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将微服务理念引入专业群建设,构建专业群模式,将专业课程尽可能做到解耦合处理,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以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重点依据微服务理念借鉴重组专业技术课程知识,能够迅速适应就业和用人单位的期望与技能要求,达到迅速就业和持续就业的目的。最后从知识更新的敏捷性、课程知识点范围灵活的可伸缩性、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与用人单位对接的便捷性等方面,证明依据微服务理念构建专业群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 职业教育;微服务理念;专业群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0-0001-05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应满足新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终身就业能力以应对新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学校灵活过渡到职业,并激发他们获得持续就业的职业技能。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1],这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落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也是步入新发展阶段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的创新,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变。
1 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一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断在职业教育上寻求突破。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发布,提出“工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10月2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转变以学校和教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力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2015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最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一条与普教并行的、职业教育专题跑道正在建立,这也坚定了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希望。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建设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面相对狭窄,尤其在就业中期,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较为僵化,通识教育的不足带来职业转换的瓶颈,毕业生无法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严重限制毕业生在不同职业之间的流动。
二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自动化设施的使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一些低端工作岗位(如重复性制造岗位、固定服务岗位、初级会计职能等)可能会迅速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将导致目前职业教育中如建筑、制造、办公室管理和农业技术等专业逐渐萎缩,同时对新兴技术和新技能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三是多样化信息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在未来的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随着各类自动化技术(如全自动加工设备、自动车床、工业机器人等)的普及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这些原本看起来高大上、遥不可及的技术,将越来越成为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技能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必定会扩散到就业的所有工作领域和环节。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随着对具备新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术工人技能的新需求,教育部门不得不作出差异变革——进行专业群建设,以培养具有复杂技能的学生,形成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形式。
2 一些国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改革措施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学生需要获得更广泛的技能,从而在职业之间灵活过渡,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外的实践表明,接受过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毕业生在就业优势方面领先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职业教育改革——加强通用技能培训,以提高毕业生终身就业能力来应对新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以拥有成熟、成功的职业教育系统的德国为例,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重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系。政府、院校与大型公司联合行动,衍生出一种新的双系统混合体系,该体系中的毕业生既具有职业证书,又具有学士学位。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将职业教育学生的培训与特定职业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会导致毕业生职业流动性下降,尤其当某些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或换代的时候,失业风险陡然增加,会限制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职业发展。因此,为了防止职业教育和培训过分专业化,该体系倡导更为广泛的职业定义、更低的职业特异性以及更少的职业培训。
在美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地位相对较低。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数州教育机构摒弃职业教育一词,开始围绕职业集群(career clu-sters)[2]重新组织职业教育体系,重新定义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代表着高水平、对经济发展很重要的现代和新兴工业,职业教育则与手工、琐碎的技能以及较早形式的工作有关。二者的重新组合,几乎涵盖了毕业生可能拥有的职业,较好地平衡了教育资源、学生群体和产业就业的关系[3]。
瑞士根据本国劳动力市场特殊情况,推出通过颁发有关学位来提高职业资格的方案。在该计划中,高达70%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毕业生可以继续参加就业后的职业再教育,逐步推动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和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毕业生与高等教育毕业生趋于社会地位平等的结果。
在芬兰,实现毕业即就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芬兰职业技术大学的课程设置对接产业发展,并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职业岗位群的特征。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学校的学术研究,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目标的重点通常放在学习环境上,培养学生和毕业生在工作场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工作场所体验,将这些场景有效地整合到学生的学习计划中[4]。
丹麦政府不断通过改革和财政支持,推行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了大批实践型人才。丹麦还推广高级技术考试,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生通过考试后可进入大学、工程学院或商业院校学习,有机会在技术方面得到进一步深造。此举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从各国实践可以看出:所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都是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组织密切合作的,培训计划与时俱进,随劳动力市场新需求快速调整,以适应和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3 引入微服务理念构建专业群的建设模式
3.1 微服务的定义
微服务[5]一词最早由Martin Fowler与James Lewis于2014年共同提出。微服务架构风格是一种使用一套小服务来开发单个应用的方式,每个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同时使用轻量级机制通信,通常是HTTP API。这些服务基于业务能力构建,并能够通过自动化部署机制实现独立部署,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以及不同的数据存储技术,并保持最低限度的集中式管理。这些零散的微服务以业务功能为核心进行构建,采用更好的方法来解耦应用程序边界内的组件,而这些微型组件将各自业务边界定义得更加精细和明确。简单地说,微服务的目的就是有效拆分庞大的应用程序,实现敏捷开发、快速部署。基于微服务理念所构建的应用程序,其数据和业务逻辑变得更容易使用。
3.2 传统应用软件与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映射
计算机行业中的应用程序与教学中的某门课程十分相似。以打车软件为例,从定位打车地点开始,接下来经过一系列的环节,完成一个业务逻辑的闭环[6]:发送打车请求—筛选空闲车辆—确认订单—上车计费—下车结算—评价。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跳过和省略。在教学过程中,从概述或总论开始,接下来以章节顺序排列,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按顺序展开,每个章节都前后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跳过某一章节进入其他章节。
将传统应用程序的开发和传统培养体系的制定相对比,可以发现,它们相似的程序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陷,具体比较见表1。
3.3 将微服务理念引入职业教育专业群教学的适应性
教育部于2011年9月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7]明确了在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行动导向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应充分发挥地方及行业在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并鼓励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由此,学科群理论和专业集群理论是高职专业群建设的两大基础理论,而与产业和职业对接的职业联系则是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依据。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要求其课程体系在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的同时,亦应在学科群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构建包含多学科知识的课程群,进而促进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8]。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可以掌握工作领域的综合技能,还可以直接被各个行业、企业吸收就业。
