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讨论法课堂教学的效率因子及增效对策

2022-06-28 06:15于庆恩
丽水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效率班级课堂教学

于庆恩

(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教育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任时,曾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增强五大办学理念——教学决定生存,科研决定水平,服务决定地位,质量决定兴衰,制度决定成败[1]。在此,“教学决定生存”赫然位列第一。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之质量不尽如人意,数年前的“钱学森之问”可谓刺痛了每一个有良知的高教工作者。为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学改革风生水起,讨论法课堂教学趁势走红,成了革“满堂灌”教学之弊的一把利剑。遗憾的是,有的教师是为讨论而讨论,有讨论之形而无讨论之效——既没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水平,又使课程知识碎片化了。关涉讨论法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该当如何设计讨论法教学方能取得最佳实效?笔者就此聊作抛砖引玉之论,以期发挥讨论法教学之最大效能,提高人才培养之质量。

一、影响高校讨论法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毋庸置疑,讨论法教学在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知识建构能力、思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涵养其心理素质等等方面确有不容低估之价值[2]。但是,讨论法的这些价值,仅仅是理论推演、是潜在功能,能否真正实现其价值,最终还得取决于具体实践中讨论法开展得成功与否——讨论法的效率度与其价值的实现度两者之间成正比关系。讨论法教学的实践经验表明,高校讨论法课堂教学的效率,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学生对讨论法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有动力。如果学生对讨论法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讨论之前,他就会自觉、愉快地去完成各项相关的准备工作,为高质量的讨论打下良好基础;在课堂讨论之时,他就会全身心投入,踊跃参与,积极营造热烈气氛,将讨论推向高潮;讨论之后,他就会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下次讨论提供借鉴。反之,无论是哪个环节,主观上他都会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致使课堂讨论“先天不足”,效率堪忧。

(二)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

这里有两个向度,一是班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比率,一是学生个体介入课堂讨论的深度。前一向度主要关涉氛围,积极发言的人数越多,气氛就越热烈,而气氛越热烈,积极发言的人就会越多,反之,就易恶性循环,陷入冷场,乃致讨论难以为继。后一向度主要关涉精度,如果学生个体是深度介入讨论,他就会对讨论全神贯注,认真聆听并积极思考每一位同学的发言,从而不断有效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及时反驳错误观点以捍卫自己的立论,如此互相启发,不断抵近真理。

(三)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度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两大部分组成,而且,按发展态势,平时成绩的比重与地位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课堂讨论的成绩是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学生在乎他的学习成绩,那么,他就会以比较积极的心态对待课堂讨论,否则,他就会无所谓。可以说,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度,直接影响着前两个因素———学生对讨论法的兴趣、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并因此对讨论法教学的效率产生密切影响。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其语言能力、行为能力、思维能力、学识水平等要素综合而成的实力指数,与课堂讨论法效率密切相关。例如,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强,他就能简明扼要但又不失准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反之,词不达意,就会“误事”。再如,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分析问题就能得心应手,切中肯綮,反之,就很容易捉襟见肘,见解平庸肤浅。

(五)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个人魅力是由教师的外貌形象、性格脾气、学识修养、行为能力等要素综合而成的亲和力,即在师生交往中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指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个人魅力与课堂讨论法效率相关。如教师学识渊博,就能在讨论中及时指点迷津;如教师引导能力强,就能紧紧掌控讨论,使其不冷场,不离题,确保讨论始终运行于正轨;如教师纪律严明,学生们就会约束自己,课堂就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六)课堂讨论法的先置条件

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所谓南橘北枳就是这个道理。影响课堂讨论法效率的先置条件,主要有:

1.开设年级

在高校不同年级开展课堂讨论法教学,效果有差异。在大学新生及毕业班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不是太合适。前者初来乍到,对大学学习方式尚不适应,而且缺乏必要的大学阶段的知识积累,因此,讨论的气氛不浓,深度也不够,讨论效果往往不佳。毕业班学生或准备考研或忙于找工作,甚至有的已长期请假“提前就业”了,总之,很大程度上“军心不稳”,心有旁骛,甚至连组织教学都有一定难度,讨论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2.班级学生数

