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是浙西南畲族村落研究的重要区域。本文以景宁具有代表性的纯畲族村落之一——李宝村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该村落居住空间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性和时代特征性,具备研究的时代个性和民族文化共性,是研究畲族传统居住空间演变的典型样本。
李宝村坐落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是纯畲族村落。村落距离景宁县城西南约19千米,平均海拔550米。目前,全村辖9个自然村,共计123户,常住人口478人[1]。整个村落依山而建,房屋沿着等高线分层次布局,现存建筑以一字型“瓦寮”“砖寮”为主。虽然历经沧桑,但村内古建筑依然保存良好,至今还保留着“雷氏老宅”等建于清朝的古民居,散发出浓厚的畲族村落历史气息。
2010年李宝村开始进入美丽乡村现代化建设阶段,政府开始对其进行投资建设,实施村容村貌大改造,优化整体居住环境。2016年后,伴随着民间资本力量的介入,该村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村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李宝村逐步走上了以农旅融合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9年,李宝村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先后获得“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首批3A景区村庄”“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少数民族十佳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成功探索出了具有浙西南畲族特色的“小山村大改革”新模式。
首先,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资料、政府网站等公开信息了解李宝村的历史概况以及村庄设施建设过程;其次,通过对畲民、村干部的访谈了解李宝村不同时期居住空间演变的制约因素,如技术工艺、经济生产水平、消费生活方式等;然后,以实地测绘分析法对李宝村房屋宅邸的宅边空间①宅边空间即住宅周边的空间,包括道路、空地、公共休闲活动空间等,不属于住户住宅的私人区域。、院落空间②院落空间是指村民所围合的私人空间,多以土墙、木板等工具围合形成的固定的私人生活空间。和起居空间③起居空间主要是指村民日常的居住活动空间,包括会客厅、卧室、厨房、储物间等。进行测绘,分析其演变过程中技术工艺和材料的选择,了解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和设计智慧,探讨由乡村振兴而引发的居住空间的变化现象;最后,以归纳演绎的方式分析总结浙西南居住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因素。
根据村落的发展变迁历史,李宝村居住空间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分别是:内生性缓慢演变阶段(1850—1970),自发性快速演变发展阶段(1971—2010),有序化品质提升阶段(2011年至今)。
图1 李宝村居住空间形态演变图
根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5),畲族一支迁入景宁,随后开启“与当地汉民长达1 200多年的同生共聚的居住历史”[2]2。在浙西南一带,畲族作为外来移民,在历史上曾受富农、地主阶级欺压,好的耕地以及平坦的居住环境多被土著居民占领。为了生存,畲民们多在山坳山谷、河流沟壑中繁衍生息。因此,畲族村落“遵循‘只望青山而去的定律’,形成‘以山为基’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3]。史图博、李化民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对畲民的居住环境有这样的描述:“简朴的农舍,在陡峭的悬崖旁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道路是陡峭的,几乎像阶梯那样上升,偶尔形成盘旋的山路。”[4]
“以山为基”的居住选址,导致畲民长期处于交通道路封闭、与外界交流少、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畲民的居住空间主要根据农耕习俗、居住习惯凭经验建造,由于文化信息接收受阻,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选址意识,其居住空间整体上较为杂乱、随意。浙西南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数月的台风梅雨季,需要考虑建筑的抗风性和日常作物晾晒的方便性,因此畲民们将房屋大多建在山坡向阳且避风有水源的地方。
