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有效措施

2022-06-25 05:16张倩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青春期有效措施

张倩

摘要: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地交往异性,不能适度地缓解性冲动。笔者认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到相关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营造开放和谐的家庭氛围,增强同伴间的示范引领,能有效解决当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措施

青春期是指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及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1]。在我国,青春期的年龄区间一般在10-20岁,基本处于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外在的身体特征还是内在的心理活动都会发生剧烈变化。身體方面:身高突增,体重增长,性发育,其它各器官系统也基本发育完善;心理方面:盲目自信,希望得到认可,却又脆弱敏感。

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基础,但由于发育时间的提前,再加上同期健康教育的脱节甚至是缺失,“猝不及防”的初潮和遗精、“不约而至”的乳房和喉结特征,带给学生的往往不是成长的喜悦,而是自卑、焦虑、孤僻、嫉妒、逆反等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疏导,很可能对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后果。

一、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青春期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很容易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相对滞后,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与20年前相比,我国男孩首次遗精年龄提前了约2 年,女孩初潮提前约1年[2]。生理发育提前,接近于成人,但心理上还只是“准成人”——天真、敏感、易受外界影响。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害怕、自卑、焦虑,甚至夜不能寐;有些学生极度敏感,十分在意别人的说法,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伤心落泪或大打出手;不少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究其原因,不过是受了家长的批评,或是与同学产生了口角。

(二)不能正确地交往异性

爱慕异性、接近异性,但在相处时难以把握合适的分寸,难以辨别友谊与爱情。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性别差异日益明显,学生逐渐产生新的心理体验,表现出对异性的好奇、向往和追求,但对情感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因此,青春期又被心理学家称为“性危险期”[3]。交往过密,误以为有好感;单恋时,朝思暮想、坐立难安;告白被拒,一蹶不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若交流时语言过激,伤及自尊,很可能酿成惨案。

(三)不能适度地缓解性冲动

学生对性冲动困惑、好奇,却不知如何淡化处理,让位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体内性激素的作用下,青春期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性想法,性意识开始萌发。影视剧里的镜头、报刊上的图片、小说中的描写均可将朦胧的性意识催化为隐隐的性冲动,基于好奇和探秘心理从而发生了性行为。之后,忐忑、后悔、自责、厌弃,觉得别人都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以封闭自己,拒绝沟通。一旦被发现,同学的起哄和家长的批评很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孤僻、叛逆、反抗、歇斯底里,甚至是离家出走。

二、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学生在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现提出以下可行性措施:

(一)学校教育任重道远

鉴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性,考虑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学校教育尤为重要。但不少学校并未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或是开展了却不够重视,因此把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就是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

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将青春期的生理、心理、道德、自我保护等内容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以启发式、参与式等方法消除性困惑,打破性神秘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以平常心看待自身的变化。

青春期学生大多兴趣广泛,但难以持久,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可适时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经典诵读、军事训练、团体活动等,一方面在活动中因势利导异性交往的合适距离,矫正以往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战胜困难,树立远大理想。

(二)家庭教育科学健康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父母对子女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大多抱以“无师自通”的态度。当学校和家庭都难以满足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时,他们只能求助于网络、报刊,但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脆弱敏感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充电”,掌握必要的青春期知识,关注孩子感兴趣的资讯,从而有的放矢。其次,尊重孩子,善于沟通。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强烈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和监护,希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4],所以谈心时,以成人对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引导。最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在出现疑惑后才愿意向家人倾诉,和父母沟通。

(三)同伴影响潜移默化

调查显示,同学之间的交流成为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5],可见同伴之间的影响力之大。基于此,可在校园里设置与青春期有关的展板、图书角等,借助学生的传播力,提升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整体现状。

很多学生有了心仪的对象,教师和家长可利用新闻探讨相关话题,让学生了解异性之间产生好感是正常的现象,但现阶段无法承诺未来,不如静待花开。因此,异性之间的交往,彼此注意保持距离,避免产生误会。

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根植友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的校园生活让浮躁的心得以沉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郝杰.青春期性教育资源包的设计开发与使用要点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2]李寒松.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辽宁教育,2018.

[3]杨婧.中学生物教学中性健康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4]冯丽华.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学园地,2010.

[5]张利德.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渗透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青春期有效措施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船舶涂装工艺技术改造中的环保技术研究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