班级学生数与课堂讨论法效率相关。人数太少,缺乏气氛,也显得单调;人数过多,则一部分人有可能长期“置身事外”,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达不到共同学习进步之目的。若采用分组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讨论,以此化解班级学生数过多造成的弊端,仍有可能使部分小组成员放弃责任“不干活”,导致他得不到锻炼,能力难以提高。

3.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与课堂讨论法效率相关。如选修课比必修课更适合采用讨论法教学,文科类课程比理工科类课程更适合采用讨论法教学。因为选修课多安排在高年级,高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已适应高校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有了较好的大学阶段的知识积累,而这一切都影响着讨论法的效果。文科类课程的知识点相较于理工类课程的知识点开放度更大,更有利于发表个人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工类课程的知识点客观性较强,更适宜“学习”而不是“讨论”。

二、增强高校讨论法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讨论法课堂教学之于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结合影响高校讨论法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及问卷调查结果——为尽可能真实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望,笔者对所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部分调查结果见表1。笔者认为,要增强高校讨论法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下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表1 续表

表1 高校讨论法课堂教学问卷调查部分情况

(一)教师讲授的时间以占教时的30%~60%为宜

既然是讨论式课堂教学法,那么“讨论”就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讨论?讨论时间占比多少为好?这就有个科学性的问题了。第1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唱“独角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极少有学生喜欢——仅有11位学生喜欢教师“满堂灌”,占比仅8%;但以“学生讲述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更不受学生欢迎——仅2位学生喜欢以“学生讲述为主”;喜欢“经常性师生(生生)互动”,或者“偶尔师生(生生)互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共计119位,占比高达90%。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对以“学生讲述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排斥居然超过了“满堂灌”,这是值得深思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再出色的学生毕竟还只是学生,总的来说,学生不如教师能把相关问题分析得“鞭辟入里”,能把相关知识讲解得周全系统、重点突出、难点豁然。因此,讨论课必须求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者的和谐,保证教师与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同时又兼顾相关知识的深度,确保课堂既不是教师口若悬河的“独角戏”,也不是教师被边缘化的“跑龙套”。为此,教师讲授的时间以占教时的30%~60%为宜。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于30%教时,其主导作用就难以发挥,这种以“学生讲述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不欢迎;教师讲授的时间多于60%教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法显现,“讨论”就沦为作秀,近于教师“满堂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为学生所接受。

(二)创建学生人人参与讨论的课堂环境

“课堂讨论的学生参与度”是关涉讨论法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第2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参与讨论的愿望十分强烈——“非常愿意”或“愿意”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共计94人,占比约71%,而“不愿意”参与讨论的学生仅为8人,占比约6%。第3题的调查结果表明,主动参与课堂的学生只是少数——“很多”或者“较多”主动参与讨论的学生总计仅为40人,占比为30%,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主动参与互动的学生却达92人,占比70%。可见,学生们的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显著矛盾。因此,必须立足班级实情,采取能有效激活学生参与讨论之愿望的措施,使学生潜在的主观动机转变为实际的自觉行动,从而创建学生人人参与讨论的课堂环境,营造讨论的浓烈氛围,切实提高讨论法的教学效率。

