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爿”字读音考

2022-06-28 06:15晁胜杰韩长良王榭群
丽水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段玉裁木片方正

晁胜杰,韩长良*,王榭群

(1.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爿”字到底读如“瓣”(pán),还是读如“墙”(qiáng)?其义到底如“墙”或“床”,还是如“片”?因许慎《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中没有“爿”部,唐宋以降的学者对“爿”字有过许多训释,但时至今日,其音义仍未完全确定,当今字典对其注释也莫衷一是。《说文解字》虽无“爿”部,但有从“爿”声字族,如“墙”(繁体为“牆”,下同)、“戕”、“壮”(“壯”)、“臧”、“牀”(牀)等。由此反推,可得许慎时代的“爿”字之音,进一步分析“爿”声字族,可得“爿”之本义。但,“爿”字读如“瓣”又从何而来呢?

一、“爿”字两类主流读音

(一)读若“墙”(qiáng)

唐张参《五经文字》第五部为“爿部”,音“墙”,收“床”、“壮”、“臧”、“墙”、“戕”、“将”(繁 体 为“將”)、“藏”、“状”(繁体为“狀”)、“牂”、“斨”、“装”(繁体为“裝”)、“庄”(繁体为“莊”),共十二字[1]9。郑樵《六书略》曰:“爿,殳也,亦判木也,音墙。”[2]62南宋戴侗《六书故》在“片”部后列“爿”部,音“在良切”,但没有列“爿”部字于其后①戴侗著,党怀兴、刘斌点校:《六书故》,中华书局,2012年,第474页。段玉裁认为戴侗此说来自晁说之观点,详情参见许慎撰,段玉裁注,鲁实先正补:《说文解字注》,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第319页。。戴侗认为唐本《说文解字》(后简称《说文》)有“爿部”,并引李阳冰“右为片,左为爿”语,佐以张参《五经文字》有“爿”为证。徐锴所见《说文》没有“爿”部,认为李阳冰语是妄言[3]117。《康熙字典》有“爿”,读音引《篇海》为“疾羊切”,附四十八个“爿”部字[2]6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于“片”部之后亦补“爿”字,“反片为爿,读若墙”[4]31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列“爿”部,读若“墙”,后列二十五个“爿”部字[5]。《辞源》列“爿”部,注音为“qiáng”,后列“床”“牁”“牂”“墙”四字[6]。《中文大辞典》列“爿”部,引《篇海》“疾羊切”,音“墙”,后列五十七个“爿”部字[7]。唐作藩《上古音手册》中有“爿”字“从纽阳韵”,读“qiáng”[8]。

(二)读若“瓣”(pán)

《广韵》《集韵》中未见“爿”字②有些学者为“爿”注音时引《广韵》“步还切”,不知从何而来。笔者查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本《广韵》未见“爿”字。。梅膺祚《字汇》中“爿”部,注有两音:第一音,蒲闲切,音“瓣”;第二音,慈良切,音“墙”,后附三十七个爿部字[9]。《康熙字典》从《字汇》注二音。《辞海》《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现代词典中大都注为“pán”,其义有二:一为劈开的木片;一为量词,如一“爿”商店、一“爿”水田等。历代注音情况可参见表1。

表1 历代字书“爿”字音义表

从“爿”声字族诸字,可反推“爿”读若“墙”。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从《字汇》以后直到今日,又有很多字典、学者还要把“爿”读若“瓣”呢?是读错了吗?