微服务的理念是将专业技术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重要的节点或知识类别,而在每个类别下,以该类别为中心,拓展出更为细小和具体的知识点[9]。学生在打好基础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细节的技术知识。教师的重点是教授该知识类别的核心知识,而学生在掌握该核心知识后,自主根据自身兴趣、学习能力和偏好,自由学习这些细小的知识点,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知识更新的现状,及时更新、补充这些细小的知识点,以保证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能迅速适应就业和用人单位的期望与技能要求,达到迅速就业和持续就业的目的[10]。
4 微服务理念构建专业群教学的应用
微服务核心理念、原理、原则等应用于课程建设,可以为专业群课程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完全独立的微服务化课程有助于实现知识选择的自主权,扩大技术知识点的覆盖面,紧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下面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试作应用探析。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内蒙古唯一一家“双高”建设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在内蒙古自治区具有鲜明的行业、专业特色,适应自治区区域内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需求。专业群组群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核心,以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组装调试—售后服务岗位链为主线,结合区内能源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群结构和群内专业方向,实现专业群的动态管理,保持专业群整体发展和产业链人才需求相适应,形成区域内办学的品牌效应。
学院有机整合专业群课程、实训资源,形成合力,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效益最大化。拥有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12门,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在群内均能互选;共建共享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4个;共享合作企业13家、就业单位25家。
4.1 微服务可以保持知识更新的敏捷性
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课程开发的颗粒化。课程开发的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专长,在核心知识周边,快速、独立地创建、上传知识点,而且与其他的微服务化知识点并无关联,彼此不需要协调和同步。理论上,全校的教师都可以被动员起来向核心知识点周边增加微服务知识点,可以是一个五分钟的视频,也可以是一个20页的PPT,或者是500字的短文章。如果校企合作机制成熟,学生和社会的资源同样可以动员起来,快速不断地补充课程系统。
4.2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11]的学习方法(SCL,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建设的价值策略是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需求,形成有序的人才、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外的动态平衡。以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建设为例,在学生技能实训过程中,根据工作类型将钳工、车床、铣削、钣金、焊接等传统的力学实训模式转变为机械模具的综合专业实训。为了在该综合实训课程中实现多技能培训的特点,课程中有基础课程(职业教育、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气基础、计算机操作),还有专业实训课程(基本技能、金属切削、钣金、电焊、气焊、锻造、热处理、气动控制、液压传动、电气和电压技术、数控机床编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如过程操作、设备制造与维护、模具制造与维护),制订教学大纲和实训计划。实训计划已经通过传统课程进行重大改革,理论课程、技能实训课程和生产实践的比例为13∶27∶2(学时)。
学院围绕能源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岗位任务要求,构建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础共享、平台支撑、模块组合、方向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群创新课程,并构建颗粒化课程体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微服务理念框架构建课程体系需进行大量深度课程调研、课程试点实验、专业知识技能设计等。专业技术课程需满足松耦合化,才能进行课程知识逻辑设计[12]、知识核心节点规划、单个知识节点内知识点拆分、知识点颗粒度设计等。微服务化课程中每个微知识点都彼此独立,没有知识逻辑上的关联,增、删、改、补并不会彼此影响。
4.3 用人单位对接便捷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即双主体机制,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双方通过签订校企联合培训协议,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共同制订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校企之间紧密合作。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通过组织一支由企业培训讲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
学院以引入产权和股份组建并实体化运行的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教集团和混合所有制学院为依托,将教学主体、学习主体、企业主体和国家主体利益一致化,形成育人共同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依托神东天隆产业学院、华数学院和众环特色学院不断探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将微服务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将技术理论课程的内容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几种技能。
经过多技能培训后,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时,已经掌握一定的技能。他们可以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制定合理的工艺规则,对工件进行人工和机械加工并检查质量。换句话说,学生在工厂实习是对他们学到的技能的实践。用人单位可随时根据工作的实际问题提出需求,课程系统再将这些需求转换为更为细致的知识点供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关键的是,此类需求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课程系统只有不断了解和适应最新的社会职业需求,才能培养出就业能力更高的毕业生。
5 结论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已逐渐进入信息化教学阶段,但仍不能适应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应对,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工作变革和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应该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问题,掌握市场变化趋势,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建设新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微服务架构能够更密切地关注专业群建设的逻辑性,不断将基础架构细节推送到需要建设的专业群环境。专业的重新组合构建解决方案有助于更快速地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弹性的可伸缩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A/OL].(2020-09-16)[2020-10-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2] Hillesheim J W, Merrill G D. Theory and Practice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 A Bookof Readings[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80:398.
[3] Lazerson M, Grubb N. American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ism-A Documentary History 1870-1970[J].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University,1974:5.
[4] 瞿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Dusica M, Arnaud G. Industry-Academia researchcollaboration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 Certusmodel[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21,132.
[6] Stray V, Moe N B. Understanding coordination in global software engineering: A mixed-methodsstudy on the use of meetings and SlackLeak diagnosis in pipelines based on a Kalman filterfor Linear Parameter Varying systems[J].Th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20,170:110717.
[7] 方飞虎,潘上永,王春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5):59-62.
[8] 周桂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29):24-27.
[9] Delgado-Agui?aga JA, Puig V, Becerra-López FI.Leak diagnosis in pipelines based on a Kalman filter for Linear Parameter Varying systems[J].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2021:115.
[10] 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102.
[11] Wong Kevin M. “A design framework for enhancingengagement i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ownit, learn it, and share it” by Lee and Hannafin(2016):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20,69(1).
[12] 王莉方.台湾技职教育课程发展现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29-30.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双高背景下专业群建设服务区域企业研究”(项目编号:NJSY21362)。
作者:郭春明,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和职业教育(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