(三)打好“事先指定”牌,确保发言质量

第4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倘若事先指定某生发言,则绝大多数当事人能积极行动,充分做好发言准备——能“很认真”或者“比较认真”准备的学生高达123人,占比93%,而“随便应付”的学生只有1人,占比还不到1%。再精彩的“即兴发言”,因为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密思考,也往往会失之周详、深刻,所谓“精彩”,只不过以反应快、某一点上击中人心而博得众彩,事后细加推敲,未必无懈可击。事先指定发言,当事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做准备,所持观点的深刻性、分析论证的严密性、作证材料的翔实性等各方面都可反复推敲,从而使发言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务必注意的是,“事先指定”发言学生时,必须恪守“公平”之原则,严格按规则进行“事先指定”——或人人等次享受“事先指定”的权利,或以抓阄法确定发言人,或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自行确定发言代表。如果随意“事先指定”,则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心怀不满”而产生“负能量”,从而削弱讨论法教学的效率。

(四)巧用“课堂点名”,吹皱一池“春水”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句传世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只要有适合条件的支点与杠杆,撬动庞大的地球也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可见,支点的力量是神奇的。可以说,在讨论法教学中,“课堂点名”就是一个不错的“支点”——第5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展示才华”“怕出丑”这两类学生共计达94人,占比约71%。既然大多数学生都那么爱惜自己的羽毛,而“课堂点名”又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中彩”,因此,巧用“课堂点名”,能够很好地吹皱课堂讨论这一池“春水”,促使大多数学生积极关注讨论、主动思考融入讨论,以免自己“回答不好”而伤及“自尊”。如此,关涉讨论法教学效率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得到了良好提升,讨论法的教学效率因之水涨船高。

(五)课堂讨论业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至少占比40%

毋庸讳言,部分大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但第6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十分看重成绩——“非常在乎”“很在乎”学习成绩的学生共计95人,占比约72%,而“不在乎”学习成绩的学生仅有6人,占比约5%。第7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被调查的132人中有101人(占比约77%)希望能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同学之平时成绩加分。由此可见,加重课堂讨论业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占比是激发学生积极融入课堂讨论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抓手。适当降低期末考试(考查)成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占比、合理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占比,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实际能力,避免“期末一考定优劣”,这已是学习成绩评定改革中的一个共识,为此,笔者认为,实施讨论法教学的课程,课堂讨论业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占比不应低于40%。

(六)优化契合讨论法教学的先置条件

实践证明,在讨论式课堂教学法中,课程性质、班级学生数、所开设的年级等先置条件,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堂讨论法的效率。为此,对这些先置条件,必须认真研究,力争达到相对理想的配置。在此仅就开设年级、班级学生数两个先置条件略加论述。

开设年级问题。关于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起始年级,我们认为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即可在少量课程中实施,以后稳步增加实施讨论法教学的课程,而三年级应该是施行讨论法教学的黄金时段。这是因为,大学教学有其自身规律,从中学刚跨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调适阶段,在他们立足未稳心绪躁动的大学第一学期就推行讨论法教学模式不是太合适,不但不容易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为此后推广讨论法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但过迟采用讨论法教学也不好,因为,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显然比单纯、被动地学习知识更重要。讨论法教学有着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知识建构能力、思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涵养其心理素质等等多重独特功能,如果条件成熟而不多加运用,实在是可惜。因此,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即在少量课程中实施讨论法教学是比较理想的,这也与问卷调查结果相吻合——第8题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大学一年级就可以开始施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学生为87人,占比66%。

班级学生数问题。第9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喜欢上小班课,但也不喜欢一个班级人数过少——喜欢班级人数为“21~40人”的学生有98人,占比高达74%;几乎没有学生喜欢班级人数超过55人,但喜欢班级人数为“20人以下”的学生也只有22人,占比仅17%。由此,笔者认为,施行讨论法教学的班级人数以25~30人为宜。低于25人,一来作为本科教学的办学成本太高,二来人数太少容易让人感到“太孤单”,人气不旺;超过30人,要较好地关注、督促到每位学生比较困难,容易使得那些原本就对讨论法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游离于讨论之外,从而无法创建学生人人参与讨论的课堂环境。更严重的是,由于他们的消极榜样,有可能使得这种“游离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讨论法因为积极融入讨论的学生越来越少而难以为继。

猜你喜欢
效率班级课堂教学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