二、“爿”字音义考

(一)读如“墙”考

《说文》中有十几个从“爿”得声字,如“墙”“将”“酱”“床”“戕”“壮”“状”“妆”“装”“臧”“蒋”等①《说文解字》中还有“庄”(莊)、“藏”等字也是从“爿”得声,《说文·艹部》:“庄,上讳。”(避讳汉明帝刘庄)、《说文解字·艹部》:“藏,匿也。”徐铉认为:《汉书》通用臧字。从艹,是后人所加。(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21页)。这些“爿”声字之韵母皆为“阳”韵,段玉裁把这类字都归于古韵十部。王力把这些字归在“精”“从”“庄”三纽之中②“将”“酱”“臧”在“精”纽;“墙”“戕”“藏”“床”在“从”纽,“壮”“妆”“庄”“装”在“庄”纽。(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都为齿音,且三纽相邻,古常互转。按照黄侃上古十九纽的观点,“庄”纽并入“精”纽[10]。由此可知,这些字上古为同韵同声或同韵近声的“爿”字同音字族,声源为“爿”声。考诸字之声,反推“爿”字读音,“读若墙”③《说文解字》中出现“读若某”二十三次,除了注音外,还兼释二字的同源关系。张参、梅膺祚、段玉裁等注“爿”字“读若墙”,其中也暗含了二字的同源关系。,在“精纽阳韵”。

先民把树木劈开,方正坚固的木材为“爿”,薄而零散者为“片”。分析“爿”声字族诸字,大都有坚固、隐藏、抵御危险等义,其义源应为“爿”之方正坚固的木材。再追寻“爿”(“墙”)声之本,或源于先民危急时刻提高警惕的呼喊声,大概如鸟群受惊时发出的惊叫声。齿音字,特别是“精”纽,发音时气息突然截流,必须使用气力冲破齿的阻力,是一种表达较为激动情绪时的发音方法。为了阻隔危险,先民用方正厚实的“爿”围成一道阻隔危险的屏障,把其命名为“爿”,即“墙”。最初的“墙”应是用木材围起来的,土墙、砖墙为后来产物。木材方正、墙壁厚实,则坚强不屈,由此造“壮”“奘”,以示强大④“方”“爿”皆有强大义,二者叠韵,甲骨文二字字形亦近,“爿”可看为“方”之正字。因《说文解字》把“方”解释为“併船”,历来学者对“方”本义的猜测很多,但从其与“爿”的关系入手,“土方”“木方”“方国”“方向”“方面”等义项的来处豁然可解。许氏所言“併船”,仅为方正坚固之木“爿”壮大义的延伸。。“爿”内有犬看家护院,更为强大,故为“状”。因犬喜卷曲其身,“状”又有了形状、状纸义。人身着衣则壮大,也被衣服裹藏,故有“装”。女子自我修饰为“妆”。“爿”外危机四伏,“爿”内安居乐业。“爿”内储藏粮食名为“墙”(牆)。其甲骨文“墙”为(《甲骨文合集》,后简称《合集》)[11],从“爿”,双“禾”,“”⑤《说文解字·部》:“,穀所振入。……从入,回象屋形,中有戶牖。”(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106页),其义为粮仓,后来此义被“廪”字代替,而“墙”则成为“爿”的专用字;《说文》籀文“墙”为 ,形同甲骨文;《说文》篆书“墙”字为 ,从啬(上“来”为麦禾,下“回”为粮仓),“爿”声[3]106。