在对房屋建造材料的选择上,明清之前畲民多以搭建“草寮”为主,选择茅草、树皮、竹子等就地易获取的材料,“诛茅为瓦,编著为篱,伐荻为牍”,搭成简易的草寮栖身。“草寮”的内部并未进行详细的功能划分,简陋破败,经常上漏下湿、不蔽风雨。清末至民国期间,部分畲民通过给当地的地主、富民当佃农积累了一些钱财,盖起了与汉族农民一样的房屋,这样的房屋被当地人称为“土寮”。“土寮”的墙主要用黄泥夯实而成。在墙的半腰架上横木,垫上薄板(辅以竹片或者小木条),形成上下两层,上层放置农具杂物,下层为畲民日常起居空间,呈现“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布局形态。屋顶呈人字形,在墙上架以横梁,用茅草、稻草或者瓦片覆盖[5]。由于材料自身的脆弱性,房屋的保存时间很短,因此在畲族村落中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草寮”“土寮”相对较少,现存的畲族村落民居,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建造的居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畲民居住空间的演变进入了自发性快速发展阶段。内生性缓慢发展阶段经历了120年,而自发性快速演变阶段仅经历40年左右,相比之下,畲民居住空间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改善。在该阶段,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责任到人”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该政策激发了畲民种植积极性。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畲民们开始改善他们的居住空间。畲民或基于现有的地基梁柱进行拓宽翻新,或是将老宅的梁柱移址新建住宅,整个村落的民居风貌为:建筑主构架以无漆实木搭建,外墙用泥土夯建,屋顶以瓦片覆盖;前面为院子,中间是厢房客厅,后边是石磡,厨房背靠石磡。整体建筑与周围山川田野相得益彰,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呈现质朴无华的村落风貌。
畲民在对居住空间进行设计时,以实用、耐用、适用为目的,将功能作为第一考量要素。居住空间无半点多余装饰,这也体现了畲民勤劳节俭、朴实无华的生活理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村落人口的增加,居住空间在材料和布局方面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材料的选择,除了使用木头、砂石、泥土这些能够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也开始使用水泥、砖瓦等现代建筑材料(如图2);其二是空间布局开始细化,由原来一明两暗的三开间演变升级为“厅屋组合式”的四扇三间或者六扇五间。详细的空间布局如图3、图4所示。房屋一般分为楼上、楼下两层,左右呈现一字型排布,划分为前院、正厅、卧室、厨房和储藏室等功能区域。
图2 李宝村建筑材料变迁图
图3 李宝村一字寮平面图
图4 李宝村房屋建筑外立面图
因多依山体而建,畲族村落经常有野兽出没,为防牲畜被野兽叼走,家家户户都把饲养牲畜的区间设置在前院内左右两侧,并用竹栅栏圈围,这也导致整个前院空间脏、乱且味道重。房屋中轴处一般会设计成敞开的空间结构,不做门,没有锁,以提高正厅内部的采光性。正厅的正墙放置神龛,其下方放置长条形木案桌,用于摆放祭祀用品。案桌前方放置一个方桌,两侧放置与其等宽的长木椅,多用于就餐。正厅左右厢房为卧室,是屋主人日常起居空间。厢房的地面一般会用木地板架高一层,高于正厅地面,以达到防潮的目的。卧室采取单向开窗的方式以减少空气对流,增加室内的保暖性。厨房是位于正厅后方的半开放空间,一面靠着楼房一面临着石磡,呈长条状。由于背靠石磡且无窗户,厨房的采光性一般会较差,为了改善该区域的采光,部分畲民会在厨房和石磡之间留出一个无遮挡的空间,以保障光线的射入;地面修建水渠以利于排水。畲民用竹竿将山水引入厨房,不仅提供了生活用水,还可将水引入水槽用于养鱼(具备检测水质功能),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楼梯的设置方式有两种:第一种设置在房屋两端,沿着房屋侧面的墙体旋转上去。生有两个男孩的人家,通常会采用该方式,便于两个儿子一起居住时都各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第二种设置在厢房两侧或是会客厅门板后方,与厨房相连接,这样一栋房子只需设置一个楼梯即可。二楼结构布局和一楼相似,但功能上多用于储存杂物、摆放农具等。楼梯多为木质结构,两边没有扶手。
2011年后,李宝村居住空间演变进入有序性的品质提升阶段。村里开始系统地对居住空间环境进行整体优化和功能提升。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李宝村经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乡村等不同阶段的规划建设。与此同时,民间资本力量的介入和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乡村设施进一步完善。随着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畲民开始追求居住更舒适、设施更完善、环境更美好的新时代生活方式。
该阶段的空间演变主要体现在优化宅边空间环境和提升起居空间结构这两个方面。
1.优化宅边空间环境
首先,由于饲养牛猪等家畜不再是畲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全村拆除了宅边的牛栏寮、猪寮以及粪坑寮,改变了原来脏乱臭的环境。其次,对宅边空间做了系统的规划建设,如设置公共休闲区域,修建文化礼堂、祠堂、篮球场等,拓宽主要道路。同时,李宝村实施了电路改造、农房改造和农村污水处理等系列基础工程,原本杂乱无章的电线全部入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最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拓展,畲民们开始将自家的宅院改建为民宿或者农家乐,拓展空间的使用功能。道路通畅、环境优美的新时代农村形象逐步形成(如图5、图6)。
图5 有序性品质提升阶段李宝村宅边空间新增设施
图6 有序性品质提升阶段的李宝村居住空间环境
2.优化起居空间结构
