以受表扬同学为榜样、奋起直追,阅读兴趣和激情自然就被激发出来。

(三)成果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内生动力。读完《读读童谣和儿歌》,来场班级朗诵会;读完《安徒生童话》,讲讲里面的故事;读完《田螺姑娘》,演演里面的角色;读完《水浒传》,点评一下英雄好汉。内容丰富的手抄报、形式各异的思维导图、造型奇特的人物卡片等阅读成果,择优在班级、校园等显眼地方展示。根据阅读完成情况,每月评选班级“读书之星”,每学期推选校级“书香少年”,并制作成系列短视频,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展播。这样,学生势必会全身心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主观能动性自然就会调动起来。长此以往,看似枯燥的课外阅读就会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趣事,固化成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

二、教授方法,使学生“会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做事得法,才能事半功倍。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是为了不教”思想为指导,在教授閱读方法上下功夫。

(一)计划指引阅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是阅读能力培养的起始阶段,需要用计划指引学生开展阅读。好的阅读计划,能够帮学生理清思路,起到提示和督促的作用。一要注重计划的系统性。《丛书》共48本,涉及儿歌、童话、寓言、小说等近十种文学体裁,制定阅读计划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确保前后衔接、系统连贯。二要注重计划的可行性。比如,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一个学期四本书,什么时候读什么、读多少、怎样读,都要考虑清楚,谋定而动。三要注重计划的新颖性。表格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但单一的形式容易引发视觉疲劳,失去吸引力。教师可依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看绘本的特点,采用夺红旗、打地鼠等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依据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较强的特点,采用思维导图等形式。

(二)任务驱动阅读

影响阅读的因素有三个,读者、文本和任务。文本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但读者因素和任务因素是可以进行设计和干预的。鉴于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情,巧妙设计阅读任务单,引导学生在什么时间做什么、怎样做。低年级读童话,可以要求学生读一读、画一画、讲一讲、演一演;高年级读《红楼梦》,可以要求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绘制人物关系网、探寻红楼文化等。这样,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目标更加明确,就会更投入地进行阅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

(三)范例引领阅读

范例,是可借鉴的事例,能够拓宽视野、打开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一年级上册,读故事,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谁,很简单,但为什么喜欢,理由不一定能说充分。这时,老师提供范例,多角度阐述人物优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年级梳理思路为讲故事做准备时,多数学生只考虑故事情节,而忽略掉很多其他因素。这时,教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些范例,或以地点转换为依据,或以时间先后为依据,或以人物出场顺序为依据……学生一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通过范例引领,学生眼界打开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四)内外联动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语文要素安排在不同单元中。课内阅读时学到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课外阅读,正所谓课内得法课外用。课内的“渔”用之于课外的“鱼”,既可以检验课内学习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以所学达所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课堂上,通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只要大致知道是什么就可以”“借助相关资料或结合影视剧理解课文”等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些配套教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继续沿用课内学到的这些古典名著阅读方法。

(五)同类合并阅读

《丛书》每学期推荐的图书多数都属于同一文学体裁,但是组编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原样照搬、有的选取部分,有的按内容组元、有的按时间排序。教师要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力争让学生掌握“读一类书”的方法。五年级上册配套教材《田螺姑娘》《老人的智慧》《聪明的牧羊人》,分别收录了中国、非洲、欧洲三个不同地域的民间故事。每本教材都分为若干个版块,每个版块又承担着不同的阅读任务,而不同教材中有些版块的阅读任务是基本相同的。为让学生系统掌握民间故事的阅读方法,教師可按照“关注主要角色,提炼性格特征;关注情节发展,把握主要内容;关注价值导向,感悟情感内涵”的思路,打破教材之间壁垒,对三本教材的不同版块进行优化整合,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六)圈画批注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过程中,要边阅读、边思考、边圈画批注;可以赏析语言、可以评点人物、可以生发联想、可以质疑问难,如此种种。当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乱画一气、胡批一通,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简意赅。其实,圈画批注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理解作者意图,形成自己的判断。慢慢地,就有了独到的见解,就具备了初步的批判意识。对阅读而言,这是一种质的飞跃。长此以往,“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三、实施评价,使学生“知阅读”

评价是课外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评价,可以以评导读、以评促读,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强化阅读过程、保持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方向。

五年级上册配套教材《老人的智慧》第四版块的阅读任务是,“阅读本版块故事,试着用时光轴记录英雄的经历,感受英雄的形象。然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和同学交流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围绕这一阅读任务,教师可本着“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互促进、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辅相成、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互结合”的原则,从“阅读、提炼、分享”三个方面,细化评价标准,让学生系统了解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也就是“知阅读”。

评价阅读,教师要把握三项原则。一是重结果更重过程。关注阅读过程,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阅读结果才能得以保证。二是重数量更重质量。关注学生读了多少书,更要关注学生读“懂”了多少书。三是重评价更重激励。评价不是目的,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更想阅读、更会阅读、更知阅读。

结语: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双减”背景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希望依托《丛书》,通过激发兴趣、教授方法、实施评价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使他们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双减课外阅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