“爿”内关押奴隶为“臧”。“臧”,从“臣”,从“戈”,“爿”声,本义为在墙内用戈看守关押奴隶⑥“臣”,本为外族俘虏,不杀死以充奴隶之用,后来成为专职服务君王的人。。《方言》:“臧……奴婢贱称也。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亡奴谓之臧。”[12]《荀子·王霸》:“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势业。”《汉书·司马迁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因为“臧”为看押奴隶,奴隶被看成不洁之物,“臧”有了不洁的含义,这一义项后造“脏”(繁体为“臟”)字承担,而“臧”义则专指隐藏、收藏。后又在“臧”上加“艹”,变成“藏”,专指藏匿。随着时代的变化,“臣”由奴隶变成君王身边的要员,“臣”不洁的意思逐渐消亡,“臧”又演变出收藏美好事物的义项。《诗经·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说文》曰:“臧,善也。”“床”,从木,爿声。取“爿”(墙)的收藏义,床一般都在“爿”内屋内,人在床如藏匿其上,故“寤”、“寐”、“寝”(繁体为“寢”)等诸字皆与“床”有关①有些学者依“寤”“寐”“寝”等字皆与“床”有关,判定“爿”为“床”初文,不太准确。徐玄、徐锴给“墙”“将”等从“爿”之字皆注“床省声”,可推知二徐认为“爿”为“床”之初文。章太炎也认为:“爿”为“床”初文。如果“爿”为“床”初文,那么“墙”则为用床做成的墙,而“戕”则是在床上杀人,“将”则是在床上分肉,义不通。所以,这几个字应是“床”字收藏义的衍生字群。参见章太炎教授,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陆宗达、章念驰顾问,王宁主持整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294页。。“疾”“病”等字的“疒”则是“爿”的延伸,取病人卧床不起义。疾病严重,卧病不起,直至最后死去,古人为此造“葬”(甲骨文《合集》17171)[13]字,甲骨文从“爿”或反“爿”。死后埋藏于草土中,后来衍生“葬”字。“葬”“臧”双声叠韵。“爿”内负责分发食物的人为“将”。“将”,篆书为 ,从肉寸,“爿”声,义为在“爿”内把握分寸分肉的人,因为此人在族中有法度有权威,后来变成率领军卒打仗的将帅。“爿”内把肉与酒结合放入“酉”中,制作的调料为“酱”(从肉酉,爿声)。外人到自己族群“爿”内杀人为“戕”。《说文·戈部》:“他国臣来杀君曰戕。”[3]267《左传》:“宣公十八年,邾人戕鄫子于鄫。”本国人杀自己的国君则为“弑”。

墙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先民依其声义造了借用“爿”字为“墙”,后又从“爿”孳生出“爿”“墙”声字族。没有“爿”(墙),人就没有院落、没有房屋、没有安全感,“爿”(墙)应是先民走进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爿”(墙)的发展史就是先民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二)音“瓣”考

“爿”,最初的音应为“瓣”,源自木石破开时“啪”的声响,其义为方正的木片。“瓣”,为瓜实,从“辡”得声[3]146,“辡”为罪人相讼,借分离之“判”得声,义为分歧[3]311。“瓣”义为纹路分明、相互隔离的瓜瓤。“瓣”“片”“判”同属唇音元韵,同源“分开”义。《说文·半部》曰:“判,分也,从刀半声。”[3]86“判”义为用刀把东西分开,其声“半”,从“牛”,“八”声,义为分物为二②先人造字时,选形亦选声。看“帮”纽“八”韵以及邻近“八”韵这一类唇音字都有“分离”的基本含义。如“贝”“拜”“反”“捌”“北”“崩”“封”“邦”等“帮”纽字都有分离义,此应为古人选字声时的特殊考量。参见蔡德安:《六声假说》,《复兴岗学报》,1973年6月第11期。。《说文·半部》曰:“半,物中分也。”“半”从“八”得声,“八”形指示物之分开,声则采木石破裂声。《说文·八部》曰:“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段玉裁曰:“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也。”[4]48江浙方言多且杂,不知段所指何处。后世文字凡从“八”形声之字族则都源于破裂分别之义。如,“扒”,从手八,八亦声,义为分开。“汃”,从水从八,八亦声,四向分开之大水流。“分”,从刀从八,用刀分开,在古音“帮”纽“文”韵,与“八”同纽邻韵。引“八”声而不用“八”形的字也多有分离义。“拔”,蒲八切,拔引以出;“杀”,所八切,杀死。“破”“跋”“捌”等都约之以“八”音[14]。所以,“爿”读如“瓣”,其声音借自“八”,源于劈开木柴时破裂之声。

