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

2022-06-30 02:08麻伟琦刘俊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麻伟琦 刘俊强

10.3969/j.issn.1671-489X.2022.03.012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然而在当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遇到一些困境。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旨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信息技术手段与基础教育深度整合。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3-0012-03

0 引言

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综合型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使学习者可以适应未来未知的职业并在未来生活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具备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渐走向信息化的道路,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环节[1],同时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取得一定的成绩[2],用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信息化时代的高质量人才,而且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育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当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遇到一些困境,例如: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有待加强,部分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不能合理使用信息化设备,等等。

1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有一定的差距

基础教育信息化由于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而导致数字鸿沟现象的发生。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差距而产生应用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加剧[3]。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建设投入水平较高,而部分欠发达地区则缺乏相应的设备保障,学生甚至只能通过电视等单一媒体来感受教育信息化。这种现象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阻碍了基础教育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导致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成为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推动因素之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面临一定的窘境。虽然我国学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配备条件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部分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仍不容乐观。

1.2 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规划反映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这些文件的出台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4]。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信息素养,更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形式新颖的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很多教师由于精力不足和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不能高效地提升信息素养,导致无法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教学中,这一现象有悖于“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教师则是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要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3 教育信息化的指向性模糊

教育信息化推进初期提出的目标是“优化教育”[5],即提升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实际落实中,除了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教师往往模糊了教育之所以要实现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出现过于追求形式新颖,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感的误区。课堂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学生在发挥自我意识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增强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

教师采取新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时应考虑本地区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此为实践基础,辅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2.1 加大对教育资源分配均衡问题的关注

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这种全新的模式使教育的供给由“政府供给”转变为“学校需求”[6],更具有个性化。当下人们对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机制越来越重视,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应立足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大背景,建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行业、家庭等多方共同协作的培养机制,在了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实状况下,采取多种策略促进基础教育中信息化手段的普及,构建相应的机制。如采取各地区之间教育信息化帮扶策略,部分优秀的教师深入相对落后的地区普及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共同构建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学校信息化实施水平评价标准,将信息化发展作为一个参考维度,引起学校的重视,从而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加强教育的协同性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7],加大对教育资源分配均衡问题的关注,要求教育的发展综合师生、学校和家长等多方面的意见,实现教育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将相关利益者纳入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中,尤其要重视市场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社会上相关的教育企业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方共同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各地区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差距。

2.2 促进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深度融合

在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牢记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其次再追求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于教育中的方法与途径。如果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单纯的工具来使用,不仅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价值,还会使教育与信息技术互相割裂,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使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综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应用,深度学习研究项目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关注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力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临场感,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功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微课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信息素养。

2.3 正确理解技术赋能基础教育的价值所在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种新兴技术走进课堂,智能机器人、3D打印、希沃白板、智能书写笔及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为教育行业增添了无限生机,同时带来一定的挑战,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指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决定因素。关键是教育要回归本质,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信息技术手段走进传统课堂会引起一些矛盾。如教师一开始无法正确平衡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与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可能导致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失去技术赋能教育的价值。处理这些矛盾的重点就在于教师能否科学合理地理解技术赋能教育的初心。未来的教育将逐渐实现高度自主性和个性化,技术使课程资源实现多地区共享,使课堂内交互形式多样,智慧学习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流形态,技术的作用在教育中得到彰显。

3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景

3.1 学生学习情境化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自身对知识进行主动加工,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基础教育中实现意义建构的第一步是学生具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创设生动、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多思路,教师灵活应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和临场感。

传统环境下的教学容易受到场地、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所要学习知识的真实感。如讲授火灾逃生的相关内容时,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法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受火灾现场的残酷,而这种缺乏临场感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与纸上谈兵无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的火灾逃生现场,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相关设备,从中获得真实的情绪体验,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

3.2 教师教学个性化

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更具精准性,大数据可以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教学,解决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状态与学习方式、风格等不同的问题。教师应不断提升信息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使用等多方面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如智能书写笔工具的引入,在学生使用智能书写笔进行作答时,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书写的笔顺、解答题目时遇到的难点所在,从中可以直观地分析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节省教学反思的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得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服务,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3.3 教学评价科学化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评价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下一阶段教学也起着引领作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师教学评价科学性更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云端平台实时获取学生的行为数据,通过数据信息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改变以往仅靠观察等方式来分析学生行为或通过书面测试成绩获得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局面,大数据为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应该将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教学评价语言相结合,吸收家长、社会成员等多方面的建议,为学生打造科学、有针对性、有建设性且兼具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其学习热情。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信息技术作为单纯的工具出现到现在所提倡的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教师应科学把握信息化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的出发点和手段,将二者进行整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为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纯槿,郅庭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态势

与走向[J].教育研究,2018,39(8):129-140.

[2] 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

[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8.

[3] 林君芬.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探

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5-19.

[4] 张进宝.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08(3):8-13,17.

[5] 沈书生.以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教

育发展研究,2021,41(6):3.

[6] 郑旭东,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

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18,39(8):113-120.

[7] 李运林.协同教育研究引领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3):5-11.

作者:麻伟琦,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刘俊强,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25)。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