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娜 朱街禄
摘 要 总结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实践表明,基于新工科战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有利于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加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6-0095-03
0 引言
为了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各国积极采取措施,新工科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奏响新工科建设“三部曲” [1-2]。
新工科建设指南中提出:要建立政产学研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产教融合育人是多方协同育人的一种主要形式[3-4]。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育人除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还承担着科研转化和创新任务。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育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5-6],因此,探索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梳理江西科技学院在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上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为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1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1.1 育人观念陈旧,思想转变不到位
教育的政治功能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意志。21世纪是个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迅速,由此带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高等院校与企业产教融合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的育人观念陈旧,只注重技术突破,不注重创新;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不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
1.2 课程单一,交叉性不强
新一轮产业转型和升级催生出大量的新型产业,如大数据、生物工程、物联网与新型机械制造等。新型学科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课程交叉性强、融合度高,如新型的土木工程专业必须采用智能制造等创新技术来实现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升级。绿色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不断融入传统土木工程建造,这些新技术急需具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来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应注意课程的跨学科性,剔除重复赘余的内容,增加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内容,提升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然而,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的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度非常低,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少,还是承袭传统的、单一的课程体系。
1.3 企业与高校的融合度不够,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产教融合育人中教育的主体只是学校,企业只是处于附属地位。它们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大部分高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暂实习,或者是请企业代表来校讲座,又或者只是挂个实习基地的牌子而已。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真正保障,导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减弱。同时,由于高校的快速扩招,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讲授、忽略实践技能的培育,这也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中出现的问题之一。
1.4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育人中缺乏行业性、专业性的评价标准,导致人才质量难以衡量,产教融合的成效也很难把握。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多为总结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多为主观性评价,缺乏客观性评价;评价对象仅局限于学生,作为育人主体的高校和企业没有参与评价。学生有权利对学校开设的课程进行评价,并反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也有权利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提出建议和意见,但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忽略了企业这一主体。校企融合育人应由学生、高校、企业共同实现,制定考核评价方面也应该体现多元性,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质量的评价上并未体现。
1.5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高校和企业最初合作时都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双方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要想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均衡,就需要政府或者一些中介组织从中协调解决。但是,这一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学校层面,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制度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基本状态上,对校企合作没有制定专门的保障体系,即使有,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其次,政府层面,国家的相关立法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只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产教融合进行简单阐述,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政府的保障政策不到位。因此,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保证校企合作顺利开展。最后,社会中介组织方面,国外许多国家成立了很多相关的组织机构对产教融合进行监管,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的机构只有宣传、交流的职能,没有评估和鉴定产教融合的权力。
2 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育人构建模式。
2.1 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促进项目式及案例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信息化使现代教学资源大规模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繁多,利用好现代教学资源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互动。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企业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真实项目或者案例引入教学中,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学生通过接触项目或者案例,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增强实践能力,又可以提升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还能激发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同时接触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工程意识。通过项目或者案例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真实世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2.2 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功能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科层次的工程实践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工程实践教育有很大不同,高职院校的工程实践教育只注重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本科层次的工程实践教育应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并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育。因此,可以将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成三个层面,分别为基础层、综合层和设计层:基础层为基础课程实验,组织学生在校外参观施工现场,认识实习基地;综合层为校内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学科竞赛等以及校外生产实习,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寻找灵感,推动学科竞赛或者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设计层以毕业设计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校外的工程项目为毕业设计提供素材,为就业做准备。
2.3 改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为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深入提供保障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将产教融合办出色,必须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企业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要增加企业的教学时长,扩大企业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确保企业在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真正地发挥作用。引导企业参与课程与教材的编订、学时的分配、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评价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将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习情况反馈到高校和企业,如学生的综合表现、身心健康、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等。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面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制订方案,保障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监督。
2.4 提高企业参与度,加强产教融合的深入
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然而很多人才质量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只有企业主动、积极地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才能实现无缝对接。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的组织结构,负责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才的切实需要,根据这种需要与高校教师一起制定产教融合的制度、章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教师由此可以更好地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企业还可以多开设一些研讨会、总结会,通过会议把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竞争意识融入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中,便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与企业对接,学生能以最短的时间融入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不仅可以为产教融合贡献一份力量,还可以为企业人才的储备奠定良好的基础,更能够提升企业形象,树立威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5 建立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研究
我国自2016年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迈入专业化和国际化阶段,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可以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校企合作的部分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指标的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实验设计和分析报告、理论计算书、实验总结、汇报答辩等方式,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企业导师、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设计报告、图纸、答辩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不应只是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和企业也应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学生可以对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进行评价,企业导师可以对学校安排的教学内容提出要求,学生、高校、企业三者互评,相互改进、共同进步。
2.6 利用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推动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发展
利益是一切的源泉。当高校和企业利益需求出现矛盾时,政府要从中协调解决。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法规条例,明确高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双方行为。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如减免税收、提供企业资金支持、补偿资助学生等,为产教融合提供有力保障,加快产教融合的发展步伐。政府可以成立一些组织机构,如吸纳行业专家、企业领军人物、教育专家和社会相关人士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及时、准确地把握当前新技术和新产业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同时可以对产教融合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估和鉴定,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3 结束语
新工科专业建设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能为未来产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江西科技学院在新工科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积极探索,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开展各工科学科的专业群建设,加强产教协同育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创新工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提升新工科专业群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多举措并行,提升各新工科建设专业群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聪慧.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
[2] 周珂,王首军,夏自祥.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初探[J].济宁学院学报,2020,41(5):41-45.
[3] 胡良斌,高丽娟,李必文,等.新工科背景下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1):134-135.
[4] 路红,钱夔,刘义亭,等.以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本科项目化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2):135-137.
[5] 陈卓然,华振兴.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7):86-89.
[6] 王冬良,秦洪艳,李璐璐,等.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8):121-124.
[7] 邱胜海,王云霞,董莺,等.新工科校企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21(11):124-126,130.
*项目来源: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项目“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土木专业为例”(基金编号:21YB230)。
作者:肖莉娜,江西科技学院理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朱街禄,江西科技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33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