《说文·片部》:“片,判木也,从半木。”“判木”就是把木柴劈开。“木”()字被劈开之后,左边一半为“爿”,右边一半为“片”。段玉裁认为“片判以叠韵为训”[4]318,其实,“片”“判”也都属于唇音“滂”纽,二者双声叠韵③“片”“判”与“半”古音同,文献中常互借。《汉书·李陵传》:“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半”借为“片”,“一半冰”,即“一片冰”也。《仪礼·丧服传》:“夫妻牉合。”以人之四体为比喻,夫妻各占一半,合两半为一整体。参见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91页。段玉裁引《仪礼·丧服传》文为“夫妻胖合”,不知何据。“夫妻牉合”即“夫妻片合”。“牉”“判”异体字,此借“牉”为“片”。《周礼·媒氏》:“掌万民之判。”段玉裁曰:“片即媒氏判字。”参见许慎撰,段玉裁注,鲁实先正补:《说文解字注》,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第318页。。《说文解字》“片”部之后是“鼎”部,“鼎”字下曰“象析木以炊”,而“鼎”字下面正是“爿”和“片”。可知段玉裁在“片”部、“鼎”部之间加入“爿”字也是有道理的。就使用角度言,左右两片木头的功能没有什么区别,最初的“爿”“片”应是同形(只是形上左右反向)同音同义,后来“爿”成为方正坚固的木材,“片”成为轻薄零散的木片。后来,轻薄木片义项由“片”来承担,而“爿”因“墙”的用途增衍了“墙”音,又成为“墙”字初文。不幸的是,作为墙壁的“爿”很快又被“墙”字替代,自己则主要成为构字部件,隐藏在“爿”字字族内,只在读俗音(“瓣”)时留下一点“爿”字的最初痕迹。从《诗经》《论语》等先秦文献看,至少春秋时期,“爿”“片”已经完成了这一分工。

三、“左右”文化对“爿”“片”二字分工之影响

甲骨文中有“爿”单独使用,多表示危险、保护义。如“贞其有爿”(《合集》14576正甲)[15]2083、“贞亡其爿”(《合集》14576正乙)[15]2083。“爿母庚”(《合集》22238)[15]2873之“爿”,则有祭祀“母庚”以得其保护义。甲骨文未见“爿”用作墙壁之“墙”。甲骨文中“墙”字也为人名,“小臣墙从伐,擒危美……人二十人四”(《合集》36481正)[15]4541。西周金文有人名“史墙”:“王乎史墙册令师酉。”[16]706周时“墙”已承担了“爿”之墙壁保护义。《诗经·郑风·将仲子》:“无踰我墙。”“墙”为墙壁。西周金文中亦有借“墙”为“将”。周宣王食器《师寰簋》:“夙夜恤厥墙(将)事。”[16]706随着“墙”对“爿”的替代,“爿”作为独体汉字的使用频率渐少去,在后世,仅在俗语中保留。“一爿田”“将荷香砍做两半爿”等作为量词使用,其义则源自最初的方正木材。相对而言,“片”则进入大众日常,成为常用字。同时,“爿”成为文字构件后,孳生了一个“爿”字族,其在字族中多以专义声旁身份出现,给其构字带来方正坚强的音、义。上文所举“墙”“将”“床”“臧”等诸字皆是。“爿”“片”相较,“爿”字渐成为其字族的一个构件,而“片”字走向了日常。“爿”的构件化,承载了“墙”抵御危险的原始文化义项;“片”的生活化,承载了“判”分开事物的原始文化义项。

二字的分工是古人有意为之,还是偶然形成呢?

中国的“左右文化”十分悠久,是中国先民观察宇宙、世界、自身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左向“爿”与右向“片”的不同分工也是这一古老文化的表现。如“取”,右手取左耳。先民狩猎、战争中取下猎物或敌人的左耳表示胜利,故造“取”字①甲骨文“取”,有两类字形:(右手取左耳),(左手取右耳),其以第一类为主流。自金文以后则都为右手取左耳之形。通过这一字形可推测,“左右文化”应在周朝礼制时代才完全确立下来。。“左右文化”应来自于先民对浩瀚天空的深入观察。先民通过几千甚至上万年的观察积累,发现北极星在天空中恒久不动,而其余整个星空则围绕北极星向左边旋转(人面北而立)。还发现,星空整体向左旋转的同时,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还向相反的方向做周期性的运动②因北极星恒久不动,古人把其称为“帝星”“北辰”,观察星空时也以面对北极而立为正位。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先民又结合中国江河以东流为主的特点,把星空和日月五星的不同运转现象,总结为“天道左旋,地道右旋”③《易经·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易·说卦》曰:“帝出乎震,齐乎巺,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面向北方,序后天八卦的动向,正是“天道左旋”④先民把“天道左旋,地道右旋”这一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就形成了特殊中国的左右文化,方位、阴阳、尊卑、男女、吉凶、生死等都不离于此。《周礼·考工记》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左为祭祀祖宗之处,右为祭祀天地社稷之处。祖宗近地道,而社稷近天道。传统建筑坐北面南,如果人面北而立,则“左社右祖”也,亦合“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之论。《老子》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春秋设宰、相以辅佐社稷,而武将则保佑疆土。后世左倾表示冒进主义,右倾则为投降主义。当今国际圆形运动跑道,标准行进方向为左旋。以上皆为“左右文化”之体现。。概而言之,中国文化中,“左”代表天道的方向,是前进之力量,《易》谓“乾能”;而右则代表地道的方向,是滋养之能力,《易》谓“坤质”。“左右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汉字的创造与孳生也有深远的影响。就字形看,古人对左向的汉字与右向的汉字也有特殊的考量。如,“爿”,方正坚强木片,抵御危险之墙;“片”,反“爿”,轻薄木片;“永”,水流悠长;“ ”,反“永”,支流分派。“彳”,左行之道,小步;“亍”,右行之道,止步。就字音看,“左”音与“右”音也有不同的含义。“左”“佐”古音为精纽歌韵,有辅助乾进之能力。很多古精纽字也有乾进之能。如“争”(耕韵)、“作”(铎韵)、“祖”(鱼韵)、“事”(之韵)、“钱”(元韵)、“壮”(元韵)、“滋”(之韵)等等。而“右”古音匣纽之韵,这一类字多有坤质之养。如“右”,为阴为母;“祐”,祭祀以护佑;“有”,右手持肉祭祀以获护佑为有;“友”,两手扶持为友等等。由此,左向之“爿”读如“墙”,其形、音、义皆是方正强大、抵御危险之义;而右向之“片”则变成了轻薄零散的木片。

四、小结

“爿”,多音多义字。本义为方正的木片,后用为“墙”字初文。甲骨文“木”()字左半边为“爿”,右半边为“片”。

1.pán,方正坚固的木片。字音源于树木被劈开时“啪”的响声。俗语中多为量词,表示一个方正的东西。如:一“爿”商店、一“爿”水田。

2.qiáng,用方正坚固木片围城的墙。“墙壁”之“墙”(繁体为“牆”)的初文。字音源于上古时先民的一种警觉信号。先民常用坚强的木片(“爿”)、树枝围成墙以保护家园,后来“爿”成为“墙壁”之“墙”的初字。“爿”之音义被“墙”承接后,“爿”渐转变为含有保护、收藏义的汉字构件,后孳生了“爿”字形音字 族,如,“墙”“将”“酱”“床”“戕”“壮”“状”“妆”“装”“臧”“蒋”等。另外,“爿”还孳生了纯字形字族,如“寤”“寐”“寝”等,这些字则是“床”(牀)形义的再衍生,其字音已不同于“爿”。

猜你喜欢
段玉裁木片方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关于钢铁厂车间动力自动化设备管理应统筹管理的思考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澳大利亚2月针叶材木片价格上涨21%
方正
2015年我国木片进出口数量明显增长
文人知县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Microwave Photonics for Modern Radar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