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

2016-06-08 08:35
环球时报 2016-06-08
关键词:私密性信息流青春期

沈阳

社交媒体是以人为核心的媒体,强于社交,重于关系。人的媒体自然就会像人一样,有着生老病死的规律。

社交媒体源于技术的突破,变迁则是因为平台的转移,受众的代际更替,互联网属性的增补。禀持公众传播的平台如微博、手机直播等,必然是崛起于边缘,新兴于野蛮,回暖于主流,持续于产业。

以微博微信为例,微博兴于2009年,2013年进入转型期;微信发于2011年,2015年进入了过载期。由此观之,五年或许就是社交媒体的青春期。用户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疲惫,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纯属好奇,有的是因为好友的带动,还有的是因为媒体的广泛宣传。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当微博的私密性下降时,人们转向了私密性更强的微信。而近来,随着微信平台开放性的增加,现在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倦怠感也越来越强,微信朋友圈的活跃度似乎并不如前。

像微信、陌陌这类私密传播工具,更强调关系链接的价值性、有效性、平等性。用户信息流往往都是与己有关,或自己感兴趣。一旦好友过多,信息流紊乱,阅读体验不可避免会下降。这类平台兴于连接的渴望,衰于连接的泛滥。所以,我们发现用户又再次分流到其他社交媒体,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似乎也不是持续下降。这说明,在社交媒体中,用户迁移可能会发生多次,有抛弃,有回流,有再生。这一点和游牧民族的游猎迁移很像,这里如果没有了肥美香草,羊群就会离开。社交媒体的香草就是信息质量和人际关系带来的社会资本。

进行迁移的往往都是信息敏感人群,对外部世界向往的极客。在微博中我们可以面向公众呐喊,在微信中我们保有一块窄小的自留地。也就是说,使用微博微信的舆论风险是不一样的,私密性差异是关键。大众话题的讨论在微博中可能更为合适,而刺激性话题往往会隐匿于微信群中。至于两类平台的黏性用户,则要看用户本身的信息和人际需求。微博是小纸条,微信订阅号是一张移动报纸,微博留住你靠信息流,微信留住你是因为通讯的需要。

社交媒体发展至今,不同的平台用公共传播和私密传播分流了用户。大V要的是影响力,网红要的是围观欲。公共传播要的就是广场的喧嚣,是家国的关怀,是你我的表达。微博看上去反对者比较多,总有人上来“撕”你,但是这种思辨的环境也是微博自净化的一部分。而私密传播要把握的是普通受众的需求,让工具成为你生命的通讯器官,不存在干扰才是最高的境界。

微博和微信代表了人的两类基本需求。微博也越来越富媒体化,轻悦化,平均年龄越来越低,需要公开、连接名人就用微博;而微信的受众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大部分上网人口,与现实的人口重合度较高,再往后,微信也会步入中年社会,需要私下连接加强关系,进行社群运营则用微信。

不过,不管用户如何迁移,用户的整体网络时间是一个总量,大家只是切蛋糕而已。▲(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私密性信息流青春期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生命的勇敢与脆弱:对《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和《折翼天使》的比较研究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企业ERP系统的构建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管理中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打造花园式办公空间