李宝村起居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优化空间布局、使用现代化建筑材料和增加家电设备等方面。以畲民厨房为例:早期的厨房一般是开放空间,采光不佳、潮湿;现如今,部分畲民把厨房修缮为一个闭合空间以减少雨水等自然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并将屋顶部分的瓦片换成玻璃,改善了整个厨房的采光条件。政府还出资邀请设计师,根据每家每户需求,将前院空间进行设计,优化布局,提升前院空间的视觉效果。随着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部分农户将自己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室内开始修缮卫生间、淋浴间,并引入现代家电设备,起居空间结构得到了显著的优化。
通过对内生性缓慢发展期、自发性快速演变期、有序化品质提升期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分析,将李宝村这一畲族村落居住空间的演变动力归纳如下:
第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居住空间演变的自然动力。早期的畲民虽然受经济环境的制约改善居住空间的能力有限,但是基于生存的本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畲民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居住空间演变历程,用勤劳和智慧开辟自己的居住地。“故峭壁之巅,平常攀越维艰者,畲客皆开辟之”[2]2,形成了“以山为基”的选址特点。物资的缺乏、条件的艰苦使畲民形成了“器完不饰①“器完不饰”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治国之道,上无苟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意为不做多余无谓装饰,不虚饰无用之物。、质真素朴②“质真素朴”则出自《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6]的造物思想。同时,也培养了畲民内敛、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恰恰就是畲民们在自我探索中形成的民族特点,是孕育民族文化基因的摇篮。
第二,经济收入的提高是居住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畲民可从事的经济活动逐渐增多,如村内种植中草药、茶叶等经济作物,外出打工等,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加。随着交通的便利,外来生活方式对畲民的生活产生影响,畲民居住空间进入自发性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房屋一般设计为两层楼三开间或者六开间的一字型结构,前院入门处设置为牲畜的圈舍,起居空间一般设置在一楼,且地面架高一层,卧室内采取单向开窗,厨房设置在靠近山体的一侧等。但是,该时期的演变依然还处于模糊不确定阶段,还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整个畲族村落的建设也没有较为系统的生产生活建设思路,无法实现质的突破。
第三,政策支持和资本引入是居住空间演变加速的动力。伴随着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如“山海协作”工程[7]、“美丽乡村魅力畲寨”的建设等,畲民居住空间发展进入科学设计规划、快速有序提升的新阶段。政策的持续支持使宅边公共空间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个村落的居住环境更加宽敞整洁。社会资本的引入,使整个村落的旅游发展有了明确清晰的经营理念,深化了畲民对自己居住空间的认识。交通相对封闭的劣势,反而催生出了紧张、快节奏的城市居民所不可得的淳朴安逸的“桃花源”式生活;房屋器物设计秉承的“器完不饰、质真素朴”的理念,营造出古朴节俭的乡村基调。这些畲族文化基因特色恰恰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和人文基础。
景宁畲族自治县李宝村居住空间的演变,是浙西南畲族村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的时代缩影。第一阶段为内生性缓慢演变时期。出于生存条件的改善需求,畲民对居住空间进行缓慢而被动的调整,这一阶段是形成民族特点、孕育民族文化基因的摇篮期。第二阶段为自发性快速演变发展时期。畲民主动更新居住空间的意愿增强,因此也更加注意建筑新材料的选择、室内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及宅边空间的拓展等。这样的居住空间进一步满足了畲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风貌。这一阶段是最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阶段,是畲族村寨文化基因与特色提取的核心时期。第三阶段为有序化品质提升时期。政府、资本、设计师等外来力量进入,他们更加注重对居住空间的科学规划,整个空间演变由此步入有序化品质提升期。李宝村把居住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要素考虑,立足村寨特色,提取畲族文化基因,把畲民们上百年积累的质朴生活方式,器完不饰的造物思想,因地制宜、契合地利的发展理念融入村寨特色旅游中,探索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总体来说,李宝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现了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为服务乡村振兴、展示共同富裕样板提供